7月初朋友提醒說北京馬拉松開始報名了,問我有興趣嗎?我說當然,于是果斷就報了。但由于北京馬拉松過于火爆,據說今年的報名人數超過6萬,名額卻只有3萬個,所以要通過抽簽確定參賽名額。而且每個人的中簽率是不一樣的,比如以往參加過的或者已經完成過其它馬拉松的人中簽率是會更高的,所以對于我這種新人,其實抽中的概率很小。
后來抽簽結果還沒出來前,另一朋友說他那邊有一個贊助商名額,但是還得交200的報名費,問我有沒有意向,心想即使那邊抽簽中了,我也就是花400穩拿一個北馬名額,值!二話沒說就報了。結果后來抽簽沒中,大喜,感覺像是抓壯丁落選獲得了重生,窮青就是這樣。
之所以有意向去跑這次馬拉松,是一年多前看了村上春樹的一本書《當我在談跑步的時候我在談什么》,這本書談了村上自己常年跑馬拉松的感受。當朋友推薦這本書的時候,當時心理反應是:作家真是作家!跑個步的感受都能矯情地寫成一本書!? 村上是30歲才開始寫小說,在他看來寫小說是一個需要極強耐力的體力活,沒有體力和毅力,很難長期堅持下去,所以希望通過堅持一項運動來提升自己的耐力。村上自己是個胖子,而且不喜運動,所以就挑了最簡單的運動:跑步。他說跑步是最沒有門檻的運動,一個人,一雙鞋,只要能走人的地方,哪里都可以跑,相比之下其它運動就不一樣了,比如籃球、羽毛球,沒有一群人或同伴,是很難長期進行的,所以他就挑了跑步。比如自己,大學有一年半的時間在打羽毛球,基本是逃課打的狀態,但畢業后就幾乎沒打過了,因為找不打球的同伴。(其實很想說主要是找不到同水平的對手)
一段時間后,他就開始參加馬拉松了,每年去全球各地參加幾次,平日的訓練都是每天10公里,一直堅持著。他在那本書的序言里寫過這樣一段話:“毛姆曾說:‘每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大約是說,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出某些類似觀念的東西來”。我也時常有類似的感受:做很多事情,不是自己不夠聰明,而是往往自己不能堅持。所以大學時代,為了訓練自己對一個事情的耐力,有逼著自己堅持一個學期的晨跑,當時還組織了一個晨跑小分隊。
7月26號下午,手機下了咕咚,開始了第一次北馬備戰跑。住的附近剛好有座大學,就去大學田徑場跑,第一次就跑了5公里,也沒做準備活動。剛開始跑,這樣其實是特別不科學的,所以剛開始的那段時間膝蓋一直不怎么舒服,后來在跑步群里問了幾個跑步大神才知道,是熱身不夠,而且剛開始的跑量也大了些。我從剛開始準備就是5、5、5、10這樣的周計劃,就是每隔一天就跑5公里,3次之后跑一次10公里。由于我知道不到2月的時間準備一場全程馬拉松其實很不夠的,所以平時即使下班比較晚也會在疲憊地趕回家后去把跑步計劃完成,有幾次一個人在田徑場摸黑跑完都快12點了。
?中間周末狀態比較好的時候,試過一兩次12公里的,最長也就到過13公里,主要是膝蓋老是在7公里以后就開始不舒服,跑到12公里的時候就基本每一公里都要休息30秒膝蓋才能緩過來,所以盡管每次體力還有但一直不敢跑太長,賽前一直擔心的就是膝蓋會出問題。不幸的是在賽前倒數第四天的早上,我早早起來去跑了5公里,做了充分的熱身,感覺跑下來很輕松,一切正常,上了一上午班中午出去吃飯的時候發現右腳靠近腳踝的腳背有一塊特別疼,甚至影響走路了,我使勁回憶,但真忘記早上那個動作導致的,后來想可能是熱身時在雙杠上跳下來導致的。當時心想,這下完了,只能祈禱它休息兩天就好。休息兩天,感覺好很多了,基本感受不到了,自我安慰說應該問題不大。就這樣,賽前累計跑了130多公里。
周日比賽,周六去國家會議中心領了比賽裝備。聽說比賽背心上可以印兩行字,就印字去了,排隊的時候和排我前面穿印著蘭州馬拉松背心的哥們閑聊,他聽說我準備了兩月不到第一次跑就準備跑全程馬拉松,特別驚訝!這讓我覺得自己越發不靠譜了!領完東西,因為第二天7點半就要從天安門出發,所以晚上就在離天安門只有幾站地鐵距離的北京站附近定了個房間。晚上帶著可能一觸即發的輕微腳傷,還有相對專業的人驚訝后自己對自己不靠譜的感覺,心態反而變得平靜了,就想著明天能跑多少就跑多少,反正之前最長也就跑過13公里。
?第二天早上,一根黃瓜,加兩個100g的士力架,這就是早餐,其實這也是很不靠譜的,至于為什么會這樣,就不細說了。7點多趕到現場,把東西寄存好,什么都沒帶,甚至連手機都沒拿(后來證明,這是對的),就開始熱身!由于是f組,所以在3萬人里屬于排后的,前面的位置都給了專業運動員以及以前成績好的人,7點半發槍后,一直緩慢的走向起跑點,足足花了10分鐘才出發,人實在是太多了。這10分鐘里和旁邊一個女生閑聊,她真是大神,上周剛跑完天津馬拉松,才一周就又來參加北馬,然后她聽說我第一次跑,而且鹽丸、能量膠、巧克力補給一點都不帶,也很驚訝!我想當時她的想法和我一樣:感覺自己遇到“大神”了!后來,她提醒我路上多喝能量飲料,還有就是路上實在不行就問別人要,很多人都會多帶補給的,后來證明她的提醒有很大幫助。
由于賽前一直覺得自己不靠譜,即使已經開跑,心態依然很好。前面10公里,一直用鼻子呼吸,跑到10公里左右,之前輕微的腳傷開始疼了,路邊找醫護人員噴了些藥之后,感覺好很多覺得問題不大,而且膝蓋特別離奇,一直不疼。10公里以后,速度開始慢了些,我試圖甩動手臂來加速,然后旁邊一個中年人提醒我不要甩臂,這樣手動腳也動太消耗體力,我聽了他的建議沒有這么做了,而且他還給了我一顆鹽丸。
10公里以后,就開始用口呼吸,其實一路上,注意力一直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就是呼吸。一直專注地深呼吸,保持自己的節奏,做勻速運動:深呼吸保證了充分的供氧,滿足肌肉需求的能量,同時不會產生乳酸或讓肌肉高負荷快速疲憊,所以全程都沒出現抽筋;與此同時,穩定的節奏和勻速運動讓身體機能處于一個穩定的狀態,這樣就特別節能(類比,汽車也是在勻速運動的時候耗油最低)。包括進水站補給站,都是拿著水邊跑邊喝邊吃邊走的,這也是沒帶手機帶來的好處,就讓我特別專注到自己的呼吸狀態上。跑到21公里半程的時候,我發現身邊很多人都開始走走停停了,但感覺自己還能跑,有種漸入佳境的感覺,所以當時心想:好像跑完全程也是有可能的。信心倍增,繼續保持節奏往前跑,跑到30公里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感覺腳底開始發麻了,但還是堅持跑到了35公里,而且經過35公里計時點的時候還在關門時間以前。
但過了35公里,我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就是停下來了,這一停就出問題了!當時腳板特別麻,想慢走休息一下,但這一停就出問題了,走了一兩百米,當我想重新啟動的時候就怎么也跑不起來了!所以后面7公里都是跑跑停停,最后3公里基本都是走,走都走不動了。到終點一共花了6小時30多分鐘,早過了終點6小時的關門時間。
?42.195公里,能跑完,其實我已經很開心滿足了,因為這已經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嗯!要是明年時間合適,再戰北馬,相信會大不一樣的!
說說感受和收獲:
1、科學的循序漸進的鍛煉方法很重要,千萬別在運動中受傷;(賽后自我感覺良好以為沒受傷,第二天一早起來,發現之前受傷的地方腫了,右腳上下班瘸了一周呀!丟死人了!)
2、比賽時保持自己的節奏很重要,不要關注別人,把注意力關注到自己的呼吸以及身體狀態上,這個很重要;其實生活、工作、企業競爭也是,不要把精力放到別人、競爭對手的行為上,而應該多專注自己,保持自己的前進節奏。我是比較反對跟隨跑的,因為每個人身體狀態不一樣,所以跟隨任何一個人都不是最適合自己的。生活也是,每個人的境遇狀態狀況都不一樣,可以借鑒,但依葫蘆畫瓢的跟隨模仿往往會打亂自己的狀態;
3、即使受傷了,也要保持標準的姿勢,因為動作如果變形了,只會加重;
4、可以根據馬路的指標線跑,這樣有利于穩定性,還有就是遇到彎道跑內側,這個很簡單的東西真正跑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沒注意;
5、運動會讓一個人煥然一新,無論是身體狀態還是心理狀態,所以保持運動的習慣很重要。如果恰巧能從運動中獲得極大的愉悅,那人生就大賺了。 這樣說來,至少我是大賺了!因為從小就喜歡各種運動,而且都還不賴;
6、人的潛力真的很大,之前2個月才累計跑了3個馬拉松的120多公里,結果那天6小時多就跑了42公里。
說說我對跑步的看法:
1、以前會覺得跑步很boring,特別無聊,就是跑!后來看了村上的書,有些改觀,確實是一雙鞋、一條路就可以馬上去跑,門檻極低,容易堅持。另外,從生物進化學的角度看,跑步是人類的一個特有技能,腿部肌肉系統也是人最大的肌肉系統。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以狩獵為生,所以跑應該是很重要的生存技能,不能跑打不到獵物,就會餓死被自然淘汰掉,而且人在動物里是屬于長跑能力突出的,很多獵物短跑能力突出,但長跑能力卻不及人類,因為人可以持續跑很久,獵物雖然短時間內能高速運動,但耐力不行,所以往往還是因為體力不支被人類捕獲,這也是人類進化的結果吧。于是,反過來想,認為跑步是最適合人類的運動好像也是很合理的。
2、以前看過一個國外的視頻,一個研究長跑運動的科學家研究顯示:一個人堅持跑步一兩年,當他的運動水平達到一個層次之后,他能保持這個水平很多年;比如說:如果你能到達4分鐘一公里的水平,那么當你達到這個水平之后,會一直保持很久,即使你不再訓練。就像游泳一樣,學會了就不會忘了。
3、像咕咚、keep這樣的記錄運動的手機軟件其實作用很大,因為它們將我們的運動量進行了數據記錄,數據一方面可以激勵人產生成就感,比如整天攀比微信運動步數的朋友圈,另一方面是數據可以指導你的行為,比如這次跑一公里6分鐘,一段時間后只要5分30秒,這就讓你知道自己提高了。另外說一下,這也是健身房的優勢,在健身房很多重量都是可以調整的,啞鈴今天5kg,一個月后10kg,這就會給人正反饋,讓人變得更積極,因為人無論做什么事都需要正反饋才肯繼續做。(不要再說什么哪里都可以健身,何必浪費錢去健身房的話了)
特別感謝任小貓同學提供的參賽名額以及技術指導支持、老哥的報名提醒、老姐的加油!還有路邊送水、給香蕉的熱心觀眾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