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對兒童的精神成長的意義,是全面而深入的。
每個兒童在每個家庭里都是公主或王子,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整個世界都是圍繞著自己運轉的。餓了會有食物送到嘴邊,累了會有舒服的床,不舒服了,就會有一堆人轉著自己噓寒問暖。漸漸地,孩子入學了了,要離開自己的伊甸園,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他們會感受到自己已經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但是潛意識里,他們還很難走出自我中心主義。
?此時,如果兒童遭遇到一個故事,就如同干涸的大地,突然遇到了雨水,饑餓的人,突然看見了食物。而童話故事的開頭往往是千篇一律卻又受兒童喜愛的,因為它提示了兒童生活的真相,不僅僅是生理的真相,也是生活真相。當一個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地被迫離開大人的照顧,當兒童漸漸地要離開家走入學校的時候,媽媽就成了后媽。此時的兒童在心理上是失衡的,感覺自己是被拋棄的,他要被迫去面對這個世界,去經歷生活和心理的破裂與重建,而這就是成長。
王子離開伊甸園生活的非常悲慘,而且這悲慘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兒童也不能理解,這是他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是他們必須面臨的心理考驗,這是一種“必然的摧毀”。沒有毀滅就沒有重建,沒有破裂就沒有生長,而這破裂,必然伴隨著孤獨、疼痛、恐懼,伴隨著徹底的剝奪。在這個過程中,一切努力都終將失敗。丑小鴨被凍僵,灰姑娘被推進灶房,白雪公主吃下毒蘋果幾乎死亡……這是命運對你的考驗。沒有這種“死去”,就不會有另一種“活來”。
當王子或公主的一切努力都歸于零的時候,王子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身,唯一能利用的,是自身的內在的力量,尤其是信念。希望往往誕生于最深的絕望。此時,幫助者出現了,這個幫助者可能是一個老師,也可能是一個好巫婆,還可能是一個智慧老人。幫助者幫助王子或公主完成最后的轉變,經歷了這個轉變,王子就能成為國王。王子憑什么打敗邪惡力量?仍然是信念,是傳統,是德性,喚醒這一切的,是自身的破裂與重建。這種重建,必須通過一個邪惡的巫或類似的人物,把他們從舒適區里趕出來才會實現。
王子或公主是如此成長的,那孩子們的成長也是這樣的。只有敢于走出舒適區,敢于去面對更廣闊的世界,敢于對抗各種風險,敢于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將自己打碎重建,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成長。
而所謂的童話,就是一代代父母善意的謊言。父母無意識地根據兒童的需要,創造了一個個的故事,這些故事口口相傳,經歷了千百次的潛意識里的加工,變成了兒童最好的精神營養。一旦故事養成,就擁有了自身的主題、結構與生命,就成為后世兒童故事的創作者們的范文,成了一代代兒童最好的禮物。
兒童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因為想象的經歷,心理上正在經歷著奇幻旅程。這些想象的旅程,大大增加了兒童心理的豐富程度,提升了兒童的心理彈性,也讓兒童在面對未來不確定的世界時,多了許多潛意識里的準備。
故事,是最好的人格教育,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指引著兒童,讓他們潛意識里明白人應該如何生活。如果沒有故事,兒童的生活,一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定是雞零狗碎的,一定充滿了世俗的平庸與算計,最后成為一個無趣的人。
巫婆是誰?讀了魏老師的書,我認為巫婆表現上看是父母,更多的則是內在的另一個自我。如同魏老師所講的,所謂的戰爭,有時無非是“吾日三省吾身”。巫婆真的死了嗎?它總會以另外的方式,不斷地復活。而活著,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旅程,就是一次次的升級打怪,就是一次次戰勝自我的過程。
故事幫助兒童整理這一切,是潛意識的整理,故事,就是一部人類意識進化史的前傳。
兒童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又有著某種內在的一致性。兒童是多樣的,有著不同的風格甚至是問題。不同的故事,既是同一個大故事,又有各自的特色,處理著兒童不同的問題,以及不同時期的問題。每一位兒童,都需要更多的屬于他自己的童話,讓他們豐富自己的內心經歷。
由此看來,兒童的成長需要故事,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潛意識里可以通過故事來解決,如果兒童缺乏足夠的咸,只有喋喋不休的說教、功利主義的誘導、做不完的試卷,那么,兒童何以幸福地長大,勇敢地度過此生呢?
?所以,把故事賦予兒童,就是贈予兒童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