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暴力溝通》讀書摘抄連載四
愛自己
在非暴力溝通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運用是——培養對自己的愛。非暴力溝通是以愛為起點和支點的,人們通過使用非暴力溝通,達到愛自己的目的。這既是出發點,也是終點。
那么,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方式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或許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有一個期待,為了這個期待去做出或多或少的努力,有的人完成了,有的人沒有完成。沒有完成的人常常會陷入一種自責的情緒,責怪自己的失誤。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想,失誤恰恰是對我們的局限性的揭示,認識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就可以引導我們進一步的成長。一味地自責是沒有用的,自責是一種對自己的需要沒得到滿足的悲觀表達,過分的自責只會讓我們陷入自我懲罰,而不能找到解決事情的辦法。
當我們在評價自己時,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就會去尋求改變。但是,是怎樣的心理推動我們去改變?這一點至關重要。一種情況是,出于羞愧或者內疚等負面心理,我們決定自我改變;另一種情況是,出于對生命的愛,決定自我改變。
顯然,第二種改變更好。改變,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這是一種正面的東西,也應該用一種正面的心理去推動。如果是出于羞愧或者內疚等負面心理,才選擇了自我改變,那么這對改變本身也是有所折損的。而且,如果別人發現了你的行為是出于愧疚,那么這也會影響人們對你的行為的欣賞。
非暴力溝通鼓勵人們去直面人生的苦難。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有高高低低的起伏很正常。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學會去充分地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我們必須承認,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事情。
但是這也可以幫助我們從自身的經歷中去自我提煉和學習,用以滿足我們尚未達成的需要。人生中所有的努力都指向自己的終極目標。當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遭遇到挫折,我們需要的不是自暴自棄,而是冷靜的問自己: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什么?下一次我要如何做的更好?
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我們必須學會自我寬恕。成長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在發現了自己方方面面的同時,去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去理解他們所反映的需要和價值觀,那就是我們自己,雖然有著一些不完美,但是值得被愛,值得被接納。
我們越是投入服務生命的樂趣中,我們也就越愛自己。我們每天都在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但是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這些行為,你是否發現自己常常說:我不得不做這個。是的,“不得不”,這種不情愿的姿態或許正在吞噬我們對生活和對自己的喜愛。
對此,有一個實用的辦法可以幫你解決:首先,你把你自己覺得屬于“不得不做”的行為都寫下來;然后,把“不得不”改成“選擇做”;接著,在這些行為的后面寫上你這樣做的原因。完成了這三步,你就可以開始分析你的這些行為的動機,你也就可以開始思考這些動機你是否能夠接受,這些動機讓你付出了什么。如果有一些動機是你不能夠接受的,那么,下次你就可以拒絕這樣做。
如何表達憤怒
喜怒哀樂是人們的基本情緒。每個人都有憤怒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憤怒來源于什么呢?每個人的憤怒來源于其自身,因為你有尚未滿足的需要,所以你感到了憤怒。他人的行為只是一種外在的刺激,而不是引起你憤怒的內在原因。所以,當你憤怒時,不要把責任歸咎于他人。
當然會有人問,肯定有東西是值得你憤怒的。的確如此,但是與其去表達“合理的憤怒”,不如去探究憤怒背后自己與他人的需要。當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憤怒就可以轉化為服務感情的需要了。
以下幾點是解決憤怒的具體步驟:
首先要冷靜下來,人在狂怒之中是很難有理智的,沒有理智就沒有辦法去進行邏輯的分析和判斷,從而導致無法去想解決的辦法,甚至會做一些非理性的事情;然后是思考,思考你為什么憤怒,在這個時候切記不要將憤怒的根源歸于別人,這是你的憤怒,不是別人的。
那么這就引出了第三步,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你的憤怒很多時候是因為你的感受和需要沒有被理解和滿足;完成了第三步,我們可以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就是第四步。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間,還要學會聆聽他人,聆聽都是相互的,當對方得到聆聽和理解的時候,他們也就會來聆聽和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了。
小艾,一個氣質與智慧并重、文藝與有趣齊飛的女子,一個自由徜徉在心理學和社會學海洋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