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切親子關系的緊張,根源在于父母。
父母把心血全部傾注在了孩子身上,全職寶媽寶爸,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希望將自己的生活閱歷、經驗和思考全部教給孩子,甚至替子女做決定,好讓他們少走彎路。
而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或在學業上有壓力,卻得不到與父母傾訴的機會。家庭生活沒有參與權,決策權,孩子壓抑,無奈,甚至叛逆,抑郁,出現心理問題。
凡此種種,都嚴重影響了親子關系的和諧。那么如何才能化解親子關系的緊張,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呢?
在《親子關系的重建》這本書中,作者從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系五個方面,運用沙盤療法,利用20多個真實案例,解答親子關系中最困惑的問題。讓我們可以從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親子關系的問題。
作者趙玉萍是中國沙盤游戲實戰專家,國內多維沙盤游戲的代表性人物。曾帶隊參加汶川、玉樹地震后的心理救援工作和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運動員心理疏導專家。
從事沙盤游戲的系列教學和研究工作20余年。接個人和家庭心理案例達3萬多,組織的心理健康培訓參與者達10萬多。
《親子關系的重建》這本書是她幾十年心理教學生涯的嘔心瀝血之作,她希望通過本書給出的案例,能給大家在如何建立和諧親子關系方面一些啟發,讓親子關系更健康。
接下來,讓我們跟隨老師的探索,一起揭開重建親子關系的奧秘。
認知力是重建親子關系的第一步
認知力是人腦儲存,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認知力越高,反映越接近事物的本質。
親子關系中父母過度的控制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力強加給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我是父母,你是我生的,你就要聽我的,這種狹隘的自以為是就屬于認知力不夠造成的。為什么這么說呢?
很多家長會擅自翻看孩子的日記本,打斷孩子想法,阻止孩子新奇的想法。孩子的風吹草動,都被視為異類,是不聽話,不好好學習的表現。動用自己的父母權威,失去形象的對孩子大吼大叫,抱怨諷刺的時候,那個可愛的孩子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意味著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和生存技能,有自己的空間和尊嚴,他也是一個社會人,他有權對自己負責,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在適當的時候加以引導,我們應該給予孩子顧問式的引導和支持,而不是領導式的命令和控制。
把孩子當做私有物品,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曰為孩子好,實際上是打著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迫使他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去實現自己的自尊心,虛榮心和未完成的夢想。
在書中趙老師用真實的案例說明,孩子本身存在的問題大多都是父母的錯誤認知的反映。因此,父母的觀念不改變,孩子就不可能改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父母看問題的角度以及情緒和行為等各方面,都會深深的影響孩子。甚至我們會很容易的把自己的情緒投射給孩子,讓孩子被動的學會長大,不知不覺間就拔苗助長了。
因此,合理的認知是重建親子關系的第一步。
懂得放手是重建親子關系的核心
書中有這樣一句反映現在親子現狀的一句話,平時母慈子孝,一提學習就雞飛狗跳!多么貼切的說法!
孩子上課寫作業拖延墨跡,玩起游戲聚精會神,神情專注,我們會忍不住來一句,要是這勁頭用到學習上,我也就不用天天監督你了。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而且天天上演。怎么辦呢?
其實就一句話,放手,信任,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那么具體該怎么做呢?
首先孩子最反感家長什么?無非是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還得寫家長的,天天寫到9點多,甚至半夜。好不容易有個周末,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在學校聽老師訓斥,在家聽父母嘮叨。最令孩子們受不了的是經常被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
想想這些事若放在大人身上,壓力也很大吧,何況是孩子呢?但是做這些了孩子壓力大,不做這些家長壓力大,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怕孩子將來被社會淘汰,寧愿孩子恨自己,也要好好的逼他一把,讓他不要成為下一個自己。
有沒有好的辦法能夠權衡一下呢?答案是,學會放手,用對方法。在書中趙老師都是用沙盤訓練給出啟發,讓孩子和家長都能改變一些固有的偏見。
還有一些實用的方法,我們可以去嘗試。比如PDCA循環訓練法,首先P是Plan(計劃)、D是Do(執行)、C是Check(檢查) 和A是 Act(處理),即計劃,執行,檢查,處理,按照這樣的順序循環下去。
我們不要過度的關注成績,孩子每一次測試后,不批評不打罵,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讓孩子自己分析具體問題,并讓他自己寫出下一次的計劃,然后下一次再調整,再總結,家長要無條件的信任他們,給予他們在支持,并耐心的等待孩子的成長。
平時也要把家務活給孩子做,不僅可以讓孩子得到鍛煉,還可以體會勞動的辛苦,學會尊重別人的成果,學會感恩!并且在孩子勞累的時候,換個方式也是一種放松。
家長多陪陪孩子,一起運動,一起聊天跑步,隨意暢想,不拘泥于學習,孩子的任何想法都給予適當的肯定,長期積累下來,孩子會逐漸的接受你信任你,跟你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樣的親子關系多溫馨!
對于孩子玩手機沉迷網絡游戲,這個不僅是孩子,大人都是一樣的。因為電子產品的魅力實在太大了,商家總是能抓住用戶的需求,讓我們無法自拔。
那就給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吧,違反了一定要受到懲罰,若不能完成,可以提前申請調整。
但要注意,一定要和孩子商量,不能強制命令,這才是構建親子關系的核心。
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與他平等對話,才可以贏得孩子的信任!
自我提升是重建親子關系的基石
有沒有發現遇到事情的時候,有的孩子比大人還淡定,反過來安慰大人。這種看似懂事的孩子,在趙老師看來,他們是沒有辦法,被一個背后不成熟的家長逼出來的。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這種懂事的背后是父母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給了孩子,孩子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而是選擇用乖巧的面具偽裝自己,選擇變成討好者來獲得父母和外界的關愛。
這種尋求安全感的方式太過危險,太容易向外索取了。長大以后,很可能談戀愛結婚都會形成這種討好型的人格。
因此趙老師書中寫到,人格健全的父母會努力帶領孩子穩穩地往前走。而人格不健全的父母則不但沒有能力引領孩子,而且會無意識地拉扯著孩子,阻礙孩子前進。
在孩子的一生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孩子在嬰兒期需要父母無條件的關愛和照顧;在學齡前需要父母帶領著接觸“社會”這個新環境;學生時代需要父母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應對學業;青春期則需要父母慢慢地退場,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
所以,我們要提升做父母的綜合素質,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培養自己。一個優秀的父母,不斷的言傳身教,孩子當然會知道,如何才會更優秀?怎樣做才更接近優秀。
就好比一個拿著電子產品打游戲的父母,告訴孩子趕緊寫作業一樣,孩子是理解不了的。
不要試圖改變別人,那很難,而改變自己卻很容易。
書中談到成長是孩子自發的、是刻在人類基因中不以意志為轉移的過程。
孩子出生后就會逐漸開始探索外部世界,建立自我意識,并致力于自我同一性的達成。
所以孩子不會在原地等你成長,等你成熟。他們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自我實現!
因此,做一個終身成長的父母吧,我們只有一次機會,要努力把自己變成孩子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才是無窮的。
趙老師通過一個個案例對親子關系進行反思和覺醒,總結他們的過失和成功的經驗,幫助處于各個年齡段的家長們解決與孩子在親子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可能會因案例中的人物故事而感動,會因孩子的純真和勇敢而感動,更多的時候會因家長們通過學習得到成長,最后調整自己的控制和期盼,放手讓孩子做自己而感到振奮。
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朝著健康和諧的方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