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6年,歌德突然只身逃到意大利,他并不是因為被政治迫害,也不是被仇家追殺或外逃躲債,之所以說他逃走,是因為在魏瑪生活十余年的歌德感覺自己的創作熱情枯竭了,他需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來為自己提供新的靈感源泉。后來,歌德在意大利獲得了重生,這就是有名的歌德出走意大利的故事。這個故事在蔣方舟的《東京一年》的序言里一開始就提到了,蔣方舟之所以提這個故事也許就是解釋了她為什么要獨自一人在東京生活一年的原因吧。蔣方舟上一部作品《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是蔣方舟第一次嘗試開始寫小說,但是卻反響平平。
的確,那算不上是一部多么優秀的作品,對于一個追求實力派的80后作家來說,這只能說得上是一部中規中矩的作品,問題出在哪里?我們無法全部窺探,但是從蔣方舟提到的歌德的故事中我們也許可以揣測:蔣方舟的素材被榨盡了。我們知道,蔣方舟作為一名80后作家可謂是年少成名,但是她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對自己經歷的描述或感悟,雖然她的經歷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都讓許多人羨慕,但是對于一名作家來說,這種缺乏起伏的生活,終日生活在自己的光環之下,反而讓自己陷入了瓶頸,所以蔣方舟要出走。
她是通過什么機會去了東京,我們不知道,因為《東京一年》只包括了她在東京這一年左右時間里46篇日記,其中必然也刪除了一些她認為不需要出版出來的內容。我們只知道她對于這一年東京的經歷的評價是:
”為什么是東京?也許是因為“東京是一個沒有人打攪,也不必打攪別人,就能夠生活得很好的城市”。
這是一種孤獨,對于蔣方舟來說,也許她正需要這種孤獨,來讓自己的內心不那么孤獨。為什么說蔣方舟是孤獨的?眾所周知,蔣方舟作為一名80后作家的代表,經常參加各種節目,以文化類節目為主,這些經歷對于蔣方舟來說,意味著什么?我們不清楚,也許她并不是非常排斥參加節目,因為她在東京也曾參演過紀錄片,是一種類似于名人日常生活的紀錄片,但是因為蔣方舟太真實,沒有加入足夠的表演成分而很快被淘汰。但是不得不說,參加各種節目并不是蔣方舟非常喜歡的選擇,在蔣方舟眼里,這需要表演,以一名作家的身份去表演。但是按照蔣方舟的話說:
“我無法以作家的身份表演,因為作家表演不出來,在世界上左右的職業里,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優秀的。其他職業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勵自己克服缺點,戰勝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點搭建成的監獄里?!?/p>
蔣方舟在東京這一年里做了什么?我們可以通過日記大體了解到,在東京的這一年里,她似乎大部分時間都是漫無目的的,與各行業人士聚會交流,參觀一些藝術館,見一些朋友,也許她再到東京這一年的生活里大部分時間都很無聊,畢竟一年365天她只有40+篇日記是在描述這些事情。但是蔣方舟在東京這一年里有什么計劃嗎?不見得,在她日記中提到,自己住的房子每天11點都會有清潔員來打掃,為了不讓清潔員感覺她無所事事,所以她都會在11點之前出門。
說實話,如果我們抱著想去了解蔣方舟的生活的目的去讀《東京一年》,那么收獲的恐怕只有失望了,因為這本書,我覺得大概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蔣方舟的感悟吧,她在這些日記里會寫許多感悟,比如今天看了日本歌舞伎表演,寫一寫感悟,明天參觀了川端康成的紀念館,寫一寫感悟。今天參加了長跑,談論一下跑步與中產階級的關系,明天特朗普當選了,談論一下感悟。為什么蔣方舟喜歡在日本去感悟呢?如果我們把蔣方舟的身份換成自己,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我們會去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因為我們也許一輩子也出不了幾次國,出來一次,對于自己的人生,就是一段特殊的經歷,但是這段經歷往往又會對自己產生些許的影響。所以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感覺得到蔣方舟想從自己在東京的這段生活經歷里感悟出什么,體會到什么她想像歌德一樣讓自己的創作生命獲得新生。但是成功與否,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我這么說并不是在否定她,也不是在否定這本書的價值,就像有人說的,蔣方舟這一年是靈魂救贖,我認為,這遠遠談不上靈魂的救贖,因為救贖的前提是靈魂先經歷墮落的過程。對蔣方舟來說,她只是在自己身上貼一個“思考”的標簽。這本書算不上是一本旅行書,書中的感悟其實大多是對自己生活涓涓長流的理解,讓自己開始體會如白開水般的生活的甜味與苦味。如同歌德的《意大利游記》、王碩的《昆明周記》,讓我們在的閱讀癮和窺私欲得到滿足,蔣方舟也許就是在做這種嘗試。
全書的最后,加了一篇名為《雨男》的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中國女孩嫁給了日本男孩的浪漫故事。故事如流水,但是卻很溫情。給我的感覺,《雨男》就像是游歷了日本,想用自己的文字留下這座城市在自己腦海中的記憶,雨水感性的自己總會用一個或浪漫,或現實的愛情故事來點綴一下這座城市。我想,蔣方舟也許在這個故事里,夾雜著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吧,至少是自己內心對于婚后的理想生活的投射,因為這是她用心寫下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