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是我目前喜歡的青年作家之一。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她都無感,真正被她圈粉是因為看了她的一段演講:社會對才女的荒誕想象。演講開始講述了她的相親事跡,相親對象將覺得她比較丑這件事情發在微博上,她將這個經歷寫了一篇短文。而網絡的輿論對她打上了相親派女作家、情感作家等標簽。
?而她向往的女性寫作者,她們是走出了女性的性別,她們講述的是身為人類的不公,而不是身為女人的不公,當被人提起的時候,是某某書的作者,而不是她們的某段經歷,或者與誰談過戀愛。
作家是很清晰的職業定位,就像很多明星都喜歡稱自己為演員,而不只是明星。與我同年齡層的這位青年作家,在2017年出版了《東京一年》,講述了2016年,陸續在東京生活了一年,發生的有趣又溫柔的私人日記故事。
一、暫時脫軌的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時候,我們的內心特別想逃離煩躁、單調、無聊的現狀,所以出現了“逃離北上廣”這樣爆炸性的事件。暫時脫軌的生活是給自己的身體放個假,給靈魂找點新的想法。
蔣方舟這一年的脫軌生活,無疑是她人生的轉折點,因為她發現了自己變成了一個青年,一個對寫作如此篤定、如此明確的青年人,一個真正想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很多人年齡已經達到了青年,但心理和做事水平上還停留在小學生。
不信我們做一個小實驗:在一張紙上寫下你最想做的5件事,然后按重要的層次來劃掉其中的四個,最后留下一個你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再看看你為這件事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時間。
答案往往是讓我們失望的,我最后留下的是我的夢想,而我為夢想每天花費的時間是最少的。我也想活成我想活成的樣子,但每天的為生計奔波,為別人阿諛奉承,與別人虛偽的寒暄,唯獨忘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二、體驗這件事比常規的生活質量來的更重要
《東京一年》這本書中講的就是對東京長達一年的體驗,不會日語一個人在異國獨居,能想象到空氣中彌漫著尷尬的交流場景,但可以遠距離的觀察周圍的人群,順便可以觀察自己的內心。蔣方舟體驗了十幾位作家的故居與作品,體驗了東京的大街小巷,書中的圖片以及文字,體現的都是東京的日常感。
日本文化,可能大家更喜歡的是動漫、推理小說等。就日劇來說,由于年齡的因素,我自己可能更喜歡寫實的日劇,雖然劇情全部講述的是殘酷的現實,但一般的結局都是開放性的,不管你是什么職業、什么層次,只要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大家都能奔向美好未來。
唯獨這樣才會給看客們帶來一點點希望,原來我們也可以多一點點的人生體驗,讓我的人生更豐富一點,說不定幸運之神會落在我們頭上。
三、不要活的更好,而要活的更多
我們都不知道未來的自己是什么樣子,那只能活的更多,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猶如我現在看書的心態,每讀一本書,尤其在看人物傳記時,我都會回味作者的經歷,為何會成為那樣一個人。不會在想之前自己的那股別扭勁,揪著一個作者不放,我之后就會成為這樣的人而努力。
讀書是如此,我們要從每個作家身上吸取一點精華,才能夠凝聚成自己的力量,才能變成真正的自己。但我們時間有限,眼界也是有限的,我們看到的不管知識還是人物,都是有邊界的,希望在有限的人生邊界中,吸取到多一點的精華。閱讀、寫作、閱人和工作,亦是如此。
四、你就是你未來的樣子
我每天的口頭禪都是我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動的、被逼無奈的,有時候心情好,會假裝安慰自己說好好工作,好好戀愛,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蔣方舟的《東京一年》,我們應該有勇氣成為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為此你要愿意付出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