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克李維
摘錄:
1.并不能因為你對我的生活不感興趣,我就不想法子去了解你的生活動態。
2.你責備我經常不在你身邊,可是你知不知道孩子離開父母的那一天,我們的內心有多么痛苦?你有沒有想象過那種分離的滋味?讓我來告訴你,我們就像傻瓜一樣站在家門口,看著你離開,不斷說服自己,要為孩子必然的離開而感到高興,要欣然把你推出家門,從我們身邊奪走的現實。當大門關上的時候,我們要重新開始學習。重新布置空出的房間,不能再去等待腳步聲,要忘掉那些以前你晚歸時在樓梯上發出的腳步聲,因為它能讓我們安心入睡。沒有這些腳步聲之后,我們必須努力讓自己入眠,可是徒勞無益,你再也不會回家。你明白嗎,我的茱莉亞?可是,沒有一個父親或者母親會為這些事情而覺得自己了不起,這才是愛。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因為我們深愛著你。
3.我們可以抱怨自己的童年生活可以不停控訴父母造就我們的所有缺點可以把生活的苦難、性格的脆弱和膽小全都歸咎在他們身上。但歸根到底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要成為自己想變成的人。
主要內容:
講述了女兒茱莉亞與父親安東尼之間的故事。女兒朱莉亞與父親關系并不好,因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更是連婚期都未告知父親,但卻在婚禮前夕收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婚禮不得不因此推遲,原本計劃的蜜月之旅也因此取消。
朱莉亞與未婚夫亞瑟在完成父親的葬禮后獨自回家,卻意外收到了一個巨大的包裹——包裹里裝著一個與父親安東尼一模一樣的機器人,故事由此展開。機器人安東尼稱為了彌補生前不能陪伴女兒的遺憾,所以在死后送來了一個與自己完全一樣的機器人,陪伴朱莉亞度過7天的時光。7天后自己將被回收。朱莉亞猶豫再三,決定無視機器人安東尼,也是默許了自己的父親能以這樣的方式再次陪伴自己。
安東尼帶著朱莉亞去原本計劃的蜜月之地履行,途中卻意外看到了朱莉亞初戀情人的畫像。17年前,安東尼拆散了朱莉亞與初戀情人,但17年后,即使朱莉亞差點嫁給了另一個男人,卻發現自己仍然無法忘懷自己的初戀。于是,在安東尼的鼓勵下,他們一同踏上了尋找朱莉亞初戀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安東尼通過各種方式來幫助朱莉亞了解自己,了解怎樣去愛一個人,說出了那些他們從未談過的事。整個過程甜蜜又苦澀,但充滿溫馨,能讓人感受到父親對女兒偉大的愛——無論是“復活”的7天,還是那些未陪伴在女兒身邊的日子。安東尼始終深愛著自己的女兒朱莉亞。
故事的結局很有趣,在朱莉亞與自己初戀情人重逢并決定在一起后,以為安東尼會被回收而躲到了朋友開的店里。安東尼卻叫上了自己的管家要去旅游。所以,安東尼是否真的去世了?還是這一切只是為了彌補與女兒之間隔閡的美麗謊言?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我的感受:
父母的愛總是這個世界上討論不盡的話題,無論我們在外如何,是輝煌還是落魄,他們都在那里,始終如一。現在的社會充滿浮躁,也經常看到子女如何不善待父母的新聞,雖然這是常態,但仍不免讓人寒心。以上都是老生常談,可能我在高中作文就經常感慨了。
看完本書后,我認真審視了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生活中與父母的交流仍然是極少的。工作忙的時候,一周也顧不上跟他們說幾句話,偶爾的交流,還總是覺得他們太嘮叨,“最近天冷了記得加衣服啊”,“知道了,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又或者是太笨拙,“這個XXX怎么用啊”,“哎呀,就是這樣……”。諸如此類。我自認不是一個簡單粗暴的人,但在與父母的相處上,仍然還是不夠柔軟,不夠耐心。
因為幼年時父親一直在當兵,復員回家后又總是板著臉,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的性格都變得沉默、內向,同時也更叛逆。一直到我們年紀都大一些,相處的隔閡才少了。印象最深的是去成都念書,第一次離家這么久,聽母親說,回家的火車上,他們兩個人的眼淚止不住的流。途徑另一處探訪朋友,在大街上看到別人一家三口逛街,父母二人當街開始哭泣。每每想到這個場景,我的內心都十分酸楚。
有很多年我都認為父親重男輕女,是不愛我的。但是很多年后我才明白,父親是如何深愛著我。當他的朋友夸獎我時,當聊起別人家的孩子如何,他的女兒如何時,他的驕傲,我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但這些仍然無法避免我們兩個一言不合就拍桌子對喊的日常,可能我也需要找個時間,想想辦法,與他在一起,聊聊那些我們從未談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