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偷來的時光——《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道缺口,唯有愛能療愈一切。

這個暑假看了好幾本書,讓我如此想要沉下來好好思索一番的,就是馬克·李維的這本《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這位法國作家真的很能抓住讀者的心,《偷影子的人》曾經也讓我看得頗為感動,而這本書,當父親將自己重新鎖進箱子,留下那封信時,我看得淚如雨下。

小說圍繞著朱莉亞這位女性,父親是一個商業巨頭,每天全世界地跑,就是不顧家。連孩子的教育也是由秘書來代勞的。母親得了癡呆癥,不認識家里所有的人,一天從陽臺上跳了下去。沒有父親的陪伴,遭遇家里的變故,在朱莉亞的心里,她恨父親,她認為一切的罪魁禍首是父親。母親去世后,她離家出走,去倫敦學繪畫,一時興起,去德國參加了推翻柏林墻的政治活動,18歲的她遇到了她一生的摯愛——托馬斯。然而一向與她分道揚鑣的父親卻又一次介入了她的生活,生生地將兩人分開。于是,這一輩子,她認為她都不會原諒父親的。

小說的情節是從朱莉亞與亞當準備婚禮開始的,然而奇葩的是,她突然得到了消息,他的父親去逝了,葬禮的時間正是婚禮的那天,她不得不取消了婚禮。更奇葩的是,葬禮的第二天,有人寄來了大箱子,里面是智能化的父親。這個智能機器人父親與朱莉亞一起的時間只有一個星期。慢慢地,朱莉亞相信了這一切都是真的,但她無法向朋友和亞當解釋,只能不斷地撒謊。在“父親”的慫恿下,朱莉亞開始了與“父親”一起的旅行,并讀到了20年前托馬斯寄給她的信,原來托馬斯殉職的消息有誤,這么多年她苦苦思念的人還活在世上。在“父親”的安排和努力下,她終于與托馬斯相會了。然而短短的一個星期就要結束了,她不得不面臨著與和解后的父親再一次離別。

馬克·李維的小說沒有史詩般的宏偉,然而他總是將奇幻、愛情、友情、家庭很好地組合起來,人物簡潔,線條明確,讀起來輕松,對于外國小說,我很少能記住幾人個人物名字的(如《百年孤獨》看過兩三遍還是記不住主人公的名字),而李維的小說沒有這個阻力。雖然人物簡單,但是情節的奇妙安排還是緊緊抓住了我們的興趣。婚禮與葬禮的沖突,智能機器人父親的出現,包括書題都會讓我們產生疑惑:安東尼到底死了沒有,他在玩什么呢?朱莉亞的家庭對她的婚姻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沒談過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呢?作者一步步地牽著我們進入朱莉亞的心理世界。正如帕斯卡·梅西耶在《里斯本夜車》里所寫的:

我們總是無不看清自己的生活,看不清前方,又不了解過去,日子過得好,全憑僥幸。

朱莉亞和我們很多人都一樣,都處在這樣的境遇之中。因為對原生家庭的埋怨,所以不愿意去了解過去,而對未來也是害怕去建構,只剩下是眼前的茍且。

正因為有了這段智能機器人父親的日子,這段偷來的時光,讓父女倆更深入地面對過去,雖然他們一直在強調,不用過去式,只用現在時說話,但過去的陰影是抹殺不掉的。當他們真正地進入回憶中,朱莉亞才找到了愛:

有多少個白天和夜晚,為了防止那些可能傷害你的危險,我們一直在你的身旁守候,看著你,幫助你成長,替你擦干眼淚,逗你歡笑。冬天的時候去過多少個公園,夏天的時候去過多少個沙灘,走過多少路,重復過多少話,在你身上傾注了多少的時間。

記憶是位奇特的藝術家,他會重新描繪生命的色彩,擦去不完美的部分,只留下最美麗的輪廓和最動人的曲線。而這些,讓我們感受到了——愛。

李維的作品往往圍繞著童年的傷害,而前幾天在聽書里也常常聽到原生家庭對子女成長造成的傷害,而我們常常會將很多事情的責任一味地強加到父母身上,往往很多人找心理醫生或看心理書時發現自己的某個缺陷原來是可以在父母中找到影子,然后就滿足地離開了。 好像這樣,就可以將缺陷轉嫁到原生家庭中去了。然而:

我們可以抱怨自己的童年生活,可以不停控訴父母造就我們的所有缺點,可以把生活的苦難、性格的脆弱和膽小全都歸咎在他們身上,但歸根到底,我們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我們要成為自己想變成的人。

現實中的我們沒有那段偷來的時光,那就請一定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并對所有愛你的人回報以真誠、熱烈的愛,這樣你的人生將減少遺憾和悔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