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陸羽《茶經》
據統計《紅樓夢》一書中,帶“茶”字的詞句出現超過1500次,關于茶的詩詞詩超過20首。
這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是十分罕見。
作者曹雪芹借《紅樓夢》一書,從茶的分類、茶詩、茶具、茶韻等方面,展現出了明清時期繁榮的茶文化,以及他個人豐富的茶知識。
甚至有人說“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
02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 “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可以說是一堂茶藝的教學課。
賈母陪劉姥姥逛大觀園,乘興來到櫳翠庵,受到妙玉接待。
賈母直言自己不吃六安茶,而妙玉對答,此次泡的老君眉。
此處看似輕松隨意,但其實也是大有文章。
賈母作為賈府的的核心人物,自然是不能怠慢,她本人也是富態高貴,對于茶的選用很是講究。
《羅嶺茶記》中載:六安味苦!
而老君眉這類茶,是洞庭君山盛產的銀葉茶,味輕且甘甜。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會知道,賈母愛吃甜!
愛屋及烏,所以喝茶也喜歡甘甜的老君眉。
03
茶選好了,這器皿也是大有來歷。
書中記載,聰慧的妙玉給賈母用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小茶盤,茶盤里放著成窯五彩小蓋盅。
這可是明成化年間景德鎮官窯茶具,給身份地位最高的賈母最合適不過。
黛玉、寶釵等人所用的茶具當然也都不是凡品。
寶釵的是一只出自晉代豪門王愷家傳的隸書鐫刻珍玩。
黛玉的是一件用垂珠篆刻鐫著的“點犀盉”,犀牛角精鏤而成,取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詩意。
給薛寶釵用的是“瓣匏斝”,給寶玉的是“綠玉斗”,彰顯出了賈府內森嚴的等級制度。
將這些珍奇古董用于飲茶,彰顯了賈府的氣派豪華,也從側面暗諷權貴的驕奢無度。
但賈府眾人只在意茶道品位,喝自己的茶,讓別人說去吧。
04
茶道之中,水貴為茶母。
茶圣陸羽在《茶經》將水分為三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深得茶道的妙玉,此番所用的是玄墓蟠香寺收來的梅花上的雪,一共也就一甕。
為何如此大費周章呢,原來在茶道中雨為蒸餾水,雪水為結晶水,而含香梅花上的雪水是沏茶的極品。
曹雪芹還借妙玉之口,講出了茶道中“品”的實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
泡好了還不算完,原來喝也有喝的規矩,像我這樣的就不能算是“品”,最多就是落個“牛飲”。
有錢人的世界就是這么講究!
05
茶中自有人心在,一杯茶里見人情。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將藝術融于茶道,引著讀者品茶之味、悟藝之趣。
茶詩,更是借景抒情,展示茶文化的同時,體現人物情懷。
文中借各色人之口,抒發曹雪芹本人的人生感悟。
《紅樓夢》中留下許多詠茶名句,諸如“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旁觀冷眼人。”
當茶飲盡,香燃完,一切煙消云散,人生匆匆,皆是過客。
賈府的繁華最終落盡,原來早就暗示了結局。
還有“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看似閑情逸致,其實也揭示了寶玉黛玉二人的凄涼結局。
看來,喝的不是茶,喝的是寂寞。
06
道是道,禮是禮。
高門大戶內的茶,可不是隨便喝的,《紅樓夢》對此也有許多描寫。
第二十五回中,王熙鳳以茶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做媳婦兒。”
其實,茶在古代社會,尤其是明清時期,也有特殊的風俗習禮。
自宋代以來,確有將茶做為訂婚禮的習俗,這種聘禮稱作“茶禮”,訂婚也被稱為“納茶”。
明代陳耀文的《天中記》中也有載:“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復生,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義固有所取也。”
《紅樓夢》第二十六回,寶玉讓丫鬟佳蕙給黛玉送茶葉,這其中就蘊著二人之間淡淡的情愫、萌發的愛情。
所以,各位以后出門在外,千萬別端茶就喝,鬧了誤會可不好…
07
茶分三六九等,出處也各有不同。
《紅樓夢》中提到的各類名茶有六安茶、虎丘茶、天池茶、陽羨茶、龍井茶、天目茶、老君眉、暹羅茶、普洱茶等等。
這簡直就是是一份明清時期的茶錄。
這些茶大多是進貢朝廷的御品,可以按紅茶、花茶、綠茶三類劃分。
值得一提的是,《紅樓夢》中提到的茶大部分都不是綠茶,以紅茶和花茶居多,這十分合情合理。
故事發生在我國的北方,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所以大部分人物都不喜喝綠茶,而偏愛紅茶與花茶。
若按功能劃分,書中還有漱口茶、醒酒茶、消食茶等類別,林黛玉初進榮國府時,就有飲二道茶的場景,第一道茶是漱口茶,第二道茶才是品飲。
茶里的學問真是學之不盡。
08
《紅樓夢》在人物命名上也有“茶”的痕跡。
書中的賈寶玉是一個對“完美”有極致追求的人,對身邊人的名字也頗有講究。
例如,襲人被賈母送來給時,名字是珍珠,這位多情的少爺因為一句“花氣襲人知晝暖”,從此改名襲人。
寶玉還有一名仆人,喚作茗煙,他的名字被寶玉從“茗煙”改成了“焙茗”。
“茗”就是茶的意思,用茗煙自己的話解釋:“我們寶二爺嫌煙字不好,改了叫焙茗。”
在宋代蘇澳的《十六湯品》中載:“調茶在湯之淑意,而湯最惡煙”,煙對茶的香氣會有影響。
看來,深通茶道的賈寶玉對完美的追求也體現在每時每刻。
09
書中人物所處的環境,對他們關于茶的品位大有影響。
劉姥姥喝了賈母剩下的半盞“老君眉”后說:“好喝是好喝,只是味道淡了些,熬濃點就好了”。
這很正常,像她這樣的當時底層小人物,無法分辨出茶的優劣。
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對比,我們才能從“茶”的領域,更深刻的體會當時權貴生活的奢華。
脂硯齋對《紅樓夢》評為“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對茶的描寫貫穿了《紅樓夢》的全篇,作者曹雪芹深厚的藝術底蘊和對中華茶文化的理解入木三分。
把茶冷眼看紅塵,借茶靜心度春秋。
讀《紅樓夢》,就像是一個品茶的過程,濃郁芳香終會散去,那份刻骨銘心卻不會隨時光的流逝而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