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人,向不喜喝茶,倒是喜歡咖啡更多一些。蓋因茶要喝得清凈,而咖啡要喝得熱鬧。外國人喜喝咖啡,因為外向的性格,不宜以茶靜之。而古人喜茶,因為國人文化,要求性格內斂,外王內圣,正宜以茶鎮心。所以茶以熱品,而咖啡以燙喝,這就是差異。而我卻偏偏生性好動,內心狂熱,故不喜茶的清淡。
古人論茶,皆以清凈為主。“可以靜心也。以靜心也可。靜心也可以。心也可以靜。也可以靜心”,說的就是茶的清凈無為之妙。所以可以肯定,當古人念“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時,一定是品著茶說的,而不是舉著酒杯或端著咖啡說的。所以茶叫品,不叫喝。沒有好的心性靜得下來,怎么能夠品?所以寶玉以海碗量茶,黛玉笑之,不是品茶,是飲驢。
中國古人以靜入茶,開創了中國茶道,這是早在唐代的事情。可茶道無律,后人多有發揮,于是道轉為技,慢慢的就演變成了今天的茶藝,所以如今中國不見茶道。但日本人卻以律入茶,于是開創了流傳至今的日本茶道。這里不妨比較下中日文化的差異。還記得日本武士道的來源嗎?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士。日本人尚武,所以性格嚴謹,才能夠以律入世,開創多種“道”。但其實號稱“道”,實質卻是“名”,是一整套的規范。所以茶道有流派,其實是各家有各家的規范。
日本是一個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故其國人性格嚴謹,不能發揮,因此難獲真道,這是其缺陷。所以日本人一直在做學生,未曾做老師。大化改新,全盤中化;明治維新,又全盤西化。但這種嚴謹性格的好處,卻是能夠以律入道而成名。所以常常是中國人源起,日本人繼承并完善。武士道花道茶道等等無不如此。但偏偏詩詞一類,日本人即便熟讀唐詩三百首,也從來寫不好,還不如朝鮮人。因為詩詞是審美,是藝不是道。
茶道之于古人,修身養性,是故必與名茶名器名人名言相配——以名養名嘛!所以中國人要把茶葉分類以分高下,什么龍井第一毛峰第二之類。然后器物也是要分高下的。結果到今天,道沒流傳下來,名器卻流傳下來了,這就出了問題。土豪們不懂器物之性,只知器物之貴,每以名器示人,引得世人追逐不休,這就皮相了。殊不知,若品茶無道,則千金名器與十元一個的塑料杯又有什么區別!
可是古人品茶有道,今人喝茶卻無道。更加嚴重的問題就來了:國人買茶,還是按茶道的標準分類的。這就是歷史影響當下的典型案例。口味的多樣化,就限制了茶葉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運作,這是中國茶企最大的障礙。外國人喝茶也無道,所以立頓包裝茶,不以品類分,而用標準化的小包裝開道,成就世間茶葉大王。一個立頓的營業額,比中國數萬家茶企的總營業額之和還多。茶發源于中國,現在卻是這個結果,讓人不甚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