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有足夠的情緒表達之后,家長會發現,孩子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說話的速度,語調,音量,語氣都會有明顯的舒緩的跡象,好了,先處理情緒,接下來,我們在處理事情,怎么處理事情:
倘若上面的情緒處理好了,孩子就會平靜下來,這個時候,我們再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細節,家長就知道了,該怎么樣引導,這個時候,;來注意,我們在捋一下:
第一步是我們接收孩子的情緒,
第二步叫分享,分享分成兩步,第1步是先處理情緒,分析情緒是什么情感,什么感受,然后和他的內心情感世界產生連接,好了,當孩子的情緒語氣語調都平緩了之后,再處理事情。那么這個過程就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細節,不要一開始情緒還不穩定,就開始跟孩子說你應該怎么做,哦,那這個時候,一旦孩子能夠慢慢的說出事情的細節,就讓家長能夠更好的進一步的引導孩子。
第三步:家長要學會的,今天咱們講的非常的純粹,大家要好好學習呦!
第三步就是肯定與引導。
家長應該對不適當的行為設立防范,也就是說勾畫出兩個明顯的范圍,這就是原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要遵守規則,一個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另一個是不能接受也沒有效果的東西,一個受挫的孩子會以不適當的方式表達他的負面情緒,比如說打人,打破了東西,破壞家里面的東西,或者是謾罵別人,家長在了解了這些不良的行為背后的情緒,可以幫他描述感受之后,然后使孩子明白這個行為是不適當的,而且是不能容忍的,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是情緒推動出來的行為是否恰當,有沒有效果而已,所以我們就要清楚:因為事情而產生的情緒以及內心的動機總可以被肯定,也就是說家長應該理解或者接受孩子的情緒和動機,跟著家長引導孩子可以思考一些適當的表現方式來處理負面的情緒。
我們舉個例子:
當你和小剛拿走你的游戲機的時候,你還記不記得,你很生氣,我明白你的這種感受,但是你打他就不對了,你想想,現在他也想打你,這樣,你們倆就不能做朋友了,對嗎?你看,處理一個小朋友因為另一個小朋友把他的游戲機給拿走了,那么,我們首先你的感受就是 ,我知道你很生氣,我明白你的這份感受,這叫什么,叫接納他的情緒,告訴他這是一種生氣的感受,但是,你打他就不對了,你想啊,現在他也想打你,這樣,你倆就做不成好朋友了,對嗎?哦。這是我們就把剛才的方式就連到一起。
那么在舉個例子:你感覺到妒忌是正常的,你感覺到生氣是正常的,你感覺到羞愧,你感覺到尷尬,你感覺到難受,你感覺到失望,你感覺到悲傷都是正常的。因為弟弟比你先搶座了車子的前座,但是你要用難聽的語言去罵他就不對了,你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都是對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因為什么什么,但是你用罵人難聽的詞匯就不對了,因為他不會明白,下次仍然會搶座,所以罵人解決不了問題,罵人無法解決問題,孩子,我們需要用更合適的方式來引導,允許孩子保留他的個人尊嚴,自尊,權利,這樣的范圍會讓他的家庭在運作的時候更加的舒服,我們一定要清晰,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就要慢慢的讓孩子知道,哦,這個是對的,這個是我的行為,這個是我的感受,這樣在家庭里面運作,就更成功,更幸福,更快樂。
各位親愛的好伙伴們·你有沒有想過,就是當孩子清楚了我們家長給設定的這個范圍之后,又有控制自己生活的這種概念,他就會比較少的犯錯誤,更多的他就會遵守原則,當她學會了調整負面情緒的時候,就不需要家長去責罵他,或者管制他,這樣孩子就接收了家長為他公平可靠,然后孩子就愿意和她成為朋友,也就比較能夠讓家長與她共同解決問題,生活就像一輛汽車,我們上節課講過,那么,孩子是一個新司機,家長是個老司機,那么老司機要教這個新司機共同開好生活這輛車,不是所有的新司機都不會,也不是所有的老司機都會,所以我們家長就要學會跟著我這個教練員,老司機,也教新司機。對吧?所以呢,家長就要“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家長改變一點點,孩子就能前進一大步”
因為我們是老司機,你在家里頭,你就是我的角色,你就要引導孩子不斷的改變自己,對于六歲以下的孩子, 沒有必要深入的解釋不對的理由,除非他主動的問,不對的理由,你給他講,他也聽不懂,因為這是道理是是非,它需要抽象的概念,他是左腦在工作,而六歲以下的孩子他是用右腦在學習,六歲以前他是不會用左腦的,六歲以后采用左腦學習,所以呢,重要的是讓孩子么明白他的感受,不是問題所在,而不良的言行才是問題的關鍵,所有的感受以及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被接收的,但并非所有得行為都可以被接收,所有呢家長的職責是對行為,而不是對期望設置界限,也就是說我們的規則是在行為里面設置,哪些規則,哪些行為是對的,那么所有的動機,所有的愿望和感受,情緒都是沒有對錯的。
所以各位親愛的家長,您學會了怎么樣去幫助孩子,去引導他了嗎?
去引導孩子的過程就叫什么?就叫肯定與引導。
我們再來看一下:
第一個呢叫接收,
第二個叫分享,
第三個叫肯定與引導。
我們接下來要給大家隆重的講一下:
就是什么呢?叫做---------策劃
要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問題,就要詢問他想得到什么,來,記下來,詢問他想得到什么?
然后與孩子一起來討論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引導她去發展自己的想法,幫助他作出最好的選擇,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孩子最后就會領悟到什么,我現在知道我自己感覺糟透了的原因,而且,我知道引起這些不舒服的感受的問題在哪里?我應該怎么去處理這些問題,來,再把這幾個找到:
第一個是:知道自己感覺不好的原因,而且知道引起這個不舒服感覺的問題在哪?
知道原因,自己的感受,然后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處理。那么知道這兩個以后,這就是傳說當中的叫“智慧”。
什么叫智慧?
就是知道原因,找到合理的方法,一個人如果一輩子不知道原因,也沒有找到方法,別說他叫有智慧,那純粹叫“對不起,不知道了”。
有的時候,許多問題需要家長參與才能解決。有時候家長應該爽快與愉快的態度一起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責罵或者批評,而且要掌握一個原則,除非事情需要家長獨立處理,否則的話,應該盡量選擇與孩子參與和共同解決問題,人生的每一次經歷都是我們生命當中的必須學習的東西。如果人生沒有這些經歷,我們就是一張白紙,或者是在溫室里面,使我們更有效的創造快樂成功的未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會埋怨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因為問題總是不斷的出現,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他就會不斷的進步,享受人生,心境開朗,自信十足。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引導他懂得這個道理,而經過上述的我們的肯定分享和規范這三個階段,現在正是適當的時候,孩子已經知道了行為規范在哪里,他的范疇,于是家長可以用語言去引導孩子想出其他的處理方法,以便將來有類似的情況出現了,孩子有更多的應付能力,也就是說在家里面睡前為什么要講故事,講完故事以后就要引導,你聽到這,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那個小動物有什么感受,你認為另一個小動物有什么感受,然后這些感受它的過程就是,讓我們越來越清晰,哦,孩子就知道了,哦,不斷的有同理心,睡前故事就是不斷的有感受,感受的過程就是讓人不斷的有了同理心。于是就可以引導她學會了怎么處理問題,孩子有了這些應付的能力,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往下想這幾個方面:
首先,如果重新來過,你想其他的處理方法是什么呢?
來,注意了
如果從新來一遍,你認為有沒有其他的處理方法,其他的處理方法是什么?
那么第二個我們還可以問:如果下一次同一種情況出現,怎么樣才是最好的做法?怎么樣才能做好?什么樣的做法才能使效果更理想?什么樣的效果更理想?
第三個:避免同樣不如意的情況發生,你可以采取哪些預防措施,不好的方面能發生,怎么樣就能避免呢?家長可以說,剛才小剛拿走你的玩具,走過來的時候,你要怎么問嗎,你便不會讓他拿走你的游戲機了,你該問什么呢?你該怎么問呢?為了避免你不在的時候,別人拿走你的游戲機,你可以想出多少種方法?你有多少種方法?來,我們一起來想一想,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幫助孩子去預防未來發生的一些事情,第四個你可以怎么樣和弟弟妹妹商量一個公平的方法,去安排每一次誰坐在車子的前座上,那你們兩個可以商量,有沒有方法?來,我們一起來商量,所以家長一定要有效的引導,我們呢,接下來呢要針對親子的這個問題進行疏導:
(是什么呢??期待文字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