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育兒書籍都告訴家長要對孩子有同理心。很多父母也把“共情、同理”掛在嘴邊(其實是一碼事兒)。
饒是我,也會困惑,為什么讀過這么多心理學和育兒的書,有時卻做不好對女兒的共情?
這天晚上,針對近期比較突出的女兒的作業問題,我和杉爸合計:“來,我們練習一下共情!我倆都需要在這方面提高一些。”
我扮演杉,說:“這道數學題好難,幫我看看怎么做?”杉爸隨口鼓勵道:“這不難,我們來看一下。”
我說:“'這不難'其實否定了她的感受。讓她會有挫敗感。大家沒在同一頻道上。""更好的說法是:'哦,這道題是有些難,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對吧?”
杉爸沉思過后用點頭肯定了我的說法。然后又跟上一句:“有時杉抱怨作業太多,你卻一臉嫌棄的表情,認為她不夠抓緊。
我承認,我心情好時,也有能力理解別人。很多時侯,我想告訴孩子她存在的問題,她卻總是關閉耳朵,這令我感到惱火。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能理解自己的人。理解和關懷,是共情的基礎。
這次和杉爸有關“共情”的“教學研討”的結論是,家長一定要控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先入為主地做判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情貼近她的感受,不說教,不講道理,必要時提供幫助。
這樣的例子還有好多。
如果我說:哎呀,今天不想去上班。你說,不上班你想干嘛?不上班怎么行?吃什么?喝什么?是的,你說的都對,只是我會更加郁悶,還不如不說。
更好的說法:嗯,不想上班,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是不是有些累?來,放松一下,我來幫你揉揉肩吧。
哈哈,如果能得到這個回答,那將多么美妙呵!希望別人如何對你,先去這樣對待別人。
我的一個心理學大咖老師的話: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共情就是重復他剛才說的話。或者對他的話給予回應,不否定感受。
左腦司理性,右腦司感情。我們的問題是,有時候該用右腦說話的時候用了左腦。當孩子說“作業太多了”的時候,其實讓右腦工作就好,理解他、抱抱他。而我們卻用左腦告訴他,你應該抓緊時間,別拖拉。
共情的心理基礎是接納。接納他還是個小孩子,他做的是符合他這個年齡的事;接納我們都不夠完美,會貪玩,會拖拉;接納人有趨樂避苦的本性。接納每個人的多樣性,不是別人都和你想的一樣。
我的老師用了半天的時間來講人的“多樣性”,就是想讓大家明白一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你的想法不是標準答案,也沒有標準答案,要允許別人做他自己。
韓寒發出這樣的感嘆:為什么懂得這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知行不能合一。
做不到非真知。
知道僅僅代表你學習了、明白了某些道理。而做到卻要克服很多自身的局限、突破很多思維的壁壘,或是打破延續多年的習慣,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心理學家加里·祖卡夫說,你人生所能經歷的真正改變,就是自己選擇去改變的那一部分。
深以為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杉爸在一點一點進步,這從親子關系更加密切、問題變的不再是問題就可以看出。
對于孩子來說,感到被最親近的人理解,才能有信力做好,有力量改變吧!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