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15日 星期五 天氣晴
9月15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34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確定性傾向”
名言:成熟就是一種對“未知”的接納。
什么東西比“壞的結果”更可怕?對很多人來說,“不知道結果”比“壞的結果”要可怕得多。等待著一場面試的結果,一個醫生的診斷,一條暗戀對象的短信,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讓我們坐立難安,反復檢查手機,或者關掉手機,甚至做出一些沖動的行為,只為了盡快從這種不確定、不舒服的感覺里解脫。
星座、占星、塔羅、算卦等一切渴望預知未來的行動,其實都是我們想要擺脫不確定的方式。
其實,也不是對所有人來說,不確定都會帶來壞的感覺,有的人實際上會格外追求不確定的感覺。每個人對不確定的容忍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容忍度比較高,他們會將不確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戰,并對此充滿好奇心和興趣,他們是不確定性傾向(uncertainty-oriented)的人;有的人則容忍度比較低,他們喜歡熟悉和可預測的情境,認為不確定的情境是一種威脅,他們就是確定性傾向(certainty-oriented)的人。
在今天,我們要主要探討的,還是那些確定性傾向的人,也就是害怕不確定感的人,因為害怕不確定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對不確定的容忍度比較低,在一些會令人產生壓力、恐懼的情形下,就會產生高度的認知閉合的需要。認知閉合是Arie Kruglanski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表達的是“個體在應對不確定的情境時,對于確定性答案的強烈愿望“。
研究顯示,當人們在感受到危險時,尤其是感受到外部威脅的存在時,認知閉合的需要會顯著上升。并且,能夠引起我們認知閉合的,不僅僅是現實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很多時候,僅僅是想象中的危險,也會引起人們強烈的情緒和認知閉合的需要。2010年的實驗發現,當參與者僅僅是觀看了7分鐘討論911的幻燈片、回想起911的災難場景時,也會使他們在后來處理任務時,不愿意承受等待,只想盡快取得一個結束。
現實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比如,和喜歡的人發短信,對方回復比平時晚了一點,此時,那些確定性傾向高(即對不確定容忍度低)的人,會腦補出很多實際上可能并不存在的危險來,“對方不喜歡自己了”、“對方可能想保持距離”等等。而這種想法會極大提高我們認知閉合的需要,即讓我們產生對確定性答案的強烈渴望。而確定性的答案有兩種——“確定的喜歡”或“確定的不喜歡”。當我們無法立刻獲得“確定的喜歡”作為答案時,我們可能會主動刪除對方的聯系方式。
這個過程有理論和實證的基礎。Kruglanski認為,認知閉合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抓住(seize):我們會拼命搜尋所有能夠獲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實和確認,希望能夠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
第二個階段則是冷凍(freeze):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我們獲得確定的答案,我們就開始刻意地不去想它,想要保護這種閉合的狀態。在這個階段,我們往往僅憑直覺做出判斷。
最終,認知閉合容易使我們以簡單的認知結構去快速處理信息、做出決定。我們往往會放棄理性的思考,做出那些自己最容易做到、最能預料到結果的選擇。典型的兩種選擇就是回避和主動選擇壞的結果。
首先,面對不確定感,我們可能會選擇回避(avoidance),因為什么都不做,意味著一切可能的后果都不會發生。
比如:
? 明明想要告訴對方一些事情,但害怕對方不會同意,寧愿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要求;
? 對現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滿意,但想到辭職可能面對的風險,依然選擇不改變;
? 在親密關系中被虐待、長期感到痛苦,但你不知道提出分手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所以一直待在這段關系里;
?我們所說的“拖延癥”,有時候也源于對不確定感的回避,因為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延著不去做它。
此外,另一個經常出現的極端情形就是,為了追求一個確定的答案,我們寧愿提前選擇一個壞的答案,而不是繼續痛苦地等待下去。
比如:
? 給暗戀的人發出短信后,不知道對方會不會回應,干脆拉黑了對方;
? 一場比賽進行到最后,因為不堪壓力而選擇提前退出;
? 永遠只能主動追求對方,要求對方第一時間給出確定的答案,而無法接受慢慢發展,若即若離的過程。
造成你無法忍受不確定的不良思維模式
是什么使我們如此害怕不確定感,以至于不肯作為,或者做出過激的舉動呢?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不確定的狀態里仍然內心平穩,不覺得不安,但你卻會覺得百爪撓心,幾乎不可忍耐?以下這些認知扭曲的模式可能發揮了不少影響。
認知歪曲的概念是由CBT的創始人、心理學家貝克首先提出的,指的是我們執著于一些并不存在或者完全錯誤的認知,它們往往會導致負面的思考、情緒和行為。當我們因為不確定性感到恐懼時,可能是受下面這些認知模式影響:
· 過濾/選擇性注意:你主動過濾掉了所有可能是好的信息,只留下并放大了壞的細節。這樣,你就總是只能想到那些壞的可能。
·極端思維/全或無:你覺得一件事只可能有兩種結果——要么成功、要么失敗,而忽略了人和事物的復雜性和連續性。
·過度概括:僅僅根據一個不好的細節,或者一件事的微小的缺陷,就概括得出這件事一定會失敗。
·情緒化推理——因為你對某件事情有著強烈的情緒反應,就認為這件事是符合現實的,而忽視其他的證據;
·災難化:你可能很愛用假設的句子來問自己,比如,“如果對方真的拒絕了我會怎么樣?”“如果我真的得了癌癥怎么辦?”然后,就沉浸在對災難性結果的設想中,夸大一切可能的后果,認為情況一定會糟糕到你完全無法忍受。
·不公平的比較:根據完全不符合實際的標準來解釋和推斷,并且只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較,得出自己很差的結論。
·度人之心:堅信自己懂得他人的心思,而不考慮其他的可能性,比如無端地揣測“他一定覺得我很差”。
·個性化:你認為所有的失敗都是因為自己的過失和缺點造成的,而看不到他人的因素。例如,“我們離婚,是因為我一無是處”。
·“應該”式的陳述:認為自己和別人“應該”怎么做,并且認為,一旦沒有這么做,后果將會非常嚴重。
對照以上那些歪曲的認知,再檢查自己的思維和陳述,你也許就能發現,當你處于不確定中時,你是不是有一些自動化的思維,你幾乎意識不到自己已經陷入了這樣的想法中,而正是這些錯誤的認知在使你恐懼。
什么樣的人容易害怕不確定?
1.安全感缺失
對未知感到恐懼的人,可能是由成長環境中安全感的缺失導致的。最近的一則研究發現,那些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如家境貧窮、經常搬家、遭受過外部威脅、創傷),在面對未知的恐懼(比如讀到報紙上有關災難來臨的消息)時,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比較差。因為他們有過比較多經歷不幸的經驗,對于這個世界危險程度的預測會比較高。有趣的是,實驗還發現,當不可預測的困難真正來臨時,他們實際上會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比如懂得如何處理復雜的任務和轉換目標。研究者推測,這是由于他們從小習得了一些應對的技能。
2.控制欲強
有時,你對未知的恐懼,實際上是對失控的恐懼。你希望讓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控制范圍內,而一旦事情有超出你控制的可能出現,你就會產生恐慌。有研究稱,納粹黨人希特勒、戈培爾、戈林都是典型的控制欲極強的自戀型人格,在面對不確定性(失敗)時,因為不能接受而會選擇極端方式(如自殺)。而必須指出的是,往往正是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有過比較多失控感的人,才會對控制有著非同一般的執念。
低自尊水平
從根本上,你的焦慮和恐懼可能來源于你的低自尊,即自我評價過低。你之所以不愿意面對未來,是因為你對自己的不信任:你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總是不愿意相信好的事情會在自己身上發生。
如果你覺得你符合我們今天描述的情況,
你需要做以下幾件事:
1. 面對那些歪曲的認知,你可以試著改變它們,進行認知重建。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原理,就是通過改變歪曲認知,繼而改變情緒和行為。你可以試著檢驗自己那些負面的自我陳述和想象,用一種新的方式和自己開展內部對話。分析你對自己說的那些話語的結構,比如“我一定會失敗”,主語“我”指代的是什么?你是一個整體,是你的呼吸、洗臉、吃飯都會失敗,還是什么會失敗?“一定會失敗”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有什么依據?你還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去檢驗你得出的結論,結果可能會發現,那些不好的結果并沒有如你害怕的那樣發生。
2. 學習正念(Mindfulness)相關的技術和聯系來控制情緒,學習“專注此時此刻”的能力。
3. 最后,如果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和恐懼極大地困擾著你,影響到了你的生活,可以考慮尋求咨詢師的專業幫助。
其實,不確定性才是唯一確定的事情。因為生活就是關于未知的,關于不得不改變,關于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的情況下,把握住眼前這一刻,并盡可能地享受它。
里爾克說,要對你心里所有還未解決的事有耐心。要去愛問題本身,愛上鎖的房間和用不熟悉的語調寫成的書本。不要急于尋找那些此刻你無法獲得的答案,因為(此時就算你得到了)你也無法活出他們。最重要的是,要去嘗試所有事情。此時你要先帶著問題去生活,而生活會逐漸地、不知不覺地,在一段時間后越來越接近你要的答案。
今日電影推薦:《遺愿清單》 2007年 美國上映 豆瓣評分8.5
9月15日讀書心得
《我這一輩子》
七八九十部分:
(1)完全投入其中的情境勾勒,讓讀者自然代入其中,徹底沉浸。
例子:應當有月亮,可是教黑云給遮住了,處處都很黑。我正在個僻靜的地方巡夜。我的鞋上釘著鐵掌,那時候每個巡警又須帶著一把東洋刀,四下里鴉雀無聲,聽著我自己的鐵掌與佩刀的聲響,我感到寂寞無聊,而且幾乎有點害怕。眼前忽然跑過一只貓,或忽然聽見一聲鳥叫,都教我覺得不是味兒,勉強著挺起胸來,可是心中總空空虛虛的,仿佛將有些什么不幸的事情在前面等著我。不完全是害怕,又不完全氣粗膽壯,就那么怪不得勁的,手心上出了點涼汗。平日,我很有點膽量,什么看守死尸,什么獨自看管一所藏房,都算不了一回事。不知為什么這一晚上我這樣膽虛,心里越要恥笑自己,便越覺得不定哪里藏著點危險。我不便放快了腳步,可是心中急切的希望快回去,回到那有燈光與朋友的地方去。
(2)像受了驚的貓狗,不必想也知道往家里跑,我已忘了我是巡警,我得先回家看看我那沒娘的孩子去,要是死就死在一處! ——危機狀況下,先讓主人公脫掉職業身份,回歸到一個會膽怯會害怕的人,方便騰出廣闊的人性視角去觀察周圍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
(3)街上黑黑忽忽的人影,跑得很快,隨跑隨著放槍。兵!我知道那是些辮子兵。而我才剛剪了發不多日子。我很后悔我沒像別人那樣把頭發盤起來,而是連根兒爛真正剪去了辮子。假若我能馬上放下辮子來,雖然這些兵們平素很討厭巡警,可是因為我有辮子或者不至于把槍口沖著我來。在他們眼中,沒有辮子便是二毛子,該殺。我沒有了這么條寶貝!我不敢再動,只能藏在黑影里,看事行事。——“活動”的荒謬與瘋狂之一:黨同伐異。
(4)兵變——辮子兵四處放火——路口全部燒堵——合圍起一個閉塞的人性實驗場,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所有秩序全部打破,形成或打造出一個無限可能的密閉空間。
(5)暗處觀火時主觀感受的漸變(一語雙關):熱鬧——好看——可怕——丑惡——黑暗——靜寂,靜寂,火蛇慢慢的,忍耐的,往上翻,繞到上邊來,與高處的火接到一處,通明,純亮,忽忽的響著,要把人的心全照亮了似的。 ——越來越緊湊的鋪墊
(6)嗅覺的體驗:在種種不同的味道里,我咂摸著:這是那個金匾黑字的綢緞莊,那是那個山西人開的油酒店。由這些味道,我認識了那些不同的火團,輕而高飛的一定是茶葉鋪的,遲笨黑暗的一定是布店的。這些買賣都不是我的,可是我都認得,聞著它們火葬的氣味,看著它們火團的起落,我說不上來心中怎樣難過。 ——荒謬瘋狂的“活動”給無辜百姓帶來的災難
(7)從(及至火一起來,鋪戶里的人們開始在火影里奔走………………第七部分文末。)——情節上的高潮——細節:沒人敢去救火、膽小者哆嗦著、動物世界開啟、第一波男人,第二波女人和小孩、踩踏哀嚎,人間煉獄、恨自己只長了一雙腿腳、菜刀劫持、風波初平后鞭子兵若無其事地走著……這時候,鋪戶的人們才有出頭喊叫的:“救火呀!救火呀!別等著燒凈了呀!”喊得教人一聽見就要落淚!(一方面是殘忍,一方面總算看到了一丁點理智與人味兒)
(9)情緒的高潮一:我明白了點什么意思,這點意思教我幾乎改變了點脾氣。丟老婆是我自己的事,只須記在我的心里,用不著把家事國事天下事全拉扯上。這次的變亂是多少萬人的事,只要我想一想,我便想到大家,想到全城,簡直的我可以用這回事去斷定許多的大事,就好像報紙上那樣談論這個問題那個問題似的。對了,我找到了一句漂亮的了。這件事教我看出一點意思,由這點意思我咂摸著許多問題。不管別人聽得懂這句與否,我可真覺得它不壞。
(10)回到巡警宿舍后,發現了更加荒謬的真相:原來高級警官們都預先知道兵變的事兒,可是不便于告訴下級警官和巡警們。這就是說,兵變是警察們管不了的事,要變就變吧;下級警官和巡警們呢,夜間糊糊涂涂的照常去巡邏站崗,是生是死隨他們去!這個主意夠多么活動而毒辣呢!再看巡警們呢,全和我自己一樣,聽見槍聲就往回跑,誰也不傻。這樣巡警正好對得起這樣警官,自上而下全是瞎打混的當“差事”,一點不假! ——這竟然是一次有預謀有組織有計劃的滅人道行為。
(11)清晨回到街口:廢墟、荒蕪、斷壁殘垣、簡直是人間煉獄的場景。我一低頭,便想起往日街頭上的景象,那些體面的鋪戶是多么華麗可愛。一抬頭,眼前只剩了焦糊的那么一片。心中記得的景象與眼前看見的忽然碰到一處,碰出一些淚來。這就叫作“慘”吧?——一語雙關,一方面是原來的景象與今日的景象,另一方面是原來的人心展示面與今日的人性展示面。
(12)最大的情節高潮出現:行完禮,我急快往四下里看,看看還有沒有檢拾零碎東西的人,好警告他們一聲。連屠戶的木墩都搬了走的人民,本來值不得同情;可是被辮子兵們殺掉,似乎又太冤枉。
說時遲,那時快,一個十四五歲的男孩子沒有走脫。槍刺圍住了他,他手中還攥住一塊木板與一只舊鞋。拉倒了,大刀亮出來,孩子喊了聲“媽!”血濺出去多遠,身子還抽動,頭已懸在電線桿子上!
(13)情緒上的高潮二:我連吐口唾沫的力量都沒有了,天地都在我眼前翻轉。殺人,看見過,我不怕。我是不平!我是不平!請記住這句這就是前面所說過的,“我看出一點意思”的那點意思。想想看,把整串的金銀鐲子提回營去,而后出來殺個拾了雙破鞋的孩子,還說就地正“法”呢!天下要有這個“法”,我ד法”的親娘祖奶奶!請原諒我的嘴這么野,但是這種事恐怕也不大文明吧?
(14) 簡直我不愿再提這回事了,不過為圓上場面,我總得把問題提出來;提出來放在這里,比我聰明的人有的是,讓他們自己去細咂摸吧!
怎么會“政治作用”里有兵變?
若是有意教兵來搶,當初干嗎要巡警? 巡警到底是干嗎的?是只管在街上小便的,而不管搶鋪子的嗎? 安善良民要是會打搶,巡警干嗎去專拿小偷? 人民到底愿意要巡警不愿意?不愿意吧!為什么剛要打架就喊巡警,而且月月往外拿“警捐”?愿意吧!為什么又喜歡巡警不管事:要搶的好去搶,被搶的也一聲不言語? 好吧,我只提出這么幾個“樣子”來吧!問題還多得很呢!我既不能去解決,也就不便再瞎叨叨了。這幾個“樣子”就真夠教我糊涂的了,怎想怎不對,怎摸不清哪里是哪里,一會兒它有頭有尾,一會兒又沒頭沒尾,我這點聰明不夠想這么大的事的。 我只能說這么一句老話,這個人民,連官兒,兵丁,巡警,帶安善的良民,都“不夠本”!所以,我心中的空兒就更大了呀!在這群“不夠本”的人們里活著,就是個對付勁兒,別講究什么“真”事兒,我算是看明白了。 還有個好字眼兒,別忘下:“湯兒事”。誰要是跟我一樣,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頂好用這個話,又現成,又恰當,而且可以不至把自己繞糊涂了。“湯兒事”,完了;如若還嫌稍微禿一點呢,再補上“真他媽的”,就挺合適。
拿這一件事比方十件事,警察自從一開頭就是抹稀泥。它養著一群混飯吃的人,作些個混飯吃的事。社會上既不需要真正的巡警,巡警也犯不上為六塊錢賣命。這很清楚。
總而言之吧,在這么個以蠻橫不講理為榮,以破壞秩序為增光耀祖的社會里,巡警簡直是多余。明白了這個,再加上我們前面所說過的食不飽力不足那一套,大概誰也能明白個八九成了。我們不抹稀泥,怎么辦呢?我——我是個巡警——并不求誰原諒,我只是愿意這么說出來,心明眼亮,好教大家心里有個譜兒。
——經歷過這些事情與這些感悟后,“我”心里的空更大了,做事想事也變了,“我”不僅見識到了人是什么樣,也多少看清這“湯事兒”“抹稀泥”的世道是什么樣了,在這樣的世道下與這樣的人相互作用,一切似乎都早已指向了悲劇的結局。
十一部分:
(1)民國了,一切……換湯不換藥。——文學中對歷史的穿透力與輪回感
(2)給達官貴人家站崗的所見所聞所感——點出了那個時代特有的腐敗
(3)朱門酒肉臭與路有凍死骨的對比——加深了主人公的命運線條和讀者的情緒
(4)關于“自由”這個幌子的深刻拆穿:報紙與宣講所里常常提倡自由;事情要是等著提倡,當然是原來沒有。我原沒有自由;人家提倡了會子,自由還沒來到我身上,可是我在宅門里看見它了。民國到底是有好處的,自己有自由沒有吧,反正看見了也就得算開了眼。
你瞧,在大清國的時候,凡事都有個準譜兒;該穿藍布大褂的就得穿藍布大褂,有錢也不行。這個,大概就應叫作專制吧!一到民國來,宅門里可有了自由,只要有錢,你愛穿什么,吃什么,戴什么,都可以,沒人敢管你。所以,為爭自由,得拚命的去摟錢;摟錢也自由,因為民國沒有御史。你要是沒在大宅門待過,大概你還不信我的話呢,你去看看好了。現在的一個小官都比老年間的頭品大員多享著點福:講吃的,現在交通方便,山珍海味隨便的吃,只要有錢。吃膩了這些還可以拿西餐洋酒換換口味;那一朝的皇上大概也沒吃過洋飯吧?講穿的,講戴的,講看的聽的,使的用的,都是如此;坐在屋里你可以享受全世界最好的東西。如今享福的人才真叫作享福,自然如今摟錢也比從前自由的多。別的我不敢說,我準知道宅門里的姨太太擦五十塊錢一小盒的香粉,是由什么巴黎來的;巴黎在哪兒?我不知道,反正那里來的粉是很貴。我的鄰居李四,把個胖小子賣了,才得到四十塊錢,足見這香粉貴到什么地步了,一定是又細又香呀,一定!
好了,我不再說這個了;緊自貧嘴惡舌,倒好像我不贊成自由似的,那我哪敢呢!
(5)專制的省錢+自由的撈錢=當時官場新道道
十二部分:
(1)當我頭一次和馬見面的時候,我就合計好了:摔死呢,孩子們入孤兒院,不見得比在家里壞;摔不死呢,好,孩子們可以念書去了。這么一來,我就先不怕馬了。——越來越慘
(2)給馮大人當護衛的三個月美好時光——寫苦難當中夾雜出一點平靜與幸福期,然后讓它快速結束,會讓讀者更加揪心,《活著》也有類似寫法。
十三部分:
總局內的當差生涯——隱隱約約看出點時代穿透力……跟這群人在一處辦事,我長了不少的知識。可是,我也有點害怕:莫非我也就這樣下去了嗎?他們夠多么可愛,又多么可憐呢!看著他們,我心中時常忽然涼那么一下,教我半天說不上話來。不錯,我比他們都年歲小,也不見得比他們不精明,可是我有希望沒有呢?年歲小?我也卅六了!
可是,在局里我又怕一輩子就窩在那里,永沒有出頭之日,有人情,可以升騰起來;沒人情而能在外邊拿賊辦案,也是個路子,我既沒人情,又不到街面上去,打哪兒升高一步呢?我越想越發愁。
第十四部分:
四十歲,終于熬到了巡長,待遇沒長多少,反倒受上下夾板氣。
悲劇開始了二次輪回,福海這一代還不如上一代……
并非是我心狠哪;想想看,把她撂到廿多歲,還許就剩在家里呢。我對誰都想對得起,可是誰又對得起我來著!我并不想嘮里嘮叨的發牢騷,不過我愿把事情都撂平了,誰是誰非,讓大家看。
當她出嫁的那一天,我真想坐在那里痛哭一場。我可是沒有哭;這也不是一半天的事了,我的眼淚只會在眼里轉兩轉,簡直的不會往下流!——很生活,很實在
第十五部分:
隨馮大人就職,泡湯。
被派到了防疫處做守衛。
當了公公,留起胡子,卻釀成了新的禍端。
二十年來的差事,沒作過什么錯事,但我就這樣卷了鋪蓋。
弟兄們有含著淚把我送出來的,我還是笑著;世界上不平的事可多了,我還留著我的淚呢!
第十六部分:
我想——哼!我又想了!——我既能當上排長,就能當上隊長,不又是個希望嗎?這回我留了神,看人家怎作,我也怎作。人家要私錢,我也要,我別再為良心而壞了事;良心在這年月并不值錢。假若我在隊上混個隊長,連公帶私,有幾年的工夫,我不是又可以剩下個棺材本兒嗎?我簡直的沒了大志向,只求腿腳能動便去勞動;多咱動不了窩,好,能有個棺材把我裝上,不至于教野狗們把我嚼了。我一眼看著天,一眼看著地。我對得起天,再求我能靜靜的躺在地下。并非我倚老賣老,我才五十來歲;不過,過去的努力既是那么白干一場,我怎能不把眼睛放低一些,只看著我將來的墳頭呢!我心里是這么想,我的志愿既這么小,難道老天爺還不睜開點眼嗎? ——對比反差
我等著餓死,死后必定沒有棺材,兒媳婦和孫子也得跟著餓死,那只好就這樣吧!誰教我是巡警呢!我的眼前時常發黑,我仿佛已摸到了死,哼!我還笑,笑我這一輩的聰明本事,笑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聲,這世界就換個樣兒吧!
第七周總結:
本周清晨小音頻匯總:
1.煎熬感:給自己撕標簽;給情緒貼標簽。記錄“去混淆日記”。為受到的苦找到意義。
2.舒適區:最佳焦慮水平:正向的—內在動機;外在正向;內在負向;外在負向。
3.壓力應對:戰斗/逃跑/僵死/服從四種模式。運動/性生活/正念飲食/想象愿景回現實
4.謊言識別:開放提問/出其不意加倒敘/挑戰對方自信/抓取可證細節/放長線釣大魚
5.確定性傾向:現象/原因/在認知閉合發生時人種種的錯誤思維模式/原因:安全感缺失;控制欲強;低自尊水平;要對你心里所有還未解決的事有耐心。要去愛問題本身,愛上鎖的房間和用不熟悉的語調寫成的書本。不要急于尋找那些此刻你無法獲得的答案,因為(此時就算你得到了)你也無法活出他們。最重要的是,要去嘗試所有事情。此時你要先帶著問題去生活,而生活會逐漸地、不知不覺地,在一段時間后越來越接近你要的答案。
本周電影推薦匯總:
《素媛》
《鐵拳男人》
《陽光小美女》
《非常嫌疑犯》
《遺愿清單》
本周走來的師父:老舍
第一天:《茶館》一
(1)老舍的生平
(2)創作題材、語言風格、文學思想
(3)《茶館》的創作背景、劇本簡介、對比《雷雨》進行風格鑒賞
第二天:《茶館》二
(1)茶館中人物語言與人物性格分析
(2)《茶館》中人物塑造的具象與抽象性
(3)小說中的人物塑造與人物語言設計的注意事項——以《茶館》為例
第三天:《我這一輩子》一
(1)文藝創作中的“以小見大”思維——格局與意義
(2)第一人稱寫小說時的注意事項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高度冷靜
(4)小說中的信息共振與本質真實
第四天:《我這一輩子》二
(1)部分:平實與娓娓道來的敘說基調
(2)部分:學徒生活的信息共振
(3)部分:人物描繪的側面手法
(4)部分:沉浸入人物的本質真實
(5)部分:對生活(心理生活)的深刻洞察
(6)部分:日常化極致勾勒與“算賬”,直觀。
第五天:《我這一輩子》三
(1)情境的重塑,浸透其中
(2)情節與情緒的雙高潮設置
(3)步步落實的充分推進(感官,體驗,心理動向路線)
(4)對人物命運的悲慘,進行有技巧的調整
下周預告:汪曾祺
人物介紹: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1937年,日本人占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正讀高中二年級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別南菁中學,并輾轉借讀于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這些學校的教學秩序都因戰爭而打亂。汪曾祺就這樣勉強讀完中學。后戰事日緊,汪曾祺隨祖父、父親到離高郵城稍遠的一個村莊的小庵里避難半年,他在小說《受戒》里描寫過這個小庵。
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大學期間,汪曾祺與同學創辦校內的《文聚》雜志,并不斷在雜志上發表詩歌、小說。
1944年,為生活計,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觀音寺的一個由聯大同學辦的“中國建設中學”當教師,在兩年的教學期間,汪曾祺寫了小說《小學校的鐘聲》,重寫小說《復仇》。后由沈從文推薦給鄭振鐸在上海主辦的《文藝復興》雜志發表。此外,還寫了小說《職業》、《落魄》、《老魯》等。
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經李健吾先生介紹,到民辦致遠中學任教師兩年,直到1948年初春離開。這期間,寫了《雞鴨名家》、《戴車匠》等小說。
1950年,北京市文聯成立。汪曾祺從武漢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
1954年,汪曾祺創作出京劇劇本《范進中舉》,后獲北京市戲劇調演一等獎。秋,調離北京市文聯,到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任《民間文學》編輯。
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后,他因這篇短文受到批評,但并未劃定為右派。
1958年夏,被補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
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結束勞動,暫留農科所協助工作。
1966年“文革”開始后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問題被關進“牛棚”,但1968年迅速獲得“解放”。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汪曾祺深受鼓舞,創作熱情逐漸高漲。
1980年,小說《受戒》在《北京文學》10月號發表。
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4月,《大淖記事》在《北京文學》發表。這一年汪曾祺的佳作連續發表,小說創作日趨活躍。10月,應高郵縣人民政府邀請,汪曾祺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訪問。
1982年,汪曾祺新作不斷。1983年,汪曾祺的創作更趨活躍,在全國各地發表小說、散文、評論等近20篇。
1985年,在年初結束的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理事。
1988年,小說無新作,間或發表些散文、隨筆。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終因搶救無效而不幸去世,終年77歲。
小說風格:
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因而在創作上追求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中去。在語言上則強調著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汪曾祺小說中流溢出的美質,首先在于對民族心靈和性靈的發現,以近乎虔敬的態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美德。為此,他寫成了膾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記事》。
人物評價:
汪曾祺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盡管如此,他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并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賈平凹評)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中國作家網評)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34天,今日小理論是:確定性傾向,它表達的是“個體在應對不確定的情境時,對于確定性答案的強烈愿望“。
成熟就是一種對“未知”的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