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談論的話題是:小說創(chuàng)作里的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主題、人物情節(jié)、人物形象、語言。
所謂的“不確定性”,指的是它沒有標準的答案,甚至我對自己的觀點也存在疑問。它是開放性的。
1)主題的不確定性與開放性。
有人問,小說的主題是不是一定要正向的,或者揭露黑暗的,給人以教育意義呢?
首先,主題不是道德說教,而是作家對人性挖掘的深度。
人性是復雜的,挖掘更深層的人性,讓讀者能夠與之共情,才是好的小說。
作者要有感性思維,用感性塑造,用豐滿的形象來講述故事,從而自然而然的進入思想的層面。
小說首先要是一個好的故事。
其次,小說的主題往往不是單一的,好的作品的主題很繁復。
比如《紅樓夢》,它可以說是寶釵黛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是一個大家族的興衰史,甚至可以說是王熙鳳的成敗過程……
一步優(yōu)秀的小說,往往得不出一個結論,或者說得出的有各種不同的結論,無法說清它究竟是什么主題。因此說主題是不確定的。
其次,主題是開放式的。
小說是由作家寫出來的,但不是說,作家就可以絕對權威的去安排故事走向、人物的思想行為。
作家要懂得節(jié)制,不妄自尊大的去寫,他只是將知道的呈現(xiàn)出來,如此而已。
因為我們要懂得,我們的思考不一定深刻,也許是片面的,也許充滿了偏見。
作家只是在呈現(xiàn)一種生活,把自己知道的呈現(xiàn)出來。所以作家知道多少就寫多少。
其實,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知道的越多往往說出的更少。因為知道的越多,我們越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局限性。
2)故事情節(jié)的不確定性。
我們上學的時候就學過,一個故事分為四個階段:開頭、發(fā)展、高潮、結局。
我們在寫作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書寫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要受制于時間和空間。
比如說,人物的生活必須有相應的空間環(huán)境,他是生活在明朝還是現(xiàn)代,是農(nóng)村還是城市等等。然后再沿著時間線往前發(fā)展。
我們塑造的人物故事是逃不出時間和空間范疇的。
那么我們怎么去盡量掙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去展現(xiàn)更多的東西呢?
那就需要作家找到一個平衡點,能夠既有故事情節(jié),又不過多受制于時間和空間。
事實證明,完全沒有故事情節(jié)的小說不能夠受大眾喜歡。
因此尋找平衡點很重要。
有一個方法,就是營造開放的情節(jié),讓小說變得更豐富。
舉個例子,《包法利夫人》中,愛瑪因為債臺高筑,選擇自殺以后。她的丈夫包法利知道她的偷情,但是選擇了原諒和包容。
愛瑪死了,主情節(jié)結束了,其它情節(jié)還在往前走,比如,包法利的包容意味著什么呢?
這種安排使小說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
作者拓展了時間與空間限制。這個包容心是包法利的,也是作家自己的。
3)人物形象的不確定性。
我們在寫小說的時候,是否要塑造典型形象呢?比如說正直的,暴虐的,善良的,苛刻的等等。
我們在讀類似小說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典型形象往往與生活中真實的人距離太遠。
比如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中,作家塑造了嶄新的農(nóng)民形象:梁生寶。他高大,完美,整個人顯得熠熠生輝。
但我們常常覺得,《創(chuàng)業(yè)史》里面,更成功的農(nóng)民形象,是他的父親梁三老漢。
梁三老漢樸實、善良,同時又有些小農(nóng)意識,自私,喜歡打小算盤。
就是因為他有優(yōu)點,有弱點。反而讓人感覺更真實可信。
人物的形象分為外部形象、內(nèi)心形象。
人物的外部形象是可見的,明顯的,而內(nèi)心形象則往往是隱蔽的。
突破人物本身的屏障,也就是外在形象,挖掘出他的內(nèi)在形象,就很容易讓人物塑造的較為成功。
什么是內(nèi)在形象?
比如下意識,潛意識,甚至是無意識,或者更深一層。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性格形象,就是內(nèi)在形象。
作為一個作家,要努力往更深一個層次扎下去。
再說說人物尊嚴。
把人物最深的東西投射出來,就是人物的底限,做人的底限。
換句話說,就是在極端的情況下,表現(xiàn)出來的本性。人物被逼到絕境,本性就會呈現(xiàn)出來,就是底限。
再說剛才《包法利夫人》的例子。愛瑪無法償還上高利貸,她先后去找兩個情人借錢,都被無情的拒絕了。
她去找律師居由曼借錢,得到的答復是,以愛瑪?shù)纳眢w為交換條件。
愛瑪拒絕了。
這就是愛瑪?shù)牡紫蓿梢詾閻鄄活櫼磺校瑓s不想為了錢出賣自己。
愛瑪也沒有求助自己的丈夫,雖然她知道,丈夫會幫助她的。
她寧愿舍棄生命,也不去求助她不愛的丈夫,這就是她的底限。
好的作家,讓讀者看到人物的尊嚴,這也是作家的尊嚴。
所以福樓拜寫完愛瑪死去一段時,號啕大哭:
愛瑪死了!
4)語言的不確定性。
小說語言的好壞怎樣衡量呢?是不是優(yōu)美的語言才算是好的小說語言呢?是不是有些句子,我們喜歡到要抄下來,背下來,就是好的語言呢?
記住:當我們注意到語言時,它就不一定是成功的語言。
語言不要喧賓奪主,也就是不強勢,不霸權。
好的語言是默默地流淌,而不是用一個新鮮的、高雅的詞句去吸引讀者。
我們看汪曾祺的文章,我們甚至注意不到語言。它就是那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感覺。
在小說里,語言的美感就是貼合人物,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好的語言就像聊天一樣,每個字,甚至每個標點符號,都在它應該待的地方。
5)綜上所述.
作家首先要懂得節(jié)制,不能侵犯人物。要尊重人物,人物才有尊嚴。
我們給人物足夠的尊重,讓人物自己成長。
人物獨立于我們,與我們相對,并且互動。
比如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常常會出現(xiàn)筆下的人物突破了原本為其設定的方向。
這時候我們怎么辦呢?
我們的做法就是尊重故事自然發(fā)展,讓故事自己去呈現(xiàn)。
否則,用強硬的行為,強硬的語言去主觀地支配人物,就是作家的越界。
我們要明白,有很多時候,作家未必知道你自己要寫什么。
這就小說的不確定性。
作為一個作家,要懂得謙卑、敬畏。狂妄是對文學最大的不尊重。
以上就是今天的談論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