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如何看見不可見,做到不可能 》
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
副標題: 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能
原作名: Flash Foresight:How to See the Invisible and Do the Impossible
2016.9.1到9.20讀完本書,9.20到10.3寫完讀書筆記并發表于我的wordpress博客《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讀書筆記:擁抱確定性 | Zero,同時作為我的九月份天津十點讀書會作業,同時發表到我的簡書中以方便微信分享。
認識論主要有三個對象:自己,他人和世界。
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切行動的基礎,這一認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于心理學,而自我改造則依賴于對神經科學的認識和對思維方式的關注;對他人的認識的一個方法是努力“換位思考”即”同情共理“,構建有效的社會關系。
而對世界的認識,第一句結論應該是“世界是不確定的”(”世界是變化的“),但切不可止步于此,將不確定性當作擋箭牌,束縛了自己的手腳,走向思想和行動的極端。記得有一篇文章提及比爾蓋茨的一個讀書主題,是”世界的運行方式“,比爾蓋茨沒有只讀到”世界是不確定的“這一層次,而是深挖”不確定的規律“是什么。
我們容易止步于”世界是不確定的“,我猜測有幾個原因,一是規律不像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一樣清晰明朗,比如布朗運動是一種微觀上雜亂無章和隨機的運動,但其實本身也有規律性,但是不容易被發現,最近在看《寬客》,感覺很有趣;二是對變化的恐懼,認為靜止和不變才能帶來安全感,這應該是一種思維上的懶惰,這是人類的本能屬性。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如何看見不可見,做到不可能》一書介紹了七個原則,其中的核心原則,是本書第一章”從確定性開始“。不要被”世界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動態變化“嚇倒,轉變思考方式,重要的不是不確定性的存在,重要的是“不確定性的規律”——即確定性——是什么。
世界是變化的,但變化的規律是什么?
世界是不確定的,但不確定之中也蘊含著確定性!
“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改變你能改變的,用智慧區分這兩者之間的不同。”
本書的后續章節,都是在第一章”從確定性開始“的基礎上延伸而來。
第二章”洞察先機(anticipation)“,能夠預測未來發生的事情(硬趨勢),防微杜漸,行動上要先發制人(preactive),看到硬趨勢,制定策略并提前行動;單純的積極主動(proactive)已經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新世界,更進一步的積極主動是基于未來的“確定性”展開積極主動,而不能是像井底之蛙那樣,局限在現在,局限在狹窄的視野之中。
第三章”變革(transform)“,強調的是思維上要跳出老舊的慣性思維框架,”think out of box",基于硬趨勢的思考才能帶來全新的創造力,本章著重強調的是技術驅動型變革的發生和由此產生的新機會。
第四章 “跳出你面臨的問題”,讓我想到了《你的燈亮著嗎?》(are your lights on?)這本書,眼前的問題未必是真正的問題。從延遲判斷的角度看,最先映入眼簾的問題定義,很可能不是真正的問題。所以重要的是像剝洋蔥那樣,找到”問題的真正所在“。
第五章 ”反其道而行“,強調的是一種獲得創造力的一種方式,類似于《窮查理寶典》和《超越智商》等書中所強調的“反向思考”,通過看與其他人相反的方向,獲得與眾不同的靈感,《模仿的技術》一書也替代了多種“反面教師”的商業模式。
第六章“重新定義和再創造”,針對的是“軟趨勢”。第一章“從確定性出發”把趨勢分為硬趨勢和軟趨勢兩類,前者是不以我們個體的意志為轉移,必然要發生的事情;后者是可以被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改變的事情。就像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要去世這個硬趨勢,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去世的方式和為世界留下什么。所以對于我們能夠改變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義和再創造”,在硬趨勢面前,掌控軟趨勢,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第七章"主導未來",綜合使用以上六種原則,重塑自己的未來。
前言
介紹戴爾摩根的遠見力,“反其道而行”,從微型化的角度去思考核聚變的可行性;作者的“反其道而行”,海上平臺都在海面,為什么不將其轉移到海底,從而避免海面污染、颶風等影響。
第一章 從確定性開始
關鍵詞:不確定性,確定性,硬趨勢和軟趨勢,變化規律,周期變化和線性變化。
(1)我們很容易過度關注負面的東西比如不知道、做不到的事情上,束縛了自己的手腳。把有意識的目光從“不確定性”轉向“確定性”,確定性又可以分為硬趨勢和軟趨勢兩類;前者是一定會發生的未來,后者是可能會發生的未來;面對和接受硬趨勢,掌控和改變軟趨勢。
(2)確定性,即世界的變化規律,分為兩類,一是周期變化,二是線性變化,這也是《失敗的邏輯》一書中介紹的兩種重要的“時間序列”。同時,也要意識到,這兩種周期變化是互相關聯的,兩者互相包含。經濟、政治、房地產市場,股市,利率都是周期性變化;科技進步、文化水平提高,人的衰老則是線性變化。很大程度上,遠見力就是要認識線性變化,發現其與周期變化的關系.
(3)硬趨勢是最重要的變化規律,也是我們必然要考慮的因素,比如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都是必然會發生的。
(4)硬趨勢中有黃金,從簡單的硬趨勢入手,可以找到很多商業機會,比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特定服務的變化,比如科技進步和互聯網化帶來的生活方式的必然轉變,比如知識時代人才成為一種比資金、土地更重要的企業資產。
(5)硬趨勢就在我們身邊,不要只顧忙于現在,而忘記抬頭看路,展望未來。
第二章 洞察先機
關鍵詞:硬趨勢,先發制人preactive,積極主動proactive,科技進步的八大趨勢,三大數字化油門
(1)先發制人preactive和積極主動proactive的區別:先發制人是預測明天會發生什么,然后采取行動,搶先一步解決;積極主動是解決今天的問題,避免當前的問題惡化。 先發制人是未雨綢繆避免問題的發生,積極主動是四處救火疲于應付解決現在已經出現的問題。先發制人是預先看到危機,將危機化成轉機,“預先看到問題,防患于未然”,避免
(2)先發制人的一種方法,是“未來標桿學習法 future bench-marking”,模仿領頭羊,預測領頭羊的未來行動,進而模仿未來。
(3)科技進步的八大路徑:去物質化、虛擬化、移動化、產品智能化、網絡化、互動化、全球化、匯聚化。然后以助聽器制造商妙音公司未來,從這八大路徑去分析,未來的產品形態是怎樣的。
(4)三大數字化油門:運算處理能力,帶寬,存儲容量;這三方面推動了技術的快速進步,在未來還會因為新的突破而繼續高速發展。
第三章 變革
關鍵詞:變革與改變,關鍵性變革方向,思維方式,擺脫慣性思維,創造需求而非迎合需求,web34.0——海量信息收集和處理和整合而進入虛擬世界,
(1)變革Transform和變化change的區別是什么?變化在本質上是繼續做一件事情,而變革是本質上完全不同的事情。比如mp3做得再漂亮、更大容量,依然是相同的本質,占據著已經擁擠的音樂播放器市場,而ipod則不再是簡單的mp3,能夠開創幾十億的新市場,顛覆整個音樂發行行業,顛覆了我們聽音樂和購買音樂的方式。所以變革的關鍵是創造性思維和非常規思維,能夠擺脫思維的牢籠,看見確定性、硬趨勢和軟趨勢。
(2)首先意識到“變化是必然的”(很多人都對變化視而不見,一味埋頭苦干),其次是分析“關鍵點變革是什么?”。目前可以明確的是,我們處于技術驅動型變革時代的黎明,未來會因為三大數字化油門的推動,科技進步沿著八大路徑繼續快速發展,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3)舉例智能化未來:智能化設備改善能源使用效率,智能農業,智能汽車、房子、電網等基礎設施,醫療保健領域的智能化(達芬奇機器人,智能鞋,智能衣服,智能馬桶,外包x射線),預防醫療領域的智能化(充分利用智能設備例如apple watch,獲取足夠多的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利用),自我保健(收集足夠多的信息并充分處理使用,就能產生足夠多的創新)
(4)兼容并包:新技術和舊技術不是非此即彼和零和博弈,而是會和平共處和兼容并包,比如紙媒也有新生命,線下書店也有新春天,重要的是整合各自的優點。
(5)傳統企業創新的方式是發現并提供客戶想要的東西,但在快速變化的新時代,新的企業黃金法則是給予客戶目前無法實現而一旦實現就想擁有的能力,用喬布斯的觀點就是,顧客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而又我們來挖掘并教導他們發現。
(6)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是:科技正在消除之前的一切玻璃壁壘,而我們卻依然以為障礙還在,依然認為過去不可能的事情現在和未來依然不可能。這是一個極大的慣性思維和錯誤的默認假設!
我還在學校教理化時,和幾個學生做了一個實驗。我們做了一個熱帶魚缸,在中間嵌了一塊玻璃,將魚缸分成兩個隔間。在其中一個隔間放入一條捕食魚,另一個隔間放入一些捕食魚通常會捕獵和進食的魚類。開始的幾個小時,它瘋了似的試圖捕獵,但每次都撞到玻璃隔板上,一次又一次。最后,它終于放棄了嘗試。
然后,我移除了玻璃。所有學生都圍著魚缸邊,直勾勾地看著,想看著捕食魚吞噬它的鄰居。
但是,大捕食魚始終都留在魚缸的一側。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是這樣,不斷嘗試毫無結果的事情,撞了一鼻子灰,最終學會了停止嘗試。
第四章 跳出你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延遲判斷(不妄下判斷,不及時判斷),剝洋蔥,
(1)“眼前的問題未必是真正的問題”,典型的解決問題的做法是盲目的去解決首先進入視野的看似最重要的問題,所以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比直接動手去解決問題更重要,a problem well stated is a problem half solved。
(2)每一個問題下都隱藏著機會,困難是機會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
(3)剝洋蔥——如何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不要急于行動。
(4)杠桿點——只關注一個問題,解決最重要的那個問題,而不是所有的問題(想到了《習慣的力量》中的核心習慣);
(5)轉變思維方式,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也能被解決。書中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如何面對疾病的必然結果(類似于《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的觀點),二是娜塔莉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和一件已經去世的父親同臺表演。
(6)不要妄下判斷!,輕易下判斷會蒙蔽我們,讓我們看不到新的機遇和隱藏的問題。避免直覺反應,也就是避免《beyond feelings》中的unwarranted assumptions(默認假設),這是一個意義廣泛的忠告。
(7)遺留系統的詛咒。已經擁有的成就和經驗和思維方式,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障礙,讓企業和個人墨守成規,“如果機器沒有壞,那就不要修理、替換和升級”。比如筆記本公司致力于用筆記本解決所有的問題(開發物美價廉的筆記本),罔顧手機本身正在成為電腦的硬趨勢。王爍有一篇文章,是雅虎為何死 | BetterRead ,所講的也是這個觀點,“成功是下一次成功的累贅而不是憑借,公司如此,個人也如此”。
(8)跳過稀缺。本書第一章提及一個硬趨勢,即世界經濟已經從“稀缺經濟”向“豐饒經濟”轉變,所以堅持“稀缺思維”本身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障礙,要更新對“世界的運行規律”的認識,首先解決“稀缺性思維和權利意識”的思維問題,然后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書中的兩個例子,說明眼前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1)工業革命初期,經濟學家擔憂煤炭資源會限制經濟的發展和導致帝國的衰敗,但煤炭等缺乏不是真正的問題(雖然這是事實和硬趨勢),而是可以直接跳過的問題,即”眼前的問題未必是真正的問題“;(2)禮來公司在專利藥即將過期之際,沒有足夠的資金完成新藥物的開發,但其實不是錢的問題(不要把解決問題的關注點放在錢上,這本身就是一個陷阱,代表了問題的解決方向),而是如何解決藥物分子的問題,最后的解決辦法是創辦一個在線科學論壇,以懸賞的方式充分利用全球的科學家智慧,即節省了資金,又解決了藥物分子的問題。
備注:(1)網上有一個故事,“醉漢路燈下找鑰匙”,“專案管理的生活思維”有一篇文章也提到了這個故事,見為何我們總是迴避問題核心,儘做些無關緊要的事? - 大人學。(2)本章的內容,還是建議讀一下《你的燈亮著嗎》這本書。
第五章 反其道而行
關鍵詞:反向思考,創造力和方法論,《模仿的技術》
反其道而行:注意大家都在看的方向,然后看向相反的方向。
抗拒變化(resistance to change)、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規的態度,才是我們向前發展的最大障礙。商業巨頭們大都停滯于自己的商業模式。“石油巨頭會錯過生物燃料的商業機會。縱觀古今,煤炭公司當初有可能成為石油公司,就像馬車公司當初有可能變成鐵路公司,鐵路公司當初有可能變成航空公司。但他們沒有。因為他們錯過了轉變的機會。”
“通常情況下,當你告訴人們前瞻性的東西,你會得到兩種反應。一百個聽眾中可能有兩個會考慮你所說的話,并說‘這很有趣’,他們覺得這是可能的。而其他的98%呢?他們會不假思索地否定你。因為他們你威脅到了現狀。先知是孤獨的存在。”
基于物質(物質資源)的經濟轉變為基于知識(非物質資源)的經濟,顛覆了財富的性質和成功的本質。 開源軟件和經濟全球化就是典型的例子,現在不是稀缺競爭的時代,而是豐饒合作的時代從稀缺性思維向豐饒思維轉變,從零和競爭向彼此合作轉變。
舉例:(1)學校面臨經費不足的問題,所以需要縮減開支,但是同樣可以通過擴大收入的方法解決問題。(2)大家都在關注如何優化船頭設計以降低阻力節約能源,發明家戴爾則去關注船位,通過設計智能化可變形的船槳葉片實現相同的目標。(3)電腦制造商都依賴于零售商銷售電腦,而戴爾公司開創了直銷模式,通過互聯網收集需求和銷售產品。(4)傳統的航空公司執行的都是輻射狀樞紐模式,而西南航空則推出完全點對點的商業模式。(5)傳統的風力發電方式都是在空曠無人的地方發電然后通過遠距離傳輸送往城市等人口密集地區,皮肯斯卻反其道而行,想辦法直接將風力發電小型化,直接建在大城市中,從而避免了風電輸送的問題。(6)傳統的油砂開采方式雖然拋棄了挖出油砂混合物然后使用高污染溶劑進行分離的方法,而使用注入水蒸氣加熱油砂從而泵出液體瀝青的方法,但是該方法存在天然氣和水汽消耗量大的問題,而麥吉博士則想辦法不進行加熱的解決辦法。
第六章 重新定義和再創造
關鍵詞:軟趨勢,
趨勢分為硬趨勢和軟趨勢;變革是硬趨勢,再創造是軟趨勢。變革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而再創造卻由我們做主,可以通過積極主動而把握。
自我改造(掌控軟趨勢)和把握硬趨勢結合。
企業、個人、城鎮和城市,都需要在變化的世界中重塑自己
(1)忽略競爭:提供競爭對手無法做到的事情,競爭是稀缺性思維。類似于《從0到1》的觀點。
(2)持續的去商品化:更多的價值體現在物質性商品之外,單純做最好的商品和硬件已經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比如星巴克不單純賣咖啡,“一切都可以變成商品,任何產品和服務都可以去商品化。”
(3)舊瓶裝新酒也是再創造:尋呼機是一種落后的通訊方式,但是用在醫院系統和餐廳等號過程中也能發揮重要的價值,也就是"復制性創新”,參考一篇很久之前讀過的文章給“委屈”的抄襲者們的回應:來,我們討論一下什么是抄襲,什么是創新 | PingWest品玩
(4)重點不是工具,而在于如何使用工具,遠見力并非總是如何挑戰技術的極限,有的時候是如何發揮想象力,以新的方式使用已有的技術! 幾乎每種已經存在的工具都能夠提供很多功能,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使用其中的少數,甚至只是極少數(忘記了這些功能更大的可能使用價值)。比如萬豪酒店用來給客戶準時送餐的系統為什么不能用于醫院,從而避免擴大候診室。工具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使用它們。我們完全可以使用既有的工具來解決很多大問題。【這個是極為重要的提醒!關鍵不是使用最新的技術,關鍵是是否能夠解決問題,而看似平淡的工具只要得到合理的使用,同樣能夠發揮重要的價值。所以不要抱怨自己不能發明新技術,轉移發明創造的關注點同樣重要。】
(5)找到你的核心優勢,任天堂,zappos,kindle,ipad,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需要提醒的是,單純提供物質資源很難成為公司的長期立足方法,所以星巴克不賣咖啡而是賣溝通環節,zappos賣的是超棒的用戶體驗,等等。書中拒了一個明星房屋經紀的例子,銷售額能夠名列前茅,原因不是房子高端和更多優惠,而是提供更核心的經營理念的結果,那就是“去商品化“和“如何讓找房子、買賣房子的整個過程變得更輕松”,所以她可以為每個房間提供精美的網站,為了促進溝通購買方便面對面交流的英國出租車,免費提供搬家甚至子女入學咨詢等業務,只為了“幫助人們順利地向新生活過渡”。所以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都應該思考,如何發揮最大的潛力,同時避免競爭。
(6)不要等待,而要在危機出現之前主動化危機為轉機,從內向外的轉變,重塑生活。
第七章 主導未來
關鍵詞:硬趨勢和軟趨勢,未來愿景,快速失敗和行動,新未來的特點
(1)遠見力:看到硬趨勢的確定性,同時看到軟趨勢并積極改變。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有限認識,常常會創造無形的監獄。
(2)未來愿景:將自己投射到未來,從未來再回頭看現在的位置。
從更長的時間尺度看到現在,從而推動現在的自己掌控未來。
企業愿景(大眾汽車)
教育愿景(新加坡、芬蘭和韓國)
新的工作愿景:過去我們可以為一個公司工作幾十年甚至直到退休,但這種情況已經不再。職場重視的不再是穩定性,而是適應性,員工需要適應新工作的能力,我們需要終身學習。公司需要不斷再學習的員工,所以教育也應該教人為什么這樣做以及傳授工作背后的原則。
(3)學會快速失敗,并快速采取行動,失敗也能成為機會。在快速變化是時代,失敗不再是最大的問題,而過慢的從失敗中走出才是問題。成功的組織是能夠學會快速失敗和不斷從失敗中學習的組織。
(4)新未來的特點:溝通、合作和信任。
知識時代,信息和數據泛濫,我們需要獲得更高層次的知識和智慧。(DIKW pyramid)
2016.10.02 吳玉昆
wu.laplac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