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不只是一種溝通方式
也許我們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今天,介紹一種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但它所傳遞的也絕不止于溝通方式,它還教會我們如何愛自己,如何更好地生活。
認識非暴力溝通:是什么蒙蔽了愛?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創發了“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共處。
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
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
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非暴力溝通”借用了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愛,所以又被稱為“愛的語言”。
人們常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認為只有打人、鞭撻、殺人以及戰爭等才算是暴力,而這類事與自身無關。暴力也好像離自己很遠。
其實不然,暴力可以分為“身體的暴力”與“隱蔽的暴力”。如果某個行為涉及使用武力,那么它就屬于“身體的暴力”;但如果會造成精神傷害,那就屬于“隱蔽的暴力”。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各處充滿了許多“隱蔽的暴力”。與“身體的暴力”相比,它們的危害不那么明顯,但它們更為有害。
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要素一:觀察】清楚表達觀察結果,不評斷或評估
試著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
非暴力溝通并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客觀而不做任何評論,它強調要區分觀察和評論。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比如:
評論:你很少配合我
觀察: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說不愿參加。
同時,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于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例如它會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要素二:感受】表達感受,是受傷、喜悅、開心或是憤怒?
當人們說“我覺得”的時候,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員無法表達情感,那是很悲哀的。
例如:
“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會覺得你不在乎我。”——這是對他人態度的判斷。可以試著換為”我進來的時候,你沒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單。
“我想打你。”——這表達的是想法。可以換為“我想到你,就火冒三丈。”
“我是個沒用的人。”——這是自我評價,表達感受的是“我很沮喪”或“我十分傷心”。
為了更好地溝通情感,非暴力溝通主張使用具體的語言。
要表達出感受,可以先試著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清楚地表達感受需要豐富的詞匯。“很好”或“很差”這樣的詞語很難讓人明白實際的狀況。例如,如果我們說“我感覺良好”,“良好”這個詞所表達的感受可能是高興、輕松、欣慰或別的。
【要素三:需要】說出哪些需要或愿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
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
而指責、批評、評論往往暗含著期待。
而如果人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對方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并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時,我們傾向于考慮別人有什么錯。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發上,而沒有掛在衣柜里,我們可能就會說他們是懶蟲。如果同事沒有聽從我們的建議,我們也許會指責他們不負責任。
例如:
“我很傷心。因為你沒有做你答應我的事情。”(因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朋友叫我外號讓我很難過。”(因為我想得到尊重)
“我很沮喪。”(因為我希望我的工作已經取得更大的進展)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要上,而不是對別人的指責,會更容易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并采取積極的行動解決問題。
【要素四:請求】明確告訴他人,為了改善狀況或滿足需要,我的請求是什么?
在立于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并能看到自己的需要時,可以試著提出請求或建議,來更好地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不去請求他人做什么,對方也許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在進行請求時應該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
也要注意的是,一旦對方認為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責罰,那他們就會把請求看作是命令。
例如:
我希望你理解我。(你是否可以告訴我,你認為我剛才說的是什么意思。)
不要再喝酒了。(你是否可以告訴我,喝酒可以滿足你什么需要?是否有別的方式可以滿足那些需要?)
我希望你更加自信。(我希望你能參加關于人際交流的培訓,我相信這會有助于你增強自信心。)
如何更好地應用非暴力溝通:心存善意
非暴力溝通模式: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觀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然后,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第四步,提出具體的請求,來改善狀況,解決問題。
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可能對她處于青春期的兒子說:“兒子,看到桌子下面的兩只臟襪子,我不太高興,因為我重視衛生整潔。” 接著,她立即提出:“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
借助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是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應用到非暴力溝通。
學會傾聽。首先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系,然后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么可以幫助他們。保持對這兩方面的關注,并幫助他人也這么做,雙方便可持續互動,直到情意相通。使用非暴力溝通時,表達自己或傾聽他人都是好的開端。
表達感激。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心情怎么樣? 在表達感激時,這三個部分的先后次序并不重要;有時甚至可以通過微笑或說聲“謝謝”來表達這三個部分。然而,如果要確保對方能夠明白我們的意思,那么,用語言具體地描述這三個部分是值得的。
無論自我成長、與人交談還是小組討論,非暴力溝通都能使我們心存愛意。因此,它適用于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親密關系;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療法及精神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爭論和沖突。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并不需要溝通的對象熟悉非暴力溝通。如果我們遵循非暴力溝通的原則,真實表現,那么,他人也會加入我們,最終形成良好的互動。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不僅僅對于4要素的覺察,并不需要溝通對象熟悉回報的溝通,我們其實在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要學會愛自己,學會愛他人,并且還要學會傾聽,傾聽自己的內心,傾聽別人的內心,傾聽自己的需要和請求,傾聽別人的需要和請求。
自從自己踐行非暴力溝通我學到了一個點,就是愛自己。我們每個人只有學會愛自己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愛別人,愛整個世界,愛世間的萬物,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太陽,就是能量場,只有我們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更好的照顧別人。在我自己踐行的過程當中,還有最重要的一個點,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學會傾聽,少說多聽,聽聽別人的想法,聽聽別人的意見。只有我們認真的用心去聽,用愛去聽就能發現別人的需求和請求。這樣能更好的進行溝通,更好的表達我們愛的方式。在學習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建立自己一個興趣愛好,在自己情緒有波動的時候,可以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傾聽自己的內心,這樣以便發現自己的內心的需求和請求是什么,讓自己產生了當下的情緒,比如焦慮,煩躁不安等等的這些情緒的背后的原因,我們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找出來。這樣我們知道了自己為什么會生氣,我們就不會生氣,知道我們自己為什么情緒不好,我們的情緒自然而然就會好了,希望我們都學會愛自己,好好的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