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馮小剛導演、范冰冰主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全國的院線上映,影院內外皆有好戲發生,其中最被人津津樂道地就是馮導手撕首富王氏父子二人,當然王思聰代表家族據理力爭地表達自家的看法。讓觀眾最想不通的是馮小剛什么時候開始如此賣力的宣傳電影了呢?而且剛吐糟完人家,一看王公子回應就馬上變了語氣,這反而不像是六爺的作風。
第一、還愿也要還人情債
事情要從《1942》這部電影說起,大家對馮導的印象一直都是國內賀歲片的NO.1導演,只要是他的作品就是最賣座的影片,然而自《泰囧》、《捉妖記》、《西游降魔》、《美人魚》等電影的上映完全蓋住了馮導的風頭,至今也沒能拍攝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制作且票房超過十億的電影。連馮導夢寐以求拍攝的《1942》也造成了虧損,這讓小剛導演在后來電影的拍攝中不敢掉以輕心了,這便有了后來被人們稱之為發國難財的《唐山大地震》來補償自己的人情債。
第二、與華誼的對賭協議關系自身的利益
《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讓馮小剛心急的原因是牽扯到馮小剛公司的業績表現,以及和華誼簽的對賭協議:2015年11月,華誼兄弟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10.5億元的股權轉讓價款收購馮小剛和陸國強持有的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70%股權。老股東作出的業績承諾期限為5年,2016年度承諾的業績目標為,公司稅后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自2017年度起,每年度的業績目標為在上一個年度承諾的凈利潤目標基礎上增長15%。若未完成承諾,老股東將補償上市公司。對馮小剛導演來說,公司2016年稅后利潤1億元,和2017年至2020年每年15%的凈利潤增長目標,壓力確實不小。馮導是否在炒作新片,我們不得而知,但馮導被資本“綁架”,卻是不爭的事實。
第三、證明大導演的實力與地位
張藝謀有謀女郎和奧運會,李安的地位享譽國際,陳凱歌也有《霸王別姬》的光環籠罩,然而只有商業片的馮小剛看似在藝術的道路上弱了一些,如果能把被稱為“花瓶”的范冰冰培養成影后一定是證明自己栽培演員能力的有力證據。既然不能像以前那么能賺錢,不如多挖點人才露一手真實力的本事,讓群眾信服自己的造星能力也算是大師保級的方法。
更多精彩原創的搞笑視頻、文章可關注微信公眾號:“視佳傳媒”,微博賬號:“視佳文化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