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借“潘金蓮”之口“撕逼”萬達影院 其背后的目的已達到

最近馮小剛執導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于11月18日上映,在影片上映之前,制片方無時無刻不在宣傳此片,從各種手段的宣傳上也看得出制片方對這部影片的重視程度。

然而,就在影片上映的當天中午,馮小剛發現《潘金蓮》在萬達影院的排片率有些不正常,隨即便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封至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的公開信:

信中直指萬達影院為《潘金蓮》新片排片太少,究其原因是因為華誼挖角萬達高管,暗指萬達影院有公報私仇、度量小的嫌疑。

隨后國民老公王思聰微博回應:

王思聰見馮小剛說老爹當然不高興,可別忘了王思聰可是微博界的“紀委書記”,以他的性格肯定不會當作不知道此事。回應中也直接說馮小剛說話陰陽怪氣,惡心。

不過,王思聰說的話似乎也有那么點道理,如果《潘金蓮》的票房好萬達也會按照正常程序增加排片。畢竟這是一個商業化的社會,沒人會和錢過不去。

緊接著華誼兄弟的大BOSS王中磊也加入此次撕逼戰。

從王中磊的回應中不難看出,這逼撕的比較講道理,中規中矩。

從以上的“撕逼”戰中不難看出,事情的起因就是因為華誼兄弟“挖角”萬達高管,在華誼的《潘金蓮》上映之際,萬達沒有按正常的程序為其排片,使其影片在萬達影院的上映率減少。

再回頭看一下,華誼兄弟“挖角”萬達高管是因為萬達先挖了華誼兄弟的角。這完全就是一個冤冤相報何時了的事件。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名企的高管跳槽被挖是很常見的事,這本無可厚非。站在個人角度來講,都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職業規劃,都想在自己擅長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哪個企業能給自己更大的發展空間想必自己心里有數。所以今天暫且不說誰對誰錯,我們一起看看馮小剛為何要手撕萬達影院。

其實這次的“撕逼”事件不管誰贏誰輸,究其原因都是錢鬧的!為什么這么說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潘金蓮》的“背后”的商業網。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由馮小剛導演,出品方分別是:北京耀萊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耀萊文化)、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華誼兄弟)、北京文化—摩天輪文化傳媒(摩天輪文化)、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華誼兄弟電影)、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美拉傳媒)。

影片《潘金蓮》總投資在1億元左右,其中,耀萊文化占20%,摩天輪文化投資占30%,華誼兄弟、華誼兄弟電影和美拉傳媒共占50%。另外,耀萊文化承諾保底發行5億元。

據知情人士爆料2015年華誼兄弟斥資10.5億元收購美拉傳媒的股份達70%,而美拉傳媒估值高達15億元。美拉傳媒與華誼兄弟簽下協議,馮小剛等兩名股東承諾2016年不低于1個億的凈利潤,2017年到2020年每年比上一年凈利潤增長不低于15%。

然而從華誼兄弟公布的半年報看,今年上半年,美拉傳媒營業收入5093.93萬元,凈利潤有3535萬元,而在三季報中,美拉傳媒的業績沒有顯示,只是在提及華誼兄弟三季報營業收入同比小幅增長的原因時提到“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業務發展良好,參與多檔綜藝節目,簽署多個服務合同,取得相關收入;電影項目也在積極籌備中”。

由此可見,面對6000多萬元的利潤差額,《潘金蓮》對馮小剛兌現今年的業績承諾至關重要。如果未完成業績承諾,馮小剛等兩名股東則要以現金方式或美拉傳媒認可的其他方式補足美拉傳媒未完成的該年度業績目標之差額部分。

因為馮小剛清楚的知道,萬達影院作為中國最大電影院線,在國內擁有影院311家、2700塊銀幕。 此外,萬達院線在2015年全國總票房份額中占據13.5%,高于第二、第三名之和。自己想要靠《潘金蓮》完成任務勢必要借助萬達影院的力量,可哪知上映首日《潘金蓮》在萬達影院的拍片率只有區區的10.9%,情急之下便上映了“手撕”萬達的戲碼。

如果按照《潘金蓮》保底票房5億計算,萬達影院能夠正常排片,保守計算光萬達影院應該能貢獻1個億左右。這1個億,在萬達影院整體票房收入相比,占比很小,對其全年營收影響并不大,但是對于還差著6000多萬的業績承諾的馮小剛和《潘金蓮》出品方美拉傳媒來說,卻非常關鍵。

在這樣的背景下,難怪馮小剛如此不淡定,不惜與萬達影院撕破臉,借“潘金蓮”之口喊話王健林,因為他心里清楚的知道,這么做即使不能增加排片率,也能博得粉絲的“同情”。果不其然,《潘金蓮》自11月18日上映至22日零點總票房已達2.03億。

馮小剛這樣做真是一箭雙雕,既能發泄出自己心中對萬達影院這種對行業“壟斷”的不滿“又能將萬達這種“小胸懷”之舉公諸于世。退一萬步講,至少也能為《潘金蓮》博得更多的眼球和人氣。這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