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桃粿先吃彎鉤粿頭,以后會生男孩。要是先吃“三角肚”,以后就生女孩子。這是小時候姥姥愛逗我們的玩笑。
紅桃粿是我們潮州“時年八節(jié)”(潮州人對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的統(tǒng)稱)必備祭祖祈福的傳統(tǒng)美食。
記得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過節(jié)。那時候,3個舅舅雖然都已經(jīng)分了家,但是到過節(jié)的時候,舅媽們還是都回姥姥家,一群大人圍在一起,邊聊天邊包“紅桃粿”,我們這些囡仔(小孩子)最喜歡在旁邊湊熱鬧。
做紅桃粿的過粿皮非常講究,每次都必須姥姥親自上陣。水和米粉的比例一定要恰到好處,水多一點就會稀爛和不起,水少了一點有揉不到一起。
姥姥家的那口燒水的鐵鍋可大了,架在高高的大灶臺上,灶膛里的柴火燒到亮堂堂。等水開了,放上一小撮“紅花末”攪勻,整鍋水瞬間紫紅透亮。
姥姥迅速從灶膛抽出燒得旺的大柴枝,火小下來。等紅水恢復(fù)到“蟹目珠”(冒小水珠),把量好的梗米粉倒入鍋里,這樣米粉才不會沉到鍋里著底燒焦。蓋上小火燜上10分鐘,起鍋攪拌。
再倒在一個大缽子上,用手不停地揉搓著。怕涼了那皮揉不粘合,姥姥那雙枯干的手掌總被燙得赤紅赤紅。
揉好之后,還要再放一兩勺涼水,叫做開水(不是沸騰的開,是再把成團的米粉用水重新打開的開。)開了水后再接著揉搓,姥姥說這樣揉出來的粿皮才好吃。
姥姥做的紅桃粿,都是糯米餡的。先把香菇、五花肉、蝦米、蒜苗切碎,剝了皮的花生仁皮,放在炒鍋炒熟;糯米煮熟后用炒鍋和著調(diào)料炒成一鍋糯米飯。還沒開始包粿,我們那些孩子就迫不及待得先每人舀上幾大勺先試味解饞。
揉好的皮堆成粉紅色的小山頭。大人們揪出一小團,麻利得邊捏邊轉(zhuǎn)成一個圓圓的小碗,盛進糯米飯。再把皮捏緊,成個梭子,壓在木制的“桃形”粿模,扣出來。再上大鍋蒸十來分鐘就可以出鍋啦。
我們這些小饞貓們等不及晾涼,兩只手快速交換著提著滾燙的紅桃粿,邊吹氣邊咬。我喜歡從三角肚開始吃,這里的皮薄餡多最好吃。咬上一口,粿皮Q彈而不失溫潤,米餡咸鮮豐盈,口齒留香,滿滿的幸福。一口氣非得吃上三五個才肯停下來。
姥姥總笑罵,你們這些囡仔,祖宗都還沒嘗都被你們搶先吃了。
***? ? ? ***? ? ? ***
如今,我也成女囡仔的媽。每逢過節(jié),舅舅們的祭祖桌上,紅桃粿依然在,只是多了姥姥的牌位。
紅桃粿,依然是我愛吃的美味,卻,是亦不是我心中那道最美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