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一部分拖延者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癥)的傾向,做事無專注力,無耐心,對于長時間做重復枯燥的事尤覺痛苦。因為一向宣稱自己是戰拖達人,就有朋友前來詢問如何提高專注能力,做事不走神。在我看來,運動和冥想這些已被很多嚴謹的心理學實驗證明有效的方法當然要運用,但,正如有人美若天仙有人丑不堪看,先天的差距大概無法能用人為的手段完全補齊。與其背逆天性去勇猛改造,不如細心一點觀察自己,體貼一些對待自己,做任何事,都設法找到并接受適合自己的那個度。
舉個具體的例子吧。大家都知道番茄工作法,25分鐘專注,5分鐘休息,再25分鐘專注,如此往復。三個或四個番茄之后可以休息略久一些。
番茄工作法是對我有奇效的方法之一,一用之下就驚呼原來江山易改本性也好移,媽媽從此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各種密集學習考證培訓無礙……在使用了番茄一年之后,我對自己專注能力的自信膨脹起來,開始試著35分鐘一歇,45分鐘一歇,一直加碼到55分鐘(也就是我心目中的正常人水平)才停了下來。此后就始終保持55分鐘的“大”番茄。但是,漸漸地我發現一向勢如破竹的番茄工作法似乎變鈍了,以往一擰上番茄就端坐工作的狀態被打破,我竟然開始在神圣的滴答聲中刷微信微博了。那段時間正好遠程辦公,于是將原因歸結為家中無工作氛圍容易懶散,很是苦惱了一陣子。
戰拖一旦陷入困境,照例要重回豆瓣的戰拖小組去求解。這回仍然是會長清風君給我啟發,忘記是在他講課還是文章中提到了一個準術語:“拖著不結束”。大意是指工作得很有興頭,雖然時間已久仍戀戀不舍,不肯停下休息。對于任何工作,“拖著不開始”的狀態人人痛恨,而“拖著不結束”似乎不成問題,甚至求之不得。能多工作一會兒,難道不好嗎?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很多時候“拖著不結束”正是你下一次“拖著不開始”的肇始,過度沉浸或曰透支的狀態令你的感性腦深深厭倦,因此它無比抗拒再一次進入到那樣的狀態中。
我雖然沒有拖著不結束,但55分鐘顯然已超過承受限度。如果是在考試那樣具有強制性的場景下,專注55分鐘乃至兩個小時都不成問題。但考試是耗損元氣的非常態活動,顯然不應該作為日常的紀律來貫徹。日常工作里,在我志得意滿地將時間延長的同時,大腦也開始逐步將番茄時鐘標識為“痛苦”、“威脅”,依靠番茄工作法建立起的一套美好平衡互動遭破壞了。
而將番茄擰回25分鐘后的第一天,我就如有神助披荊斬棘地完成了拖拉了數天的數件事。原來,重新陷我于拖拉泥沼的正是我急于脫離泥沼的行動。我天真地以為有了番茄工作法,我漸漸就可以褪去“專注力不足”的恥辱胎印,匯入茫茫主流中傲然行走。不甘于守住合適自己的度,貿然前進,于是收獲的果實就是全盤后退。
有了這次教訓之后,我嘗試著以適度原則來觀照生活里的一切領域,感覺簡直像得到了金鑰匙一般,許多久閉的門都順利打開了。舉個例子吧,曾嘗試學做菜但都以慘敗告終,本以為自己于此毫無天分,而手擎適度原則之后我意識到,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父母輩講究飲食,每餐必有數個復雜菜(其間如何水聲嘩然鍋碗叮當油煙大作很多人都懂的),導致烹飪在我心中永遠是恢弘的交響曲,容不得輕佻對待。眼高而手低,所以寧可天天在外吃得痛苦不堪,也拖著不去認真學做菜,即便偶爾嘗試,也多三心二意。想通這一點后,我就莊嚴對自己宣告:每頓只做一個菜!有此默契,再學做菜時竟然悟性大漲,從容倍增,再也不像從前偶爾嘗試時的手忙腳亂被滾油濺得猴子一般亂竄??磥?,那個亂竄的猴子,其實是內心的不愿配合?。?br>
例子還有一大堆,比如摸清了跑步的節奏是一次15分鐘到全身微微出汗,寫晨間日記是一次1頁半(晨間日記的標準教程是一次3頁)……只要嚴守法度,絕不越界,每次再開啟這些稍覺無味或艱難的事情竟然也能滿心愉悅,從而極少拖延了。
一次只能專注25分鐘,一頓飯只能做一個菜……這些聽起來實在磕磣,要遭人訕笑。但是,倘若這就是最適宜于自己的節奏和數量,遵循它就能安然自得,不掙扎不焦灼,那么何苦要逼迫自己向所謂的“正常水平”靠近呢?所謂的“正常水平”不過是個想象中的平均數值而已(是不是真正的平均值還待考),憑什么拿來做個體的標桿,要求自己削足適履呢?
意識到這一點,我瞬間就和晉朝注解《莊子》的郭象對接上了。郭象對《逍遙游》一篇的解釋是,大鵬與鴳雀“小大雖差,各適其性,茍當其分,逍遙一也”。確實如此??!鴳雀遵照自己的天性,在樹枝上啁啾跳躍,于蓬蒿中往來翩飛,它難道不是和大鵬一樣的自在愜意嗎?身為鴳雀,對大鵬可以贊嘆,可以激賞,但如果強求自己單薄的羽翼也去“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就太不明智了。鴳雀的輕靈鳴囀,又豈是大鵬可以做到?真正明智的做法,是發展自己的優長,以此涵養自信,從而坦然接納短處。其實很多時候,所謂的長處短處是統一體,如果消弭了短處,很可能長處也隱退了。比如ADHD者雖然專注能力不強,但正因為思緒紛繁,才成就了非同一般的聯想力和創造力。也有研究表明,那些擁有特殊天分的自閉人士,他們大腦中對應的兩個區域也有此消彼長的關系。
物質匱乏、生存艱難的社會傾向于將人戕割成統一的形狀,社會教條會對不合規制的心性施以嚴厲恫嚇。如今雖說已不那么匱乏艱難,但教條尚未改變。年輕人所勇于追求或展現的自我,其實仍舊是那個符合主流期待的自我。一個真正崇尚多元的社會尚在萌芽之中。
從前我戰拖,是抱定要動心忍性,對自己狠一點的,想要自我戕割成那個方方正正,所有人看著都順眼的形狀。但是隨著戰拖的持續,隨著自我觀察與探究的步步深入,我意識到這種努力是殘忍且愚蠢的(想想我們的文化有多鼓勵這種自殘,什么精衛填海啦夸父逐日啦)。我深深認同于郭象對《逍遙游》的注解,也認同《莊子》里的另外一句話,“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在自己某些異于常人的特質上,不再強求它作出艱辛改變,以靠近主流。這么多年了,我似乎終于參透了自己生活困境的最大謎題。
這并不是說我喪失戰拖的勇氣了,而是從愚勇走向了智勇。正如前文所述,一個真正崇尚多元的社會尚處萌芽,以自身作尺,為萬事尋找一個合適的度,大約仍然會面臨種種難題,仍需向內心不斷索取勇氣與熱情。不過,在削足適履而鮮血淋漓與赤腳前行而遭人訕笑之間,咱還是妥妥地要選擇后者啊。
戰拖界資深人士點評:*
高地清風:拖延癥咨詢師,自我管理課講師、譯者,互助組織“戰拖會”創始人。
戰拖的高級境界,在我看來,正是回歸本源,也就是明月這里寫的“逍遙”。
說到番茄工作法,知乎上曾有大牛一起分析“番茄工作法為什么這么火”,大家曾各抒己見,批評之聲也屢見其中。我認為有一點可能被大家忽視了。就是番茄工作法背后的理念。——我覺得是“可控的心流”。
心流(flow)是積極心理學當中的一個概念,指做事投入時進入的巔峰般的“忘我”狀態。很多人都知道,不知道也可以百度,就不多說了。但心流不一定都是好事。09年讀過這個概念的發明人,契克森米哈賴教授的原著《幸福的真意》。我記得老爺子自己就說,賭徒賭紅了眼也是心流。心流不全是好事。
把心流運用在工作上也許很有意義,但在心流方面,根據《番茄工作法圖解》里暗示,還有我個人的感覺是:這就是一種殺紅了眼的狀態,類似于趙云在長坂坡的戰斗狀態。但戀戰必亡。
很多人吐槽番茄工作法,說“憑什么25分鐘后就得停下,這不是浪費時間嗎?我25分鐘時戰斗正酣啊”。首先,確實你可以換成更久的,35分鐘、45分鐘也行,隨你定。但25分鐘時,如果你“不愿”中斷,恰恰說明你進入了心流。這是好事,也是番茄法有效的證明。心流是一種戰斗力高昂的狀態,只是中途如果不休息,就會變成暴飲暴食,必然損壞胃口。你看著辦。
所以這方面,我的看法是:理解了“可控的心流”、“安全的心流”這個理念,就不必拘泥于番茄是25分鐘還是36分鐘,找出自己的最適長度就好。
老袁:自由職業者,缺書網站長。資深拖延癥、注意力障礙,自幼就不能當天完成作業。12年初從帝都回到濟南在家全職開發網站,13年6月戰拖至今。
這篇文印證了我的一點經驗:戰拖是一個不斷發現自己的過程,對自我的認知是無止境的。我也是從番茄工作法開始戰拖,但是它對我有效的時間只有一兩個月,過了新鮮勁我就忍不住又點開網頁四處瀏覽,番茄照樣往本子上記。后來我想到了開視頻直播讓大家來監督,攝像頭對著屏幕直播工作過程,6個月后我開始利用攝像頭照不到的屏幕死角看極其無聊的網絡小說。。。于是我果斷走出家門,背上筆記本來到大學自習室,坐第一排享受教室里所有人有意無意的掃視。到現在接近4個月了,每天番茄計時400到500分鐘,番茄個頭也漲到了五六十分鐘一個;曾經我認為像我這樣的ADHDer專注25分鐘也很困難,所以拖延癥并非不可戰勝,只要你找到合適的方式合適的度。唯一需要的就是不斷的去試、去求索。就算你對腳下的路充滿疑惑,也不要因為迷茫就停滯不前。
戰友蟲二:
戰拖四年,一度以為“我好了”,結果常常復發,方才明白學到一個方法并不代表你“好”了,而是要不斷地練習,用新的方式生活。
我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就要去上網。后來覺察到,我真正的需求并不是上網本身,而是休息,因為大腦已經疲勞。之前不允許自己休息,所以無意識地就跑去上網了。后來我發現番茄工作法的25分鐘很適合我,到了這個限度就要休息。而停下來深呼吸、走動、喝水是更好的休息方式,我也不需要上網了。
我過去就是沒有把握好合適的“度”,想當然地認為人應該一屁股釘在椅子上3個小時,再不濟也得1小時,否則就是懶,就是缺乏意志力。其實說到底大腦也就是一個器官,它需要能量供給,疲倦了也需要休息,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而意志力本身也是耗費能量的,能省則省,越少使用意志力的生活越輕松,我們沒必要“動心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