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有一則關于鵝生金蛋的故事。
一個農夫無意間發現一只會生金蛋的鵝,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財富卻使他變得更貪婪更急躁,每天一個金蛋已經無法滿足他,于是他異想天開地把鵝宰殺,想將鵝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誰知道打開一看,鵝肚子里并沒有金蛋。鵝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你多半會嘲笑這個農夫的愚蠢,但是你是否想過,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時候也許做了和那個農夫類似的事情。
概念:效能的概念
真正的效能包含兩個要素:一是“產出”,即金蛋;二是“產能”生產的資產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鵝”。
如果重蛋輕鵝,最終會連這個產金蛋的資產也保不住,反之,重鵝輕蛋的人,最后自己都可能會被活活餓死,更不用說鵝了。
所以,效能的關鍵在于產出與產能的平衡。P代表希望獲得的產出,即金蛋。PC代表產能,即生產金蛋的資產或能力。
生活中有非常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我們想要獲得財富自由,卻因為一時的消費沖動而將本來可以產生利息的本金都花光。比如我們買了一臺很貴的機器,但是卻很少維修保養,也不按說明保存,于是沒多久機器就壞掉報廢了。比如我們想要讓要讓我們的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但是我們缺少耐心去告訴孩子為什么要養成這個習慣,也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形成這個習慣,而是用家長的權威威逼或利誘孩子聽話,長期看來,你與孩子之間就很難形成真正的信任。
我們既要產出,也需要持續提高產能。那么,是應該以提升效能優先呢,還是持續產出優先呢?
就像磨刀不誤砍柴工,那么磨刀磨到什么程度可以去砍柴了呢?砍柴砍到什么時候需要再磨一下刀呢?我們想要學習攝影,需要學習理論知識,學到什么時候應該去實踐呢?拍攝到什么水平又再需要補充理論知識呢?
對于職場新人,到底應該花多少時間學習知識,花多少時間去實踐呢?就如有的人讀了一輩子的書,一直在做輸入,但是毫無產出。也有人,一輩子只是低效的產出,而沒有想過要接受一些新東西。
我個人對這個概念的體會就非常深刻,原因是在我剛參加工作的這幾年,看起來是一直很努力地在學習,訂閱很多專欄,買了很多課程,但是由于花了非常多時間在學習理論上,而實踐并不多,因此個人感覺沒有很大的提升,反而越學習越焦慮。
這個之間的平衡,被柯維稱為效能的精髓。《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提到,人應該時不時步入叢林。
從這個答案看出,步入叢林的意義雖然重大,但是也不是鼓勵我們都從此住在叢林里。
實踐為主,一有機會就思考。這是我現在的方向。
羅輯思維里面講曾國藩那期節目,我反復看了兩遍,就記住了一句話,叫成大事者不糾結。這是我理想的狀態,確定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剩下的就是不懈的努力了。不再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本文試圖模仿劉潤老師《五分鐘商學院》的專欄文章結構解讀P/PC平衡的原則,最后發現水平局限,無法給出有指導性的建議和結論,在此希望各位有同樣思考的同學可以一起討論,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