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的定義:”產出/產能平衡“(P/PC Balance)原則。
伊索寓言鵝生金蛋的故事:一個農夫無意發現一只每天會生一只金蛋的鵝,很快變成了富翁。財富讓這個農夫變的貪婪和急躁,每天一個金蛋無法滿足他,他想把鵝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來。于是他把鵝殺了,結果發現鵝肚子里一個金蛋也沒有。鵝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這個寓言蘊含一個自然法則即效能的基本定義,真正的效能包含兩個因素:一是”產出“,即金蛋;二是”產能“,即生產的資本或能力,就是下金蛋的鵝。效能再于產出與產能的平衡。
自我理解:產出/產能的平衡應該算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了,可以運用在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在婚姻上面夫妻雙方不應該只是享受權益及產出,更要重視經營維護婚姻情感的紐帶及產能;在親子方面,不應該一味的追求結果,而更應該學會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在個人方面拿健康為例不應該一味追求流行文化中的所謂”美“而沒有好好照顧身體,透支身體的健康為代價。還有以我為例之前因為追求個人的快速成長,加班熬夜學習,結果身心俱疲,還讓自己的健康亮紅燈。
如何做:在今后要注意產出產能的平衡。在婚姻中要多付出;在親子關系中要學會溝通,聆聽;在個人成長中要勞逸結合,讓自身處于最佳狀態。
第二部分? 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習慣一:積極主動
刺激與回應之間選擇的自由:猶太人弗蘭克爾在“二戰”期間被關進納稅德國的死亡集中營的時候,發掘出人性最根本的原則,在刺激和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選擇的自由包括“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和“獨立意志”。
積極主動的定義:積極主動不僅指的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圖
弗蘭克爾三種主要的價值觀:一是經驗價值觀,來自自身經歷;二是創造價值觀,源于個人獨創;三是態度價值觀,即面臨絕癥等困境的回應。三種價值觀中,境界最高的是態度價值觀。
關注圈與影響圈: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影響圈,他們專心的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
圖
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于“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范疇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并不斷的為自己的消極行為找借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的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力的事情的忽略,就早晨了影響去的日益縮小。
圖
積極主動的人看重自己影響力,但是他們的關注圈往往不小于影響圈,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影響力。
“如果”和“我可以”:積極的做法是“由內而外”的改變,即先改變個人行為,讓自己變的更充實,更具有創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如果遇上無能為力的狀況,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態是上上策。
應對錯誤的選擇:積極的做法是馬上承認,改正并從中吸取教訓,這樣才能真正反敗為勝。傷我們最深的,既不是別人的所作所為,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錯誤,而是我們對待錯誤的回應。
做出承諾,信守承諾:影響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諾與信守諾言的能力。兩種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徑:一是做出承諾并信守諾言;二是確立目標,并付諸實施。
#付諸行動#1234
習慣二? 以始為終-自我領導的原則
參加自己的葬禮的心靈演練:人生的墓志銘,給自己寫追悼詞。
“以始為終”就是以自己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原則基礎一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先在頭腦中構思目標(智力),然后付諸實施(體力)。原則基礎二自我領導,與路線圖相比,我們更加迫切需要的是一個愿景和目的地以及指路的羅盤。
;? ? 個人使命宣言:說明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樣的事業(貢獻和成就)及為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 個人使命宣言用以指導生活的愿景和價值觀,并在這些根本指引的基礎上設立長期和短期目標以及正確的方向。制定個人宣言必須從影響圈的核心開始。
以原則為中心:以原則為中心的人會保持冷靜和客觀,不受情緒或其他因素的干擾,縱觀全局-工作需要、家庭需要、其他相關因素以及不同決定的可能后果,深思熟慮后才做出正確的選擇。
開發右腦的兩個途徑:一是拓寬思路。如參加自己的葬禮,寫自己的追悼詞,越具體越好;描繪銀婚及金婚紀念日的情景,邀請跟配偶一起暢想,兩人共同的理想婚姻關系是什么樣,怎樣通過日常活動來付諸實施;想象退休后的情形,希望那時候自己有怎樣的貢獻和成就,退休后有什么計劃,是否想二次創業?等等等可以挖掘內心深處真正的價值觀。二是心靈演練與確認。確認包含五個基本要素:個人、積極、果斷、可視、情感。例如,“發現子女行為不當時,我(個人)能以智慧、愛心、堅定的立場與自制力(積極)及時應對(果斷),結果讓我深感欣慰(情感)。”,這個過程是可視,可以進行心靈演練。我可以每天抽出幾分鐘,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想象孩子們做出各種不當的行為,以及自己的反應,越詳細越生動,彷佛身臨其境。當現實中真有類似事情發生的時候,根據大腦中看到自己在關愛和自律的作用下做出正確反應,加以“確認”。若能每天如此,我的行為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轉變,直到能完全控制情緒,冷靜應變。(這兩個方法對開發右腦有很大的幫助,很值得嘗試)
確定自己的角色和目標:撰寫使命宣言的時候,從不同的角色領域,意義訂立目標。(我的角色分別是女兒,妻子,媽媽,朋友,職員,學習者)
家庭的使命宣言:我的家庭使命宣言是“愛,信任,寬容,進步”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時間管理矩陣:
圖
偏重第一類事務
圖
偏重第三類事務
圖
偏重第三、四類事務
圖
偏重第二類事務
圖
高效能的人士能夠平衡產出和產能的關系,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并不緊迫的事務上,即第二類事務,完成這些活動能夠提高個人的處事能力。因此要確定的自己的第二類事務,而且即知即行。在時間領域稱之為帕雷托原則——以20%的活動取得80%的成果。
自我理解:這點確實很重要,觀察自己平常的每日時間安排絕大部分都是第一、三、四類事務,第二類事務很少,而往往決定我們未來是什么樣的取決于第二類事務。
自我實踐:在每日,每周清單中要以完成第二類事務為主,第一類事務為輔。盡量杜絕第三四類事務。對于個人的娛樂休閑可以放到專門的時間去,而不要占用工作學習時間。
第四代時間管理每周計劃四步驟:確認角色、選擇目標、安排進度和每日調整。
圖
授權——高效能的秘訣:責任型授權優于指令型授權。責任型授權的關注重點是最終的結果。它給人們自由,允許自己選擇做事的具體方法,并為最終的結果負責。要求雙方就五個方面達成清晰、坦誠的共識,并做出承諾。分別是“預期成果”、“指導方針”、“可用資源”、“任務考核”、“獎懲制度”。
自我理解:這個授權的確是可以提高效能的做法,因為事事都是自己做,那么必然沒有重要與不重要之分,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在你不需要的事情上面,不能夠把精力花在應該花的第二類事務上面。所以授權就是把不是你自己的第二類事務的事情授權給可以成為別人第二類事務去做。
自我實踐:以教我女兒收拾自己的玩具和書籍為例,女兒玩完玩具和看完書籍后把玩具和書籍都仍在地上,很亂,如果不授權那么每次我都要收拾,即浪費我的時間去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也讓女兒養成亂丟東西的壞習慣。責任型授權方法就是教會女兒玩完玩具和看完書籍后要把玩具和書籍分別放倒箱子里和書籍上面,并對她完成和不完成進行獎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