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待小僧伸伸腿—張岱《夜航船》補遺(四)
貌似這個問題已有共識,目前主流的說法都是蒙恬。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據說就是紀念蒙恬創造毛筆。
學習強國里經常碰到這個問題,久經考驗的我也對這個答案也曾深信不疑。但《夜航船》文具條目中毛筆的制造者卻是舜,蒙恬是改造者,第一反應是很新奇,第二反應是我原來有點奇怪是這哥們一武將沒事弄什么毛筆,難道他的戰馬坐騎總掉毛嗎?沒事,咱找度娘去。
考據第四條:毛筆的創造者
先聊聊常識,我們都知道文字之前是結繩記事,就是拿根繩子打結,這里的工具和載體是繩子。那么倉頡造字后,寫字總得用個工具吧?用的工具是啥,腳指甲扣地或者拿個木棍畫圈圈?按說筆的產生跟造字的時間應該相差不遠才對。晉人崔豹《古今注》中同樣有此一問,“自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清代趙翼《陔余叢考》中“造筆不始蒙恬”條中也寫道:“筆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獨擅其名耳。”
西晉張華《博物志》中始有“舜造筆”記載。明代《物源》也說“虞舜造筆,以漆書于方簡。”
其他還有倉頡造筆說(成公綏《故筆賦》),佛教還有個比較瘆人的析骨為筆說(道世《法苑珠林》)。
看來這玩意也沒個公論啊。還是民國時期董作賓的這個說法相對靠譜些,“仰韶期的陶片上小狗,小鳥,或較精致的花紋,都須要毛筆去圖繪,而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冬季我們在距小屯三里以內的后岡,所得的仰韶期用毛筆彩繪的陶器,至少也在四千五百年以上……至于殷代使用毛筆,我們還有直接的證據,是在卜用的牛胛骨上發現了寫而未刻的文字……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毛筆書寫的筆鋒與姿勢。”因此毛筆始于新石器時代這個說法雖不中亦遠矣。
說個題外話,目前的毛筆是散卓無心筆,始于宋代,就是幾撮毛粘在筆管子上,這種筆材料簡單些,工藝上也不那么復雜,造價相對便宜。而在晉唐時期,用的筆是“被柱筆”,筆頭由筆柱、筆心、筆被、筆副四部分組成,工藝復雜造價更高,特別要注意的是這種筆的筆心是硬的,所以懷素才能把漆盤、方板之類的東西寫穿,也有王羲之入木三分這個典故。這種筆的造法目前已經失傳了,但據說鬼子那邊收藏了一支唐代的“被柱筆”,如果是真的,那就是當世孤品了。
因此對于書法愛好者而言,北宋是個分水嶺,之前的筆的構造、書寫姿勢、筆法都跟之后有很大差別,這也就是我有時跟人說不要花那么多心思學宋之前的書法碑帖的原因,沒啥意義,欣賞借鑒一下就好了。明董其昌說“晉唐之后無書法,”不是沒有道理的。
綜上,一是盡管我說了半天,你要是去答題考試啥的,該選蒙恬還得選啊,錯了可別怪我;二是練習書法應尊古而不泥古,先守正,才有創新和進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