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書卷七·九六】
溧陽相公為大司寇時,奉旨教習庶吉士,到任庶常館,而此科狀元莊容可以在南書房,故不偕諸翰林來。史公怒曰:“我二十年老南書房,不應以此紿我。”將奏召之。彭芝庭侍講為之通其意甚婉,遂為師弟如常。彭故史公本房弟子,而莊又彭公本房弟子也。莊獻詩云:“絳帳自然應侍立,蓬山未到總支吾。”溧陽公館課,出《春日即事》題。同年管水初一聯云:“兩三點雨逢寒食,廿四番風到杏花。”公擢為第一,同人以“管杏花”呼之。公七十壽旦,某庶常獻百韻詩。公讀之,笑曰:“把老夫做題,也還耐得百韻;可惜無一句搔癢處,都是祝嘏浮詞,不敢領情。”蓋公總督八省、兼領六卿故也。記許刺史佩璜有句云:“三朝元老裴中令,百歲詩篇衛武公。”余有句云:“南宮六一先生座,北面三千弟子行。”俱為公所許可。
溧陽相公,指史貽直(1682—1763),字儆弦,號鐵崖,江蘇溧陽縣人。清朝大臣。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進士,授檢討。歷充云南主考、廣東督學、贊善、侍講、太子庶子、講讀學士。雍正元年(1723),任內閣學士。次年,升吏部侍郎。后來署理閩浙總督,升左都御史,協理陜西巡撫,又升戶部、兵部尚書。乾隆初年,任湖廣總督,召還,歷工、刑、兵、吏諸部尚書。七年,命署直隸總督。復召還,協辦大學士。九年(1744),授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十一年(1746),加太子太保。二十年(1755),他為次子史奕昂擔任甘肅布政司寫信給巡撫鄂昌,被告發而削職回藉。二十二年(1757),召還,仍授大學士。至京,命領工部尚書,加太子太傅。乾隆二十八年(1763),去世,追贈太保,謚號“文靖”,入祀賢良祠。
大司寇,古代官職名。清代刑部尚書的別稱。
庶常館,清初沿襲明制的新進士深造之所,隸屬內弘文院。順治三年(1646)定制,每年殿試后,選德才兼優之士為庶吉士,再入館學習,名為館選。因庶吉士又稱庶常吉士,故其學館稱為庶常館。庶常館設滿、漢教習2人,由吏部開列翰林院掌院學士、內閣學士,題請皇帝“欽派”。或于大學士、尚書、侍郎內特簡。小教習若干人,由侍讀學士以下各官內選用。分別訓練庶吉士滿、漢文課程。提調2人,供事1人。提調由掌院學士在編修、檢討內派充,掌庶常館的行政事務。庶吉士在館學習三年,學習清文、翻譯及漢文之經史、詞、詩等。期滿,由庶常館教習奏請皇帝“御試”,分發任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在館學習期間,每人每月給廩餼銀四兩五錢,到戶部領取。器用什物,到工部支取。
莊容可,即莊有恭(1713—1767),字容可,號滋圃,番禺(今屬廣州市黃埔區文沖村)人。祖籍福建晉江,其父定居番禺。“生而穎異,十三通五經,旋補諸生以選貢考,授宗人府教習”。未得志時曾留居澄海縣江度莊厝數年,在“含輝精舍”設館課徒,并發奮研習經史。乾隆四年(1739)于蓬洲上京赴考,廷試第一,欽點狀元,授修撰,入值上書房,任侍經筵官,遷翰林院侍讀學士,升戶部侍郎,提督江蘇學政,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兼刑部尚書,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福建巡撫等。文才敏捷,識度宏遠,廉潔自矜,勤政愛民,尤以治水政績彪炳于時,深為世人敬重。
南書房,是清代皇帝文學侍從值班之所,設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位于紫禁城乾清宮西南(南書房在乾清門西側,北向;上書房在乾清門東側,北向),本是康熙讀書處,俗稱南齋。康熙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在乾清宮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書房。在翰林等官員中,“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入值,稱“南書房行走”。首次命侍講學士張英、內閣學士銜高士奇入值。此為選翰林文人入值南書房之始﹐即內廷詞臣直廬。南書房是清代士人視之為清要之地,能入則以為榮。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有時還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詔令,“撰述諭旨”。由于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雍正朝自軍機處建立后,軍機大事均歸軍機處辦理,南書房官員不再參預機務,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覲見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書房亦被長期保留,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撤銷。也有學者依據《清實錄》和其他文獻記載,明確提出南書房一直存在至清朝滅亡的觀點。
紿,音dài,本義是破舊的絲。《廣雅》:“紿,纏也。絲紿則紓而紊繞。”引申為混亂,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紿,絲紿則紓而紊繞。”又指欺騙,《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
彭芝庭,即彭啟豐(1701—1784),字翰文,號芝庭,又號香山老人,江南長洲(今蘇州)人。清代大臣、學者。16歲入官學讀書,好學上進。雍正五年(1727)會試第一,殿試時,列為一甲三名,世宗親拔為第一。官翰林院修撰,乾隆年間歷官侍講、左僉都御史、浙江學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書。為官40年,以謹慎著稱。為了奉養母親,曾請求辭官;在家中辟園亭,植花竹,擁書萬卷,乾隆帝曾賜匾額“慈竹春暉”。主講于紫陽書院,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廷開館編纂《四庫全書》,廣征天下藏書家秘本,江蘇省在紫陽書院設書局,分派官員登記造冊,由他總理其事。其子亦獻書于四庫館數種。所藏書印有“南圃”、“芝庭”、“蓬萊第一峰”、“經筵講官”等。工于書法,善于繪畫,又能詩文,有《芝庭先生集》。
本房,音běn fáng,釋義:1、猶本支。房,指僧、道等的宗支。《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府尹)隨出票喚西山觀黃妙修的本房道眾來領尸棺!”2、科舉時代鄉、會試考官分房批閱考卷,故稱考官所在的那一房為本房。明·袁宏道《徐文長傳》:“公密囑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脫失。’”3、用作房考官的自稱。侯方域《南省試策一》清·徐鄰唐評:“寥公國遴力爭曰:‘果得罪,本房愿獨任之。’”4、這座房子。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設便民房》:“更張示本房前:敢有胥役閑雜人等混入便民房及飯店酒館,飲食訟人一文者,本縣密察嚴拿,立刻枷示。”
絳帳,音jiàng zhàng, 釋義:師門、講席之敬稱。《后漢書·馬融傳》:“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唐·白居易《秋霖中奉裴令公見招早出赴會馬上先寄六韻》:“素書傳好語,絳帳赴佳期。”唐·李商隱《過故崔兗海宅與崔明秀才話舊》詩:“絳帳恩如昨,烏衣事莫尋。”
蓬山,音péng shān,釋義:1、即蓬萊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南朝·梁沈約《桐柏山金庭館碑》:“望玄洲而駿驅,指蓬山而永騖。”唐·李商隱《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2、官署名。秘書省的別稱。唐·王勃《上明員外啟》:“更掌蓬山之務,麟圖緝謚。”《舊唐書·劉子玄傳》:“蓬山之下,良直差肩;蕓閣之中,英奇接武。”宋·陸游《喜楊廷秀秘監再入館》詩:“公去蓬山輕,公歸蓬山重。”
支吾,音zhī wú,亦作“支梧”、“支捂”。該詞語含義較多,此處作“對付;應付”的意思解釋。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一:“西賊奸計,大未可量,朝廷當獎勵逐路帥臣,豫作支吾。”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格局》:“如此時此際文情艱澁,勉強支吾,則朝氣昏昏,到晚終無晴色,不如不作之為愈也。”
館課,音guǎn kè,古代書院考試種類之一。書院考試分官課與師課兩大類。官課,亦稱“大課”。由地方官員主持。師課又稱“齋課”、“館課”,由山長(院長)負責。清光緒《昌平州志·燕平書院章程》:“每月課期二次,初三日為官課,十八日為齋課。官課由道州按月輪流扃試。生員分超等、特等、一等,童生分優取、上取、次取,榜示書院。舉貢監啟考者,歸于生員內。齋課由院長扃試,亦照官課分等第錄取,仍由州榜示。”
管水初,即管二象(生卒年不詳),字水初。湖北孝感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
寒食,指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的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由于兩節相近,在唐代時,就一起放假過節,久而久之,不少人把寒食節與清明節混為一談了。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的間隔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廿四番風,全稱“二十四番花信風”,又稱為“二十四風”,也稱“二十四花”。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每年冬去春來,在春季前后從小寒到谷雨的8個節氣里共有24 候,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風”之說。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根據農歷節氣,從小寒到谷雨,共八氣,一百二十日。每氣十五天,一氣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氣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順序為:“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從這一記載中,一年花信風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經過 24 番花信風之后,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按:另有梁元帝《纂要》:“一月二番花信風,陰陽寒暖,冬隨其時,但先期一日,有風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則:鵝兒、木蘭、李花、楊花、榿花、桐花、金櫻、鵝黃、楝花、荷花、檳榔、蔓羅、菱花、木槿、桂花、蘆花、蘭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其名俱存。”順序有差別。
兩三點雨逢寒食,廿四番風到杏花。本條詩話所引詩句的詩題為《春日即事》,這兩句詩通過“寒食”、“杏花”點明了“春日”,且對仗巧妙,故得大贊。
庶常,庶常吉士的簡稱,亦即庶吉士。
祝嘏,音zhù gǔ,釋義:1、祭祀時致祝禱之辭和傳達神言的執事人。《孔子家語·禮運》:“諸侯祭社稷宗廟,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是謂大嘉。”《禮記·禮運》“祝以孝告,嘏以慈告” 唐·孔穎達疏:“言祝嘏於時以神之恩慈而告主人。”2、祭祀時祝禱和所傳達的言辭。《禮記·禮運》:“脩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鄭玄注:“祝,祝(執事人)為主人饗神辭也;嘏,祝為尸(受祭者)致福於主人之辭也。”3、祝福;祭祀。唐·柳宗元《禮部為百官上尊號表》:“帝德廣運,而尊號猶闕;郊廟備禮,而祝嘏無詞。”4、祝賀壽辰。多用于皇室貴族等。《清史稿·德宗紀一》:“諭本年萬壽毋庸告祭,停升殿禮,免各省文武大員來京祝嘏。”清·毛祥麟《對山馀墨·某公子》:“探知公子誕辰,特來祝嘏。”
浮詞,音fú cí,釋義:1、虛飾浮夸的言詞。《后漢書·明帝紀》:“先帝詔書,禁人上書言圣,而閑者章奏頗多浮詞。”唐·白居易《論于頔所進歌舞人事宜狀》:“內足以辯明圣意,外足以止息浮詞。”2、指應酬之言。《再生緣》卷七九:“爾娘親,一派浮詞虛愛惜,應酬全是為夫家。”3、多余累贅的話。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規范本體謂之熔,剪截浮詞謂之裁。”唐·劉知幾《史通·浮詞》:“昔夫子斷唐虞以下迄於周,翦截浮詞,撮其機要。”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一》:“讀沈約、魏收諸史,而知李延壽之史之得也,其浮詞簡也;讀范曄、陳壽二史,而知李延壽之史之失也,其瑣說詳也。”
許佩璜(生卒年不詳),字渭符,號雙渠,江都人。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官衛輝同知。有《抱山吟》。
裴中令,即裴度(765—839),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河東聞喜(今隸山西)人,進士出身,歷任中書舍人、御史中丞、中書侍郎同門下平章事。為人剛強正直,直言極諫。數度統兵拜相,削平藩鎮割據,中興唐室,拜為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封晉國公,晚年任東都留守、中書令,故人們稱之為“裴中令”。
衛武公(前853—前758),春秋時衛國第11代國君,在位55年,能自責,博采眾諫,與臣下共勉,直到95歲時還作詩《抑》、《懿戒》、《賓之初筵》等以自儆戒,深受衛國民眾愛戴。其《抑》詩曰:“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溫溫恭人,惟德之基。”
三朝元老裴中令;百歲詩篇衛武公。許佩璜將史貽直比之于唐朝名相裴度和春秋時期衛國的國君衛武公。此聯內容對仗也很工整,故史貽直也很喜歡。
南宮,星宿名,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南方列宿,漢代以之比擬尚書省。東漢的鄭弘曾任尚書令,后來即將尚書省的一些政事編寫了一本《南宮故事》。但自唐代以后,因杜甫的一首《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詩中有“南宮吾故人,白馬金盤陀”句,從此南宮便又成為禮部的別稱。宋·王禹偁《贈禮部宋員外閣老》詩也有“未還西掖舊詞臣,且向南宮作舍人”句,并自注曰:“禮部員外,號南宮舍人。”因史貽直三任禮部會試主考官,故稱其為“南宮”。
六一先生,原是對宋代著名學者、古文家、大臣歐陽修的尊稱,因為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所謂“六一”,就是六個“一”。歐陽修自己有篇《六一居士傳》,反映了他晚年讀書、鑒賞碑銘、彈琴、弈棋、喝酒的生活情趣。此處將史貽直比喻為歐陽修。
北面,古代臣僚拜見帝王,下級和弟子門生拜見上級和師長的禮儀,都是帝王和師長上級們坐北面南,臣僚、弟子門生和下級面北行禮。
三千弟子,以比喻門生弟子的眾多。古代只有孔子號稱有三千弟子。
南宮六一先生座;北面三千弟子行。意思是,上面坐著多次出任禮部會試主考官的歐陽修式的老先生,下面有著與孔子一樣多的門生弟子們北向拜謁行禮。袁枚此對聯看起來樸實無華,但實際含義很深刻,而且對仗很工整,所以史貽直很高興。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