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錄取,一南一北,出現了兩大烏龍事件。這兩個事件足以說明,高考改革任重道遠。
同樣,今年江蘇二本三本合并后,不少學校的分數線超過一本。今年江蘇省本二院校投檔分達到本一省控線及以上的,文科類有16所,理科類共有30所院校。
另外,周邊省份,尤其是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區也很受我省考生青睞,不少院校投檔分接近甚至超過本一省控線。此外,一些知名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生源情況也較好。一些邊遠省份高校則出現生源不足或無生源的情況。
至于原因,我覺得很多分析都沒有切中核心。
1
浙江今年錄取合并了批次,結果一所獨立學院最低投檔分數線為646分,比武漢大學、華東師大、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老牌名校的錄取分數還要高。一些獨立學院在浙江第一段的錄取分數與眾多的985高校旗鼓相當。
而在我們江蘇,本二的征平志愿少數學校的分數也都超過了一本。本二理科征平最高分360(理科滿分480分),只有7所院校低于280分。部分著名院校獨立學院的分數也達到了300分以上。
我并不是歧視獨立學院,國內的高等教育和西方的高等教育不同,基本上是公立教育獨霸天下。獨立學院起步晚,只有十幾年的時間。
目前,獨立學院近300所。客觀而言,目前還沒有成氣候的獨立學院。教育部門有明文規定,試辦獨立學院要一律采用民辦機制。獨立學院是合法的教育機構,但是,獨立學院和依附的大學一衣帶水,使獨立學院蒙上一層神秘的外衣。
相比浙江獨立學院最低投檔線646分,老牌985天津大學在黑龍江錄取分數線為459分,僅比黑龍江一本線高了4分,還不如齊齊哈爾大學463分。
2
天津科技大學還506分呢。說明天津大學在黑龍江斷檔了,所謂斷檔,即某一分數段填報志愿考生不足該校在當地的招生計劃。但天津大學在黑龍江錄取結果說明,還真的有。
浙江獨立學院高投檔線和天津大學在黑龍江低錄取分數線,看似不相關,其實內部的原因是一樣的。浙江獨立學院投檔分數線高的現象原罪并不是合平批次導致的,或者說,主要原因不是合并批次導致的。
在以往分成本科一批、二批三批,是教育主管部分強制性分成檔位,一批錄取時,一本線上的考生填不了三本的學校,三本的學校也沒有資格參加一批次錄取。家長一看,就知道什么是好大學,什么是次一級的大學
合并批次后,家長和考生看到那么多學校,如果沒有足夠長時間去了解,光看校名,是分辨不出來學校的優劣的。獨立學院招生時,當地教育部門下發的招生計劃表一般都有獨立學院的字樣和收費標準,收費標準遠高于普通高校。
3
肯定有人要問,為什么家長和考生分不清呢?這個事件和天大在黑龍江招生斷檔是一樣的,光看校名,怎么知道天津大學和天津科技大學高低?肯定又有人問,去網上查啊。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這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斷裂現象出現了連鎖反應。實際上,大部分考生和家長對高等教育一無所知,要不望文生義,要不就是不知所措。
而今年是浙江省實施高考改革的第一年,不再分文理科,外語有兩次考試機會,打破了原來一考定終身的局限性。所以今年的浙江省文理科一段成績為577分,比我國任何一個省份的成績都高一些。
除了文理科之外,新高考政策中最大的改變是高校錄取中一本二本三本高校合并錄取,由原來的分批次錄取改為今年的分段錄取,也就是第一段成績在20%的考生報考,第二段是成績在60%的學生報考,最后的考生在第三段報考。結果第一段報考剛結束就遭遇了大烏龍。
由于報考不再分一本,二本和三本進行批次錄取,因此,對于20%成績的考生,那些二本和三本學校終于有了和一本學校同臺競技的舞臺。
而且今年是浙江省第一年高考改革,學校及相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應對措施不力,對于學生的宣傳不足,所以,有很多高校與社會和半的獨立學院,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三本,今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績。
比如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今年在第一段考生中的錄取分數為646分,超過了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一些老牌985名校,確實是一個不小的烏龍事件。
除了上面的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之外,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最低投檔分數線為637分,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大學的最低投檔分數線為631分,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學院的投檔分數線為614分。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的最低投檔分數線為609分等等。這些獨立學院,也就是往年的三本學校,如今也都超過了一本線五六十分。可謂是拿著重點大學的成績結果上了 三本的學校。
再比如我們江蘇省合并二本三本之后,部分二本院校的投檔線都接近了一本院校,比如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投檔線:文科320分 理科318分;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投檔線:文科303分 理科297分。
不少院校二本征平投檔線超過本二省控線,拿省內院校來說,文科類: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326分,揚州大學廣陵學院324分,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323分,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322分;理科類: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337分,江蘇理工學院333分,金陵科技學院328分,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326分。這些分數均超過或接近一本分數線。
對其分析我們發現,原來這些考生誤將這些獨立學院當成了他們母體學校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的分校形式。
4
對于這樣的事情,我們應反思四點:
第一,第一次高考改革勢必會遭遇一些烏龍事件,這是難免的,我們應該吸取教訓,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第二,當一個新的高考政策實施之后,原先一些老牌學校可能由于體制問題,在招生上的反應沒有獨立學院反應快。因此,我們的學校和相關部門也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大家對于死角問題了解清楚,不要等發生了之后才去解決。
第三,也是想對我們廣大考生和家長想說的話,我們的考生會做題,會考試,但是獨立性太差,很多高三考生真的對大學的了解太少啦,對于本校,分校,獨立學院的辨別能力匱乏,高考報大學選專業確實是一件可能影響未來一生的事情,所以我們的考生真的應該認真對待,同時對于自己的選擇負責!
第四,現實情況下,已經不能單以分數作為判斷學校好壞的標準,在填報志愿之前,一是要多問問前輩學長,了解學校的真實情況;二是要盡量多收集網上的資料;三是要選擇合適的專業,不要盲目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