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作者 Barbara Oakley 很有意思,小的時候,從沒有想過成人后能夠成為計算機工程學的博士,因為那時候的她數學成績真的很糟糕,可是最后她竟然做到了,只是因為她發(fā)現了如何學習。為了分享她的學習方法研究,她在Coursera上開啟了這門課程,我看了之后覺得很不過癮,于是就去找了這本書閱讀,領略一下其中的精華,選了幾點做了些筆記。
專注模式與發(fā)散模式
人的大腦總是在專注模式和發(fā)散模式之間進行切換,但是一次只能用一種模式進行工作。所謂的專注模式,是解決問題的思路明確,只要朝著目標前行,在大腦思維中,它的路徑比較清晰。而發(fā)散模式,是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明確,它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有些方法是已經想到的,有些現在還是空白的狀態(tài),它等待著某個時刻靈感的降臨,在大腦中的路徑比較繁雜。你肯定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啟動了專注模式,但是始終找不到答案,如果繼續(xù)持續(xù)專注模式,精力消耗殆盡。這時候可以讓大腦放空一下,切換到發(fā)散模式,去散散步,運動一下,聽聽音樂,說不定靈感就突然砸在你的腦袋上,然后又可以繼續(xù)專注模式解決問題了。
搭建知識的組塊
在學習一門新知識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困難。這很正常,因為你的大腦里面沒有任何與此類知識相關的組塊,它在知識之間并沒有產生任何的通路。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放棄,我們要做的其實只是需要一點點的耐心,先把基本的概念掌握住,在掌握概念的時候,你的大腦就開始搭建組塊了,盡管你絲毫沒有察覺。在掌握了概念之后,就可以進行知識的回顧,用你的大腦回顧,而不是去記筆記,再看一遍書,因為在回顧的過程中,你大腦的膠水就開始把這些知識的組塊砌成一面知識的墻,為了檢驗你的知識的掌握程度,要適當的去做練習自我檢測,檢測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反饋的過程,它可以幫驗證你之前學習的理解是否是正確的,避免了盲目的自負,認為你已經掌握了。所以學習,回顧,檢測,反饋,再學習就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在不知不覺中,那面知識的墻已經砌好了,而且非常的牢固(它是存儲在大腦的硬盤里面的,而不是內存)。在不同的知識墻之間,運用類比,聯(lián)想,就可以形成知識的通路。這樣的路徑如果越來越多,學習新的知識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預防拖延癥
拖延癥人人都有,無需自責。所謂的拖延癥,只是心理的排斥,因為做這件事情實在是太痛苦了,可是為什么痛苦呢?因為它太困難了,因為它太無趣了。我們的大腦總是習慣躲在舒適區(qū),自我獎賞,不如先玩一會再做吧,可是再怎么玩,還是不會去做。我們的大腦其實很奇怪,預防拖延癥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去做,因為一旦開啟了行動模式,你厭惡的任務就變得不那么討人嫌了,相反,當你做完了以后,會比不去做先去玩的自我獎賞滿足程度更大。
團隊學習的力量
我們要承認,我們的認知是有限的。因為認知是建立在過往的經驗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的。你敢說你的經驗非常的豐富嗎?人生百態(tài)呢,怎可能窮盡一生能夠經歷的完。你敢說你的知識積累非常的廣博嗎?那么多的學科知識呢,幾輩子都學不完。所以我們要承認我們的認知是受限的。可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大家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多樣,充分發(fā)揮團隊的力量就可以取長補短,在短時間類積累更多的知識,這也不失是一個快速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