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天賦測試得出的優勢強化計劃,首本被推薦的書籍叫做《系統之美》。
書名很美,但是讀起來卻不那么美,文中提出了大量的理論概念,同時這些理論又包含在另外一些理論的框架中,想要消化全意,需要反復閱讀。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閱讀同一本書,可能會有不同的感悟。
以我近期感悟來理解本書,做上簡略的讀書筆記,7年后回看此文,不知是否有新的理解。
首先《系統之美》是一本幫助人們理解周圍復雜且動態變化環境的工具指南書。
所謂系統小到超市要不要買一盒牛奶,大到國際關系比如最近要不要和印度開戰問題。
簡單地說,《系統之美》這本書定義了系統的概念,包含了3大特征,8大陷阱和對策,12大變革方式以及15大生存法則。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系統思考是一種什么樣的思維模式,那么需要長期反復閱讀本書。
本讀書筆記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淺顯輸出部分閱讀筆記,主要分為3大塊:
1. 什么是系統?
2. 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如何影響運作?
3. 如何與系統相處?
什么是系統?
我們所處的社會就是一個大系統。系統主要由3個構成部分:要素,連接,功能或目標。
在一個商業組織在中個人可以稱之為要素,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系稱為連接,不同的要素之間的連接形成某些特定的功能,例如財務職能,人力資源職能;或形成某些特定的目標,例如商業系統的目標是銷售量,或者成本控制等。
那么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呢?
系統本身是動態變化的,造成系統變化有兩個關鍵因素,存量與流量。舉個例子,一個家庭的儲蓄為存量,家庭收入則屬于正向流量也叫增強回路,家庭支出屬于負向流量也叫做調節回路。收入,支出,儲蓄組成了一個家庭的生存系統。當我們能夠理解各種存量和流量的動態特性時,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復雜系統的行為。
最近看到幾個統計數據,拿出來套用一下系統運作概念。首先我們獲知幾個數據:
目前中國14億人口對應的房地產市值為300萬億,
2016年中國GDP總量為74萬億,
國民銀行凈存款為26萬億元,
貨幣供應量為160萬億(其中基礎貨幣只有30萬億,剩余的都是信用貨幣)
如果將GDP比作收入(增強回路),銀行凈存款比作存量,貨幣供應量比作支出(調節回路)
收入+存量-支出得出的結果為負。也就是國民負債總額為60萬億元,并且大部分的負責都是流向房地產行業。
在過去,人們通過凈存款來撬動貨幣杠桿來實現房地產的增值,而目前中國人均面積至少在20平方(由以上數據得出,沒有參照國家統計口徑),存量資金如何尋找另外一個撬動資產增值的標的呢?
一旦找到新的投資增長點(例如股市,股權眾籌),過往以房地產投資為國民財富增長的系統將會逐漸過渡到另外一個財富增長系統。
那么如何影響一個系統的運作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系統運作的3個特征:適應力、自組織和層次性。
還是簡單地房地產來舉例社會系統中的適應力,房價從2000至今的漲幅已遠超GDP,但以人為要素組成的社會系統能夠自我調節修復漲價來帶來不適應,在社會系統整體對于房價的容忍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容忍度低的群體(剛需而不買房者)就會被“淘汰”,直到這個群體重新回歸大系統并與整體保持同樣的節奏。
什么叫自組織呢? 首先自組織是一種適應力的產物,同時自組織可能使系統演變成新的結構。比如當國家政策規定大城市外地單身不能買房,家庭二套房貸款利率上浮等規則出現后,由適應力而演變出了假結婚,假離婚的各類現象。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小的例子。
至于系統的層次性,一般而言是自下而上進化的。上一層級的目的是服務于較低層級的目的,也就是說層級性的目的是幫助各個子系統更好地完成其工作。不幸的是,系統的層次性越高或者越低,就容易忘記這一目的。在過去,我們看到很多一刀切的政策就是不考慮層次性的表現。
93年海南地產崩盤源于國務院政策要求“終止房地產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
90年代日本地產泡沫破滅的導火索是一年內日幣對美元的匯率上升了一倍,忽略了系統結構間的承受能力,從而引發經濟系統性風險。
再看看近期的幾項國家對于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取消銀行的購房貸款折扣率而不是一刀切地提高貸款利率,中央文件下的各城市試點推出不同的限制政策,而圍繞的同一目標是: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炒的。
我們知道系統是有其適應力,自組織和層次性的特征,其本身會隨著內在的聯系發生演化和進化。如果想要影響系統的運作而不破壞系統運作,要做的就是調整或改變系統的目標。
想要改變系統,最重要的是先跳出所在系統中固有的位置,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力求看到系統整體的全貌。重構信息流,目標,增強,減弱或改變反饋回路等,就能對系統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前面提到的最新的國家目標是: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炒的,首先已經在目標上做了一個很大的調整,接下來就是系統結構的重新設計方法了。
人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要素和連接,無法控制系統,但我們可以與系統共舞。包括,
一. 跟上系統的節拍
如果你想干預系統之前,首先要觀察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包括系統中具有哪些因素,以及它們是如何互相連接的。
二. 把你的心智模式展現在陽光下
把模型拿出來,放在陽光之下,讓它們盡可能精確,用各種證據對其進行檢驗,如果沒有得到證據的支撐,也應該勇于舍棄。
三. 關注重要的,而不只是容易衡量的
沒有任何人可以定義或者測量正義,民主,安全,自由,真理或者愛,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定義或者測量任意一種價值觀。
四. 追求整體利益
層級組織存在的目的是服務于最底層,而非最頂層。不要因為優化某件根本沒有必要做的事而招來更大的麻煩。
五.聆聽系統的智慧
幫助并鼓勵那些有助于系統自我運行的力量和結構。
六. 保持謙遜,做一名學習者
每個人的心智模式都是不完整的,而世界如此復雜,因此一定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所以必須保持謙遜,不斷學習。試錯意味著犯錯,并且需要承認錯誤,這很困難,擁抱失誤需要很大的勇氣。
七. 慶祝復雜性
大千世界是混亂不堪的,非線性的,動態變化的。我們根本無法精確測量,也算不出平衡點。但是當某件事傾向于保護社會群體的一致性,穩定性和自然之美時,它就是對的,否則就是錯的。
2017年閱讀《系統之美》,僅從當下的認知中來淺顯地理解作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