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我的wordpress博文:《系統之美》讀書筆記:從系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 Zero
《系統之美》是一本簡明扼要的系統思考入門指南,也是認識復雜動態系統的有力工具,幫助大家提高理解和分析身邊系統的能力。小到個人問題,大到全球性復雜挑戰,本書都可以為你提供睿智的解答和洞察。
作為一本實用的入門指南,本書不僅講解了系統動力學的基本概念、列舉了常見的系統結構,還詳細陳述了復雜系統的3大特征、8大陷阱與對策、12大變革方式以及15大生存法則。作
作者認為,系統思考將有助于我們發現問題的根本原因,看到多種可能性,從而讓我們更好地管理、適應復雜性挑戰,把握新的機會,去打造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和一個嶄新的世界。
第1章 系統之基礎
第2章 系統大觀園
第3章 系統之美
第4章 系統之奇
第5章 系統之危與機
第6章 系統之杠桿點:系統的12大變革方****式****
第7章 與系統共舞:系統的15大生存法則****
很多人只是機械地應對,專注于事件層面的響應,而并未觸及問題產生的根源。很多對策并未抓住問題的本質,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癥狀緩解”,或者不全面地解決問題,導致“按下葫蘆浮起瓢”,到處救火、應接不暇。
管理者所遇到的問題通常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動態變化的,尤其是在由一系列復雜系統構成的動態情境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不能只是解決問題,而應善于管理混亂的局勢。
第1章 系統之基礎
系統論認為各個組成部分可能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整體擁有各個個體所沒有的功能。系統思考是整體地、動態地、連續地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也就是說要看森林,而不是只看樹木。
系統的三個基本特性:適應力、自組織和層次性。這也導致系統具有動態性和自我進化等功能。
任何一個系統都包括三種構成要件:要素、連接、功能或目標。
三個要件的杠桿性或重要程度描述:系統中最不明顯的部分,即功能或目標,才是系統行為最關鍵的決定因素;內在連接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改變了要素之間的連接,通常會改變系統的行為;盡管要素是我們最容易注意到的系統部分,但一般說來,改變要素對系統的影響是最小的。
存量和流量的概念:時間存在延遲,響應大都不是即時的,而是延遲的。有了存量,才使得流入量和流出量可以獨立變動而不需要保持嚴格一致;存量的存在,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避免了流量變動對系統的整體影響。
從關注要素到透視游戲規則:如上所講,要素是最簡單的,而識別系統的結構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改變系統,所以要看到系統的本質,也就是系統的內部連接和系統的目標與功能。從這兩個角度去分析問題,更容易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系統的動態性:系統的存量和流量的概念,流量對存量的影響存在時間延遲,而這種延遲造成了系統的波動性和動態性,比如商品庫存、人口數量等,解決這一類問題要充分考慮到系統的動態性,避免過于頻繁的變動造成的大幅波動甚至崩潰。[為了消除時間延遲而頻繁調節,會導致更大的波動甚至崩潰]
反饋:系統是如何運作的。 系統中存在兩種反饋回路:增強回路和調節回路;增強回路不斷放大結果(馬太效應,比如復利),而調節回路則起到平衡作用,促進系統穩定和抵制系統變革。
第2章 系統大觀園
介紹幾種典型的復雜系統。
單存量系統
系統1.1 一個存量,兩個互相制衡的的調節回路的系統
例子:溫度調節器(加熱系統,散熱或導熱過程,兩個都是增強回路,但是對核心變量的影響方向正好相反!)
(1)兩個調節回路的能力高低(誰占據主導性),決定了系統的發展方向,
(2)反饋回路所傳遞的信號影響的是未來的行動,而不是現在,所以存在一個反饋延遲,這也是導致波動和震蕩的原因。
系統1.2:一個存量,一個增強回路和調節回路的系統
例子:人口系統(出生和死亡)和工業經濟(投資和折舊,一個驅動增長的增強回路即外部投資和一個導致衰退的調節回路即折舊)
(1)兩個回路的強弱對比,影響了中間變量(人口總數,經濟總量)的未來變化趨勢。
(2)“主導地位”地位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決定了系統的行為。以世界經濟為例,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總量被增強回路(投資)所主導,從而呈現整體增長的趨勢(硬趨勢);未來如何,則要看兩個回路的主導性。
系統1.3:含有時間延遲的系統[刺激-響應的反射弧比較長,所以出現明顯的時間延遲,以至于時間延遲成為重要的系統變量]
例子:庫存(到貨和銷售之間存在時間延遲,銷售和訂貨之間存在時間延遲)
(1)其實和系統1.1的系統類似,都是一個存量受到兩個互相制衡的調節回路的影響。[區別就是響應速度差異,時間延遲程度不同!!!]
(2)三個時間延遲:感知延遲,反應延遲和交貨延遲。
(3)時間延遲程度,影響了系統的穩定性,比如庫存會產生多大的上下震蕩。時間延遲越厲害,振蕩越明顯。
(4)時間延遲的本質是缺乏及時的信息反饋機制。在現實商業中,信息不對稱和物理延遲的情況非常普遍。這也是商業周期的原因之一,[想象蘋果公司在庫克帶領下的高效庫存管理機制,就是對這一時間延遲系統的完美解決][而市面上的眾多寫作軟件,交流溝通軟件,都是對知識經濟時代的「缺乏溝通」的努力解決。]
(5)如果不能改變時間延遲程度,而提高行動頻率和幅度(例如一次性采購更多的商品),只會導致系統更大的波動。** **
雙存量系統
系統2.1 一個可再生存量受到另外一個不可再生存量約束的系統
例子:石油經濟[經濟總量,對應上面的經濟系統;石油,對應上面的庫存系統,但是沒有流入量只有流出量]
(1)不可再生的石油資源,導致了整個系統不可能沿著第一個存量的變化方向一直增長下去;[但是也要注意很多因素,比如煤炭資源后面有石油資源,石油資源之后可能還有其他不可再生甚至可再生資源接盤,這樣第一個存量的變化方向就被完全改變了]
(2)這一系統對應于“成長上限”系統基模。
(3)第一個存量的增加速度越快(此時還沒有收到后一個不可再生存量的影響),其接近限制的時間就越短,突變就越快。比如石油經濟越紅火,因為未來突然石油儲量的突然消耗而遭受巨大的經濟停滯甚至崩潰。
系統2.2 兩個可再生性存量的系統
例子:漁業經濟(基于捕魚的經濟系統,魚群數量是一種可再生資源)
(1)系統2.1和系統2.2之間,可以轉化,不可再生存量可能變成可再生存量(技術進步,替代性存量等的發現,比如煤炭被石油和核能替代等),可再生資源也可能變成不可再生資源(比如對魚類的過度捕撈使之喪失再生性)
(2)不可再生資源受限于存量,然后逐漸流出消耗;可再生資源主要受限于流量,注意控制流入量和流出量等平衡,避免過度開發。
備注:經濟系統是最簡單的單存量系統,存在一個增強回路(投資)和調節回路(折舊)控制,兩者的主導性決定了系統整體的方向。經濟系統中的子系統,比如上面所說的石油經濟、人口經濟(人口即勞動力,石油即資源,都是經濟的基本要素),漁業經濟,則是更具體的小系統。
第3章 系統的3大特征
2016.08.14
系統的三大特征是指:適應力(Resilience)、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和層次性。
適應力:重點是復雜系統中的反饋回路(調節回路),避免了系統因為外部的影響而崩潰,反饋回路越多,適應性和穩定性越強。
自組織:系統具有自我進化的功能,核心原因是?
層次性:系統可以分解為子系統,這種層次性有助于系統的管理(就像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降低系統的復雜性。
第4章 系統之奇:系統的6大障礙
2016.08.14
六大障礙:復雜表象、非線性世界、劃分系統邊界、看清各種限制因素、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有限理性。
- 別被表象所迷惑:我們看到的不是系統的整體(就像冰山一角),而且也無法直接看到系統的本質結構(顯露在外面的只是系統的外衣)。
- 在非線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線性的思維模式:線性思維模式之一是處理時間序列問題(分析變量隨時間變化情況),習慣于線性推導而忽略指數和冪級增長(《失敗的邏輯》);非線性的第二個表現是復雜系統中變量的互相影響受到多種增強和反饋回路的影響,所以不是簡單的線性變化和正負相關。
- 恰當地劃分邊界:對應于系統的第三個特征即層次性,子系統之間存在邊界,這種邊界有助于我們對系統的理解;但是邊界的位置取決于我們想要看到系統的哪個層次和我們的目的。研究溫室效應就不應該把國家視為邊界,研究螞蟻搬家也不能把DNA差異視為邊界
- 看清各種限制因素: 這是“從系統的角度”分析問題的一個方面,即關注限制因素是什么(障礙是什么?)“因此,從根本上講,關鍵不是追求持續成長,而是選擇在哪些因素的限制下維持生存。” 在復雜系統中,限制因素是必然存在的,重要的是如何正視、解決或相處。
- 無處不在的時間延遲:如何預測未來,關鍵就在于理解系統中的時間延遲;類似于《失敗的邏輯》中對時間延遲的介紹,要收集信息和建立模型,就要基于過去的經驗進行預測,在時間尺度上,延遲是必然的,延遲響應遠多于即刻響應,時間延遲也產生了振蕩系統和逆轉系統。所以能夠意識到系統中的時間延遲,就能少犯很多錯誤。
- 有限理性:核心原因應該是我們無法獲取與系統有關的全部信息,“無法窮盡問題扇面”,《失敗的邏輯》中提到了復雜系統的一個特征是“不透明性”和“對系統的判斷基于錯誤的假設”,這都是有限理性的結果;而“公地悲劇”也是有限理性的結果,每個人都追求自己所在的子系統的目標,而忽略整體目標;這也對應了“目標侵蝕”的系統陷阱。
第5章 系統之危與機:系統的8大陷阱與對策「8大常見系統基模」
常見,引發特定行為的的系統結構被稱為系統基模(archetypes).
- 政策阻力:治標不治本
類似于“別被表象所迷惑”;系統中各個參與者的有限理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而和整體的目標有差異);解決辦法就是創建一個統一各個子系統的共同目標。 - 公地悲劇
同樣是有限理性所致,每個人都做有利于自己的個人目標的行動,從而威脅到整體的利益。三個解決方法:教育勸誡、公共資源私有化、公共資源的管制。 - 目標侵蝕
感覺和預期之間的增強回路:感覺變差,預期目標也相應降低,所以目標被侵蝕;
想到了冬吳相對論中的那句好:“多,還想更多,于是就會失去所有;當你失去所有的時候,就會發現一點點也是足夠的”,后半句類似于“目標侵蝕”。
4.競爭升級
一個增強回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政治中的互相詆毀,價格戰爭,軍備競賽等;
5.富者愈富:競爭排斥
依然是一個增強回路,馬太效應,《21世紀資本論》中的資本積累。贏家獲勝的有利條件幫助他繼續獲勝,而失敗者則深陷泥潭永不翻身(失敗的因素一直存在;勝利的因素一直存在)。
解決辦法是(1)多元化,足夠大的市場和機會可以降低競爭的可能性;(2)植入調節回路,比如反壟斷法;(3)設定游戲規則或機制,防止一家獨大,比如累進稅制,遺產稅、鼓勵慈善等; - 轉嫁負擔:上癮
也是一種增強回路。類似于“資源的詛咒”,對“成功的環境和條件”上癮和依賴,“陷入舒適區”。
比如總是依賴政府補貼(干預可能是一種系統陷阱),比如靠臉吃飯(漂亮的詛咒)。
錯誤的幫助可能會降低系統的適應力,反而變得更弱。
7.規避規則
鉆漏洞:遵守規則的表面,但是想辦法避免規則的本質目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不合理和完整的規則反而成了一個系統陷阱,引誘部分參與者鉆空子,“逃避規則的真正目的”,破壞系統的預期效果。 - 目標錯位
系統的目標定義不當,就會引發系統整體的行動不當,比如GDP崇拜而忘記真正目的是什么,比如高考成績崇拜而忘記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所以要恰當的設定目標及指標,反映系統的真實目的,避免系統因為目標不清楚或不恰當而整體走偏。
第6章 系統之杠桿點:系統的12大變革的方式
“杠桿點”:即在系統的某處施加一個小的變化,就能導致行為發生顯著的轉變。「杠桿作用,杠桿率」
需要強調的是,身處系統中的人憑借直覺得到的杠桿點,往往是錯誤的;復雜系統的一個特征是“違反直覺的”,所以不要靠直覺尋找杠桿點。
根據杠桿點功能由弱變強來說明除流量外的另外11種杠桿點。「第一章曾經指出,系統的三個要件(目標,連接和要素),杠桿程度由弱到強依次是要素、連接和目標」
12.數字,包括各種常數和參數
數字,例如存量-流量系統中的存量和流量的大小,變化速度等。
這些系統中最顯而易見的參數,調節系統的效力最弱,只能改變表面,而不能改變系統的結構。
11.緩沖器buffer:存量
在存量-流量系統中,存量的作用比流量更大,緩沖器的容量影響系統的穩定性和彈性(穩定性越好,彈性越差),比如企業的庫存管理(豐田生產方式)。
但緩沖器一般很難改變,大都隨系統的建立而創建。
備注:前兩個杠桿點,都屬于系統中最基本的要件之一,即要素,要素的變動對系統整體的影響最小,所以杠桿率最小
10.系統結構:實體系統及交叉節點
對應于系統的另外一個要件,即結構,杠桿率比要素強。
但系統結構同樣是難以改變,需要在創建系統時做好設計,尤其是實體結構,比如庫存系統、溫度調節系統等。
9.時間延遲:系統對變化做出反應的速度「反饋回路中的時間延遲」
反饋回路中的延遲對系統有顯著的影響,同時也是系統震蕩的主要原因,(想一下經濟中的長周期和短周期)。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重要區別就在于時間延遲:劃經濟的統一規劃,導致時間延遲過長,經濟運行效率低;而市場經濟由于市場之手的分散性而具有更短的時間延遲,所以運行效率更高。
過短和過長的時間延遲都是一種災難;但不同的系統都有最有的時間延遲。(比如蘋果公司可以做到低庫存甚至零庫存,大部分的產品都在消費者下單之后直接從代工廠發送到零售店然后送到消費者手中;比如汽車公司大都有汽車庫存需要清倉和降價銷售等;所以很多公司的競爭力就來自于庫存管理。)
----以上是系統的實體部分;以下則是信息和控制部分-----
8.調節回路:平衡外界影響的反饋力量
比反饋回路中的時間延遲杠桿率更高的就是反饋回路本身,所以有了調節回路和增強回路這兩個杠桿點。
任何一套反饋回路都包括三個要素:一個預定的目標,一個檢測設備(確定現狀和目標之間的差距),一個反應機制(補償現狀和目標之間的差距)。
系統中的多個調節回路,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而應急性的調節回路從長期來看也至關重要,比如核電廠的應急冷卻裝置(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日本福島),比如人生中必要的娛樂和休息活動(生活在于平衡。——《一生的計劃》)
市場和民主:最典型的一個反饋系統是市場經濟,基于價格的供需平衡;其次是民主選舉制度,
7.增強回路:放大增長和自我強化的反饋力量
調節回路有助于系統穩定,而增強回路則是系統增長、爆發和崩潰的根源。
第二章中介紹的兩個單存量系統,人口中的出生率,經濟增長中的經濟增長率,都是一個增強回路的核心。(死亡率和折舊,則對應于兩個調節回路)
經濟中,富者愈富,貧者愈貧;《21世紀資本論》中強調的資本積累作用。
備注:人生中的增強回路是,一念之差,足喪平生之志,終身堅飭,難掩一事之愆。
6.信息流:誰能獲得信息的結構「從信息流中看得更整體和完整,信息流增強系統思維」
從信息流中看到系統的整體運行過程。
比如將電表放在更顯眼的地方,有助于居民節約用電;因為這樣能搭建一個反饋回路,反饋信號即系統中的一個重要信息流。
** 信息流缺失是系統功能不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重建信息流也是比重建系統更簡單有效和成本低廉的方法。
由于人們傾向于避免對自己的決策承擔責任(《失敗的邏輯》中強調的“彈道行為”),所以通過增加反饋信號,提供更加清晰可見的信息流,有助于提醒我們,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到穩定。
備注:想到了《稀缺》一書介紹的幾種避免稀缺陷阱的方法,其中的幾種方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增加信息流,增強反饋,比如定期強制儲蓄,自動將消費的零花錢轉入理財賬戶等。
5.系統規則:激勵、懲罰和限制條件[系統框架]
規則是系統運行更基本的指導,所以改變了規則,就改變了系統的運行方式。
比如改變世界貿易體系(從WTO到美國主導的TPP),就能改變整個經濟框架;
比如憲法、游戲規則等。
4.自組織:系統結構增加、變化或進化的力量
系統能夠自動創造全新的結構和行動,徹底改變自身,這就是系統的進化。
自組織是系統的一種適應力。
備注:從這個角度來闡述神的能力,或者說自然進化,系統的進化不是一種隨機選擇,而是一種隨條件限定下的選擇,這就推翻了之前看的那篇文章“有一個神”一文對英國進化學家對“足夠多的猴子足夠長的時間可以打出一篇莎士比亞戲劇”的質疑。猴子的比喻不夠準確,而對這一比喻的反駁也不足以證明神的存在。
備注2:“參差不齊乃幸福之本源”,從復雜系統的角度看,參差不齊和多樣性可以促進系統進化,整齊劃一的單調狀態會降低組織的適應性,使組織變得僵硬。
3.目標:系統的目的或功能
這是系統的第三個要件,也是最重要的要件。
系統的各部分都應該意識到系統整體的目標是什么。
2.社會范式:決定系統之所以系統的心智模式
信念的力量,這是系統的底層代碼,不被系統中的個人所意識到。
如果能夠從范式的層面改變系統,就能改變系統的方方面面。作用巨大,但也是極其難以改變的。
備注:范式就是一種“默認假設”,不被意識到的背景信息。
1.超越范式
擺脫范式和信念的限制,更加靈活的思考系統,
佛教所講的“開悟”境界,空(not-knowing)的狀態。
漸入謙卑的“空”
第7章 與系統共舞:系統的15大生存方式
2016.08.17
在這個世界中,真正的難題不是判斷世界本身是理性還是非理性的。最困擾我們的往往是,世界是基本理性的,但并非完全理性。生活是理性的,但如果完全按照邏輯來推論,卻可能到處是陷阱。它看起來是一定量化關系,卻不可能完全精確地用數學公式來度量;它看起來有一定規律,卻又隨時充滿了驚喜。
第一個問題是,要理解如何修補一個系統和實際動手去做完全是兩碼事。也就是“知易行難”。
第二個問題是,系統洞察力會讓你產生更多的問題。你所理解的事情越多,新出現的問題也就越多。
我們無法控制系統,但我們可以與系統共舞。
1、跟上系統的節拍:從系統的角度去觀察現象,
2、把你的心智模式展現在陽光下:我們對世界的判斷和行動依據的模型是基于自己的信息和假設建立的框架,模型因人而異。
3、相信、尊重并分享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講,信息就是權力。
4、謹慎地使用語言,并用系統的概念去豐富語言:避免語言的誤解,因為語言本身就帶很多假設判斷。
5、關注重要的,而不只是容易衡量的:系統的常見陷阱是“我們容易忽略難以量化的事情“。
6、為反饋系統制定帶有反饋功能的政策:反饋信號有助于意識到系統和反饋回路的存在,避免簡單思維。
7、追求整體利益:系統又可以分為子系統(系統的層次性特征),追求整體目標而非將眼光放在某一個子系統上,尤其是避免陷入細枝末節而忘記了整體(修理服務傾向:做自己擅長的、最容易看得見的事情,而不是從整體角度分析)。
8、聆聽系統的智慧:尊重系統自身的運行規律,不要魯莽的去糾正系統
9、界定系統的職責:“增強系統的“內在職責”,意味著在設計系統時,要在其決策和結果之間建立起反饋回路,讓決策者直接、快速,強制性的看到其行為的后果。”
10、保持謙遜,做一名學習者:面對問題不要回避,而要通過“試錯”來學習。擁抱失誤。“如何從失敗中學習,采取幅度小且穩妥地措施,持續地監控,認真地觀察系統的方向,并且愿意順勢而為,改變自己的路線。”
11、慶祝復雜性:世界是復雜的,人的心智模式是不完整的;這是某些人的陷阱,某些人的機會。
12、擴展時間的范圍 (50年的尺度思考組織的發展):時間尺度,非線性思維,目光長遠,視野要廣。“考慮的時間范圍越長,生存的機會越好。” “既要關注長遠(前方的路況),又要留意短期(腳下的狀況)”。
13、打破各種清規戒律:跨學科思維(查理芒格),把系統作為一個整體。
14、擴大關切的范圍:“在一個充滿復雜性的世界,不僅要擴大你的時間范圍,也要擴大你的思考范圍。”
15、不要降低“善”的標準:避免“目標侵蝕”,不要被過度的壞消息(壞消息比好消息更容易吸引眼球)引導而降低了判斷標準。
2016.09.05 八月份讀完本書,重讀各章并整理讀書筆記,部分文字來自原文,部分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另外同時推薦兩篇《系統之美》的讀書筆記:
2016年第9本:系統之美 - 申龍斌的程序人生 - 博客園
《系統之美》之干貨版~老應的書房 - 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