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用小六的快速閱讀的方法讀了《這樣讀書就夠了》,《刻意練習》和《精進》,共計用時3天。其實真正用來讀書的時間大概平均每天50-60分鐘左右!
你也許會質疑,這樣讀書有效果嗎?那么聽我來掰哧掰哧,檢驗一下速度的效果如何吧!
今天主要分享一下我從《精進》中得到的收獲:
1.不要做知識的搬運工
《精進》中有一個章節提到“不要做知識的搬運工”,我們身處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從早到晚,朋友圈的,各個群里的,微博里的,知乎上的……四面八方鋪天蓋地向你涌來,你不想錯過好的,所以經過篩選后,你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信息存檔。
但問題來了,你收藏起來的信息,你都看嗎?其實我就是處在這樣的困惑中,此問題貌似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手機上收藏了太多來不及閱讀的內容,以至于總是覺得內存不夠用,到最后只能匆匆瀏覽一下收藏的東西就趕緊刪除,為的是給手機清理內存~為的是給新近的所謂的有價值信息騰個地方~
正如徐志摩的詩一樣: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對于信息和知識,我們都在忙活個啥?
這就是書上說的:太多的人成了“知識的搬運工”!
那么,我們該如!何!破!?
2.學會“解碼”
如果你不想成為知識的搬運工,你得學會去深入事物的深層,把你真正覺得有價值的內容做個深度思考,這就是解碼。
解碼可分為三層:
a.它說了什么?給我的感受?(內容本身傳遞的信息)
b.它是什么?對我的價值。(對內容的反思)
c.它的內部組成?效果如何實現?(對構成的洞察等)
先拿書上的一個例子,幫我們搞懂“解碼”:
一只會唱歌,會說兒歌的鴨子,
孩子看到它,關注的是鴨子說的什么?這是最直接的信息。
家長看到它,關注的鴨子是否有教育意義?是否安全?等,這是鴨子的價值和意義。
工程師看到它,會關注這個鴨子說話,唱歌是怎么實現的?
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信息時基本停留在“孩子”的角度,少數人能達到“家長”的角度,更少數的人才能達到“工程師”的角度。
3.實戰演練
我拿前兩天小六推送的一篇《像殺豬一樣學習寫作》嘗試一下“解碼”。
a.以“孩子”角度看此文:
它告訴我們學寫作,通常步驟是想法,大綱,補充材料,裝飾,但也可以一反常規,逆向思維,可以通過拆解公眾號文章來看構成等,博取所長,經過多次刻意練習來完成我們的寫作學習。
b.以“家長”角度看此文:
小六文章中指出
(1)收集——將好文章收起來。
(2)去皮——去掉“裝飾”,比如圖片,有價值的圖片也可以收起來。
(3)抽骨——看結構框架,找金句和關鍵詞。
(4)剔肉——故事,例子,案例等
拿到“皮,骨,肉”將其分類整理,貼標簽以及內化成我們自己的。
可以借鑒排版,借鑒圖片。
可以學習別人的框架,表成我們的思維框架。
可以直接用他們的案例,以支撐我們的觀點。
站在“家長”角度,我們關注的是價值和意義,小六這篇文章的價值在于,我們不僅可以用拆解的方法學習寫作,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擁有拆解的意識,思路,和方法;學習到收集,分類,整理的方法;最后形成內化的學習態度。
c.以“創作者”角度看此文
這篇文章背后如何構成與實現?
在我看來,小六正是大量地收集,拆解,分類,整理,刻意模仿練習才能寫出這篇文章所提到的內容。
我也試著做了一些收集整理的工作(直接上圖),還很稚嫩,需要繼續以實踐去驗證及內化這篇文章所提到的方法。
4.小結
看一本書,大多數人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從頭看到尾?是不是看了所有的內容?
其實,這只會讓你成為《精進》中提到的知識搬運工,學會解碼,試著練習以“家長”的角度看價值,試著以“創作者”角度看內在,再將其內化應用出來,變成自己的知識結構組成,才算是走出“信息搬運工”的困境。
@彭小六 @選擇君K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