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精進》:你是“信息的搬運工”嗎?

15年開始使用云筆記,看到任何好的文章好的文字都往筆記里收藏,兩年下來記錄了2114條筆記,其中收藏的占92%,原創僅占8%(包括流水賬般的日記)。這2000多條的云筆記對我有幫助嗎?有的。但是幫助大嗎?真心不大。

原因如《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書中所說我只是一個“信息的搬運工”而已。看起來我好像是一個好學的人,像只兢兢業業的小蜜蜂,勤勤懇懇地把看到的好文章一篇篇收藏起來,這種資料的搜集固然好,可惜經常只是存而不閱,只做了知識的搬運,沒有對這些知識進行內化,“搬運”知識其實對自己知識體系的構建并沒有實際的幫助。現實中也有人很喜歡閱讀,但是他們看得不夠精細,什么東西都是粗粗一覽,更不用說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在手機上看東西本來就不易深入。除了收藏文章和閱讀,有的人在網上下載很多東西,書、軟件、電影,積累了很多G,但下完后又放在那里,懶得去看了,這種囤積癖也是“信息搬運工”的一種形式。

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如此?

那么如何不當“信息的搬運工”呢?

一、《精進》一書中給了我們一種很好的方法——解碼。

仔細分析上述“信息搬運工”的特點就可以發現,有一個共同的癥結,就是我們面對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會做最淺層的加工,沒有從深處審視,更不用說去做一些“解碼”的工作。

雖然說收藏也是一個主動的行為,但收藏后東西并沒有真正地寄存在我們的大腦里,當我們需要用到這些知識的使用,大腦并不會主動地調動出這些曾經淺顯地看過并簡單地收藏的知識與信息。而解碼是一個更為主動和主觀的過程,我的理解是,解碼后的知識會像甜蜜的記憶一樣牢記在我們的大腦深處,對我們知識的拓展有良性循環,并能將被運用到實踐中。

對學習者來說,是否善于對信息材料進行解碼決定了對知識的掌握效果。

二、《精進》書中談到,解碼有下面三個層次:

1.它說了什么?給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如最近讀的《湯唯歷險記》說的是湯唯在成名路上所遇到的坎坷以及她如何度過這些困境。給我的感受是,無論在任何階段,我們都要很努力,堅持初衷,堅定信念,高效行動,方能度過困境,拯救夢想。

2.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湯唯歷險記》是一本湯唯的傳記,對我的價值是:解答了我和小伙伴們為什么會喜歡湯唯的問題。了解到湯唯的成名路是如何走的,她的態度與行動有哪些可以轉化為自己實際生活中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讀傳記的好處就在這里。當然,還有另外的附加值就是我讀完這本書后會寫讀書筆記,分享給好友,讓湯唯身上的閃光點影響到更多的小伙伴。

3.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不同于書的目錄,我認為《湯唯歷險記》由以下幾個內容組成:①湯唯在《色戒》里的美與性感;②湯唯幸運成為“安女郎”的必然因素;③面對順境逆境,湯唯如何行動;③號召讀者一起成為一個“湯唯系”的女生。它的效果是通過人物的起起伏伏的描述及分析她的成長和心路歷程,并引發讀者共鳴來實現的。

三、如何開始“解碼”,《精進》提供了以下三種參考路徑:

1.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

是不是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看一本小說、一部電影,最關心的,還是那個最后的結局:男女主人公最后有沒有在一起啊、反派有沒有死絕啊等等;而我們看知識型的書籍,則重點關注它呈現出了哪些結論,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其實,這樣的觀看方式,于解碼無益。一個解碼者,應該做到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即我們不僅要知道結果是什么,還要去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得來的。如果是看一部虛構作品,我們可能要去思考,目前這個結局,作者是進行了何種邏輯上、感情上的推動,使其變成了一個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結果;如果是一篇議論文,我們可能要去思考,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樣的材料論據、通過了什么樣的推理,才使其論點成立、能夠把人說服。

2.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歸納雖是不可少的思維,但與此同時,也不能把細節和血肉完全丟掉,因為這些細節和血肉也可能是智慧的凝練。特別是一本經典作品,往往書里的每句話都有細細咀嚼的價值。對于這樣的經典,我們可以用“延展”的思路去想,去假設:如果我們把它放在另一個情境中、另一個問題之下,是否仍然適用,仍然精辟有理?如果是的話,那么其實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可以復用的知識或者模式。這就是讀書讀出真味來了。

3.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我們去接受一個新的信息材料,總要調用我們現有知識體系中的知識去與其對比。這種對比就是一種很好的解碼方法。但是我們常常只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相似的部分,因為相似就意味著安全,意味著我們原有的認識無須更改和校正,其壞處就是我們的知識系統無法適應性地擴展。所以我們更應關注不同。

《精進》書中舉了《臥虎藏龍》為例子,我這邊以這兩周看的兩本書《周迅:小姐,你有一張未婚妻的臉》和《湯唯歷險記》來做個舉例:

相似點:周迅和湯唯均是一線女明星;現實中她們倆都有或多或少的小男生氣概;她們對待工作都是采取相同的態度:拼盡全力接近角色+完全信任與自己合作的人(導演或劇組人員);看待愛情都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

對比不同點:周迅和湯唯的成名路不同,前者是從小在劇組里長大,成為演員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事情,而后者則是因為夢想,并為此“曲線救國”、“屢敗屢戰”最終大獲全勝;周迅與湯唯二人如果用《紅樓夢》中的角色來對比形容的話,那么前者應該是情感細膩澎湃的(或者說更情緒化)的林黛玉,而后者更像目標明確且理性低調的薛寶釵。

將近期讀過的書籍中的內容進行解碼,會發現知識與知識之間,信息與信息直接,真的如《精進》中所說的,都在不斷都碰撞與融合,最后幫助自己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系統,掌握后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才是最終目的。

最后來一句深夜雞湯:讓我們繼續讀吧,繼續解碼,繼續深入學習,繼續精進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