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俞獻林:翻轉課堂怎么翻轉》,有感而發,突然想要再次看一遍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的理念融合,因為上周和一位山西的老師聊天,問起來他們也是傳統課堂模式,能出來講課的物理老師不用電腦的講課方式,對現在的理科來說是傳統方式,那么理念的現代化能否實現呢?
當下信息資源確實很多,良莠不齊所以篩選格外重要,教師似乎是神農嘗百草一樣在鑒別,所以翻轉課堂需要的預設和資源篩選想來是一樣的。
讀出來成都七中的學習模式中,平板電腦的存儲量是個大數據寶庫,能保留學生所有的習題集,個性化資料完勝任何教輔內容,那么存儲空間就是云盤能勝任的,問題在于每個人使用的平板電腦的權限當然僅僅是我好奇的問題。超出能力范圍的暫時不予考慮的話,暫時著手理解能實現的翻轉部分。
我們的課堂使用傳統的模式在翻轉,因為每次都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學生主體、著眼整體、關注個體”等理念似乎能夠接上軌道。
每次習題課是先做題自不用說,新課內容也是先預習課本和導學案內容都是學生先學習,然后作業形式提交紙質作業,教師批閱之后根據班級做題情況針對性講解,爭取做到學生能自學實現的部分教師不講。根據做題中錯誤率較高的地方著重講解,根據學生掌握情況二次備課,補充需要掌握的材料和內容。
不同的是習題集、糾錯本是有心的同學整理出來適合自己的材料,個人澆灌的知識數就是這一個良好的積累本,只是看的人更多的是學生,還有一個狀態就是這個糾錯本學生負責整理,而翻閱復習是奢侈的事情。平板的優勢是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過程性評價保存下來,而傳統的模式翻轉之后,材料的痕跡被今天的足跡淹沒了,如果沒有及時回饋的話容易遺失。
包括周練內容,我們的模式就是手改,數據是人工把每道解答題的小分輸入到電腦上,實現“人機交互”的過程中也有誤差,上次給學生解釋分數的由來時候學生笑了,用古老的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資料收集確實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俞老師的擔心——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交流活動,所以教室中問答環節是學生思考的痕跡,學生提問教師回答是答疑解惑,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是啟迪智慧,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融洽催化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需要雙方的充分信任,進行一項社會活動,實現彼此成就的美好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