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貢獻 成果 效率
德魯克強調管理者必須自我管理,那怎樣才能自我管理呢?他給出的答案是管理者的工作應該著眼于貢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需要隨時問自己:我能為組織貢獻什么?以此作為工作的準則。
一、為什么需要關注貢獻
首先,效益來自組織外部。重視貢獻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從自己狹隘的部門、專業及技能轉移到整個機構的經營業績上來。管理者需要更加重視外部世界,因為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效益的地方。從貢獻出發,管理者也許不得不重新考慮他的技能、專業、作用、他的部門與整個機構及其目標之間的關系。
其次,要建立服務員心態。管理者還必須將工作中的合作對象當成白己的客戶來對待,去努力幫助下屬、同事取得成功。因為你的所有工作實際上都是在為他人服務,站在服務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如果對自己該做些什么,如何做,也許會產生許多與過去不同的想法。
提出“我能作什么貢獻?”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要挖掘工作中未曾開發的潛力。流水線工人可以分配定額的任務,完成任務及獲得相應的工資。但是作為管理者,其工作目標是自己定的,需要我們把自己的潛能挖掘出來。
二、什么是貢獻?
說了這么多,到底什么是“貢獻”呢?我們在工作中可以做出哪些貢獻呢?
中國人所理解的“貢獻”往往高遠和模糊,好像是遙不可及的道德完人才能做到。實際上德魯克認為管理者應該做出的貢獻是非常明確的,而且我們可以做到,也必須做到的。
一般組織對管理者要求的貢獻往往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直接成果;
樹立新的價值觀及對這些價值觀的重新確認;
培養與開發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如果缺少這三方面中的任何一個方面,組織將陷入危機。因此,管理者若想作出貢獻,就必須在這三方面下功夫。不過在這三者之中,哪個最重要,哪個其次,那就要看管理者本人的情況,他所處的地位及機構本身的需要了。
直接成果不必多說,直接的經濟成果是組織生存的發展的基礎,也是每個企業必須追求的目標。
價值觀是組織文化的內核,也是我們工作的基準。但是組織發展過程中,不能一成不變,在不同的環境是條件下,管理者有責任樹立新的價值觀,并且讓這一價值觀被組織的所有成員所接受。
機構必須要為未來提供優秀的管理人才,必須要注重人才的開發,不斷地更新現有人才資源。我們的下一代應該能夠繼承組織的精神和文化。并在此基礎上為他們的下一代準備一條“更高的”基準線。
三、怎樣才能做出卓越的貢獻
將重點集中在做出貢獻上,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這種工作效率可以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表現在自已的工作上,其中包活工作內容、水平、標準及影響;2)表現在與其他人的關系上,包括上級、同事、下屬;3)表現在對會議及匯報等管理手段的使用上。
1)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
現在企業員工多數都是知識工作者,對知識工作者來說,將重點放到貢獻上顯得特別重要,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有所貢獻。因為知識工作者并不生產“實物”,他們創造的是想法、信息和概念。
企業的任務不是培養多面手,是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不同的專業人員的中的銜接就特別重要。有效的工作方式是要讓他人更方便有效的工作。需要了解別人需要什么、發現了什么以及能理解些什么。
2)讓合作關系更有成效
在一個組織中,合作關系無處不在,也是組織成敗的重要原因。組織中人際關系復雜或者部門墻林立是不可能有良好的工作效率的。重視貢獻的管理者應該注意一下四個原則:
*互相溝通;
*共同協作;
*自我提高;
*培養他人。
互相溝通。互相溝通一直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項中心任務。不管是在企業界,政府行政部門還是在軍隊內、醫院里,在—切重要的機構內部,如何進行互相溝通從來就是人們最為關心的一個課題。
原來我們—向只將溝通當成由上而下的意向傳達,比如管理部門向雇員、上級向下級傳達什么精神等。要知道僅僅把關系建筑在自上而下的基礎之上,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相互溝通的。
共同協作。強調貢獻有助于橫向的溝通,因此,就使橫向的協作配合成為可能。“誰需要使用我的產品,并使它產生效益?”這個問題能幫助我們看到與管理者責任范圍無關的一些人的重要性。它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機構的有效工作實際上是由一群不同的知識與技術背景的人共同協作完成的。這些人不得不自覺地湊到一起來工作,他們往往是根據任務的需要或者是順乎形勢發展的需要自覺地湊到了一起,完全打破了管轄結構的局限性。
自我提高。個人能否有所提高,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是否重視作貢獻。一個人若想為機構做出些重要貢獻,那他必須先向自己提出如下問題:“我需要什么樣的自我提高?為了做出想要作的貢獻,我必須學習哪些知識與技能?我在工作上有哪些優勢可以加以利用?我應為自己的提高制訂什么樣的標準?”
培養他人。關注做出貢獻的管理者也會推動他人重視自我提高,不論這些“他人”是他的下屬,同事,還是他的上級。這樣的管理者在制訂工作標準時,他所考慮的往往不是個人的情況,而是任務的需要。這些標準一般說來要求很高,目標雄心勃勃,任務完成后影響也是很深遠的。
3)讓管理溝通更有效
開會、匯報、情況介紹是管理者開展工作的典型環境,也是他每天必須使用的工作手段。可是,即使他很善于分析和控制自己的時間,搞這些活動畢竟還會占去他很多的時間。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對開會、匯報、介紹情況應該達到什么目的,心中應該是一清二楚。他們會問自己道:“我們為什么要開會?是為了決策?是為了要向有關人員介紹情況,提供信息?還是為了要理清下一步該怎么干的思路?”在每次開會、匯報或進行情況介紹前,他們會堅持先把會議的目的考慮清楚,并讓與會者也都能知道。他們還會堅持讓會議為他們所要做出的貢獻服務。
在每次開會前,一個講究效率的管理者總要先說明會議所要達到的目的以及應該做出的貢獻。同時,他還要設法讓會議緊緊圍繞著主題。他決不會讓提供信息的會議開成為一種自由漫談、人人可以高談闊論的會議。
總結一下:
重視貢獻可以幫助管理者解決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可以讓你在一團亂麻似的事務中理出輕重緩急來。以貢獻為主就會給你一條安排事情的原則,使各項工作獲得一種相關性。
重視貢獻還可以使管理者工作中的另一個固有缺陷——只關心機構內部的事務,過分依賴其他人——變成為力量的泉源。它可以造就一個能相互配合、共同協作的集體。
最后,重視貢獻還可以防止只關心機構內部的事務。它能幫助管理者(特別是最高層管理者)將注意力從內部事務、內部工作和內部關系上轉移到外部去,轉移到可為機構出成效的地方上去。它會迫使管理者努力地去與外界進行直接接觸,不管這些外界是指市場和客戶,還是某個社區的病人,或是政府機關的各類外圍組織。
因此,重視貢獻也就是重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