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內心的安寧,永遠、永遠不要否認你們自己的經歷。
“記住五句話,你就不會怕?!?/p>
不論發生什么事,都不要慌亂;
求助者比你還要緊張;
如果你不明白面前的事情,就保持冷靜,直到你弄明白;
求助者會認為你很在行;
最重要的是,只管挺過這一小時。
我早期的治療工作達到了目的:讓我習慣于做到求助者旁邊。
【想象與現實】
我們在接受培訓之初,就同時踏上了兩條旅程:一條旅程向外,去往需要用專業技能來處理的世界;另一條旅程向內,進入我們自己心靈的迷宮。
對大多數學習心理咨詢的人而言,首先的挑戰并非掌握學術上的知識,而是鼓起勇氣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以了解自己。在探索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中,當我們變得越來越無畏,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就越深,我們幫助當事人的能力也就越高。
【發現并馴服我們的潛意識】
無意識的記憶和情感引導并左右著我們。這并非性格缺陷,而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生物學“設定”。我們的氣質類型和個人經歷創造了某些思維和情感的模式,從而指導我們意識之外的行為。我們在人生之初雖然都處于完全的自我中心狀態,卻可以通過閱歷和教育獲取更全面的視角。對每一位咨詢師而言,認識自己那些個人的、文化的和人性的偏見都是首要的培訓重點。
拋開理論取向不說,一切真正的心理干預都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由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
咨詢師的私人世界也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我們只有在明了自己的個人經歷之后,才能最大限度地為每個當事人發揮我們的治療潛能。
作為咨詢師,我們最大的挑戰來自我們自己的內心沖突以及人性共同的弱點。
反移情是治療關系因為咨詢師的潛意識而受到扭曲。咨詢師的反移情通??勺匪莸剿麄冊谛呃ⅰ⒁缿佟⒑ε卤粧仐壍那楦兄袙暝?/p>
潛意識就像一頭狂野的獅子。我們永遠也不能打敗它,而只能了解它并希望得到它的合作。
關注的重點偏向于情感還是思維,偏向于人際互動還是言談內容,主要取決于你這個咨詢師。
成為一名合格的咨詢師需要很多年,而成為一名了不起的咨詢師需要一輩子的時間。
【第一部分 完成你初期的咨詢】
【第一課 我給自己找了一份怎樣的差事?】
只有像戰士那樣才能走完求知的路途。
我們都需要覺察到自身的痛苦和彷徨,然后才能超越它們。造就優秀咨詢師的素質是自身的勇氣——這勇氣讓你面對自己的畏懼、缺陷和迷惑。
當你有勇氣暴露自己的弱點、困惑和錯誤,你的培訓和成長才能取得突破。
佛教徒把自身比喻成不斷剝皮的洋蔥——每一次新的發現都意味著揭開并暴露新的一層自我。好的咨詢師并非完人,只不過是專注于終生學習和不斷地發掘自我。我們在生活中忍受并超越自身的局限,從而不斷成長。
不斷成長(就像不斷剝洋蔥)的關鍵,是對各種反饋信息保持開放的心態。也就是說,要與人交流自己的心理活動,并且努力去理解你的督導、咨詢師以及可信任的人。
【“我不知道”】
他沒有為自己的無知而窘迫,也沒有掩蓋自己的無知。他并未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幫助孫子去找尋答案。這種態度讓他可以盡量探索各種想法、情緒和事情,還讓他可以開誠布公地討論各種復雜的、尷尬的問題。
無知是通往新知的大門。
不論何時何地,明白自己的無知都是人生智慧的永恒主題。
【允許自己不知道】
允許自己不知道。承認自己的無知,培養你與求助者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不要排斥你的局限性,而要允許暴露問題。做自己的支持者,對治療的進展只提出合理的要求,鞏固你的強項,培養力所能及的優點。用內心的標尺來判斷你的進步:把你自己現在的水平與你自己半年前的水平相比較,就行了。心理治療這門學問永無止境,自我批評也永無止境。你的無知并非無底深淵,而是用來填充知識和經驗的容器。
“咨詢的要點不是你知道求助者該怎么做,而是要建立彼此之間的一種關系,讓他可以對自己有新的發現。”不要在治療過程中刻意尋找答案,而要嘗試與求助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脫下專家的面具,展現為一個有想法、有情感并且愿與當事人分享經歷的活生生的人。必須向自己也向當事人承認自己并不知道問題的解答。咨詢師必須做的,只是表現出一種意愿——愿意在求助者探索內心世界的過程中與他在一起。
你要對照下面幾種情況,以確保自己保持一種虛心的姿態:
。你肯定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對的嗎?
。即使當事人不斷拒絕認同,你仍然一再向他兜售你的某種解釋?
。你對自己的療法深信不疑而且充滿熱情?
。當督導老師的意見與你的相左,你就不予采納?
。當你對當事人的問題找不到解決辦法,你會感到很失敗嗎?
如果對上面任何一個問題回答“是的”,你就需要重新檢查自己,作為一名咨詢師的情感、動機和成見。
【頑固追隨理論體系】
理論體系可以給我們信心和力量,但也會給我們的學識和眼界設定框框。
選擇一條行動路線并且追隨下去,這是需要勇氣的。承認錯誤并選取不同的途徑也需要勇氣。我們的信條指導著我們的行為,但我們的心跳常常是錯誤的。簡單的答案雖然可以滿足我們迫切的心情,卻常常帶有局限性;如果處理的問題是關于人這么復雜的生物,情況更是如此。
【救世主之夢】
看起來不成功的治療,可能為患者以后在別的地方得到成功的治療而打下基礎。如果患者棄我而去,我就想象自己在為別人的治療獲得成功而做準備,同時想象別的咨詢師在為我將來的患者做基礎性的工作。
我們來學習心理咨詢,都帶著潛意識中想完成的任務:尋找自我,保持安寧,或者拯救家人。如果我們潛意識中的任務被辨認、被理解并被融入到與患者的接觸中,我們的咨詢工作就能做得更好。如果我們只從潛意識中的幻想出發,我們對很多患者的治療就注定要失敗。當幻想破滅,我們就容易感到憂郁和失望,我們還可能把自己的事業變成一種苦役。
為了接納當事人,我們首先要學會接納我們自己。這可能是一項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