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博星教育108將講師朱老師課堂,這里是朱老師第1625天早安問候。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特別喜歡說臟話、狠話,動不動就對人的階段。
比如嘴里“呸”個不停或嘴里說“打你”,“去死”等臟話。
為什么孩子會突然從人見人愛的“小天使”,變成了一個人見人厭的“大魔王”呢?
第一、我要自己做決定。
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的心理,內心處于探索自我和世界,多種敏感期交互疊加的時刻。
他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可又非常缺乏安全感,于是想盡辦法,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在不順心或不合心意時,先用語言表示不合作,如果語言行不通,就開始通過態度和行動反抗。
第二、他想感受語言的力量。
1.當孩子3歲以后,非常喜歡用“屎尿屁,死,滾,殺,打”之類的語言。
因為這樣的語言是具有力量的,它能操縱別人的情緒。于是孩子會反復使用,不斷來試探、發展自己的力量,觀察別人的反應。
如果我們反應越強烈、越制止,他們就會越來勁兒、越喜歡。
不用擔心,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說:
“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一句臟話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什么特殊意義。他們以后才會逐漸了解到這些話犯了禁忌。”
此時,我們只需耐心引導就好,詛咒敏感期不邀而至,也會自然而去。
第三、多元化模仿的后果。
模仿是孩子成長的方式之一,看到什么就會模仿什么,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如果父母、同伴或是影視節目里有不好的語言,他們會模仿并直接在生活中表達出來。
第四、尋求關注
西爾斯博士說: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感的狂風暴雨中。
此時孩子雖然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情緒和需要,但還沒有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孩子們在努力嘗試探索世界,但很難達成心愿,因為能力有限,于是他們常常用發狠話、說臟話的方式,來對抗這個世界。
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
我們在遭遇挫折時,也會有憤怒崩潰的時候,更何況孩子呢?
他們最需要我們的,不是訓斥與制止,而是用愛來陪伴他們,一起經歷這個特殊時期。
父母該怎么做呢?
1.用游戲巧妙轉移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游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用兩個小游戲,解決孩子“說臟話”問題:
游戲一:
當孩子生氣罵我們“臭狗蛋”時,我們可以假裝哀求孩子,不要把這個外號告訴別人。
此時,孩子們會很高興。
在這個游戲中,名字越傻,效果越好,讓孩子用玩笑的方式,消除那些讓他想罵人的情緒。
游戲二:
當孩子說了臟話、狠話、詛咒的話時,我們可以用輕松夸張的聲調,對他說:“你隨便說什么都可以,但如果你敢叫我大南瓜,你就是自找麻煩!”
這是用平常的語言,轉移孩子的挑釁。
這兩個游戲,至少一箭三雕:
利用孩子逆反心理,吸引孩子加入游戲;
通過游戲,將孩子在現實中的言行引向正途;
讓孩子從游戲中體驗到力量,從而消減他們通過罵人和說臟話來獲取語言力量感的行為。
2.引導正確表達情緒
當孩子因為情緒而語言行動異常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正確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情緒:我累了,我生氣了,我郁悶了……
大人尚且經不起負面情緒的積壓,更何況孩子。所以,適當地引導他們,學會正確表達情緒,是疏導負面情緒最好的辦法。
3.接納與理解愛的需求
有個案例,媽媽在教大女兒做作業時,小女兒跑過來抱住她。
媽媽讓小女兒去看書,結果她鬧起來:“憑什么你陪姐姐做作業,我就得一個人看書,你自己生的女兒,你都不愛,你是我媽嗎……”
媽媽干脆利索地在她臉上親了一口,說:我愛你,也愛姐姐,我先陪姐姐,等會再陪你。
結果小女兒得了這句話,心滿意足去看書了。
很多時候,孩子要的很簡單,一個愛的抱抱、愛的親親、愛的表白,就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4.好好說話的環境更重要
雖然孩子滿嘴臟話、狠話的階段,只是成長路程的一個小插曲,很快就會過去;但如果父母之間不好好說話,孩子最終也會習得父母的樣子。
好好說話,不僅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純凈環境,也是父母促進感情升溫的基礎。
作家畢淑敏在《家問》里說:家是包裹孩子的蛹殼。
愿我們能給予孩子最溫暖的家,護衛他們一生慢慢長大,終成最美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