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讀書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巴菲特就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查理.芒格
“低水平勤奮者”
在讀《好好學習》的時候,明白了自己那么勤奮地讀書,卻發現基本是白讀的原因是自己陷入了“低水平勤奮者”。我們總是感覺“聽過了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事實上,決定人的層次的不是知識量多少,而是心智模式高低。我們在原始方法的基礎上,看似每天都在很努力,可是腦子還是一片凌亂?
研究證明,人類95%的行為是基因決定的自發式反應,而另外5%的所謂理性行為,也往往是既定思維決定的自發式反應。我們以為自己在控制自己的大腦,其實我們只是被“思維方式”或者叫“心智模型”在主導人生。
芒格說:“人類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發展;我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后才能成為高手”。讀書是否有用,在于你是否積累了足夠的臨界知識,在于你是否掌握了學習背后的道理,你是否擁有更高級的思維模型,或是思維框架來安排自己的臨界知識。
1萬小時誤區
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告訴我們:“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多少人會因為只要練習1萬小時,就能成為不同凡響的人物而怦然心動呢?可是,真相是,“一萬小時定律”有著巨大的缺陷。《好好學習》告訴我們其中一個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的方法就是: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如果我們不曾尋找過“1萬小時定律”的出處,我們可能還在繼續付出無效的努力。我們不能進行“天真的練習”,想著反復投入大量的時間,并期望靠這種反復有所提高。《刻意練習》告訴我們應該耐心地、謙虛地保持大時間周期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
專業選手和業余選手之間的本質區別,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刻意練習者的成功公式: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復動作。
《刻意練習》告訴了我答案。“一萬小時定律”有著巨大的缺陷——長時間的反復練習并不必然導向成功,甚至能把你練廢。因為低水平的重復練習確實能帶來嫻熟的技能,但同時會讓人沉湎于技能帶來的自滿中,不再進步,不再思考,甚至變得麻木。
我們常說“熟能生巧”,但一旦技能“熟”到不用想就“巧”的份上,也許你在這個領域的水平也就戛然而止了。研究表明,一旦動作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練幾年,也不會有什么進步。經驗會讓你掉進不思進取的舒適區,卻并不能讓你成為更優秀的人。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刻意學習》這本書告訴我們,專業選手和業余選手之間的本質區別,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萬維剛在《萬萬沒想到》里有這樣一句話:對腦力工作者來說,水平高低在于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我們的人生一定要不斷沖出技能的舒適區,跳入更有挑戰的伸展區。要建立自己認知世界的結構,要不斷追問事物背后的道理,而不要做舒適區里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