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的內容還是很有收獲的,前兩章略微有些拖沓,看不看都行,我并成一部分了。第三章(第二部分)是精華,既是自律,又是習慣養成。最后一章是技能(第三部分),要根據自己的習慣來用。下面是我做的筆記:
? 一、什么是自律
? 1、自律≠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種心理能量,每人都會有,像肌肉一樣,用了會消耗。而自律更像一種運用這種能量的策略,能夠很好地預測可能發生的情況,制定切實的計劃應對可能發生的困難,多快好省地運用自己意志力。? ? 2、人類的基因中既存在自律這個“天使”,也存在短視(考量短期和長遠的成本與收益)、逃避(協助我們避開眼前的痛苦)、沖動(追逐眼前的欲望,把我們的短視行為合理化)這三個“小惡魔”,四個人共同組成了我們做決策時的要素。1:3。? ? 3、自律是一項技能,它由一系列習慣組成,是可以能夠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但需要學習知識,考慮應用和練習所需技能的環境,且放在不同的情況中去實踐,才能不斷提高。
? 4、隨便睡,隨便吃,想干什么干什么的放縱,一時爽,很快就無聊了。因為人的快樂來自從不適到舒適中的轉換。前面的短暫快樂就因為轉換太容易,效用減弱的快,所以很快就無聊了?!月烧咭矈蕵罚珪ν瓿筛唠y度、高價值的事情,如體育運動、技巧性游戲、文學、藝術等,雖然需要付出努力學習技巧,但從中能獲得更多滿足感。
? 5、自律者不是機器人,如早起,不是每天都必須起,而是大多時間早起。也會看電影,打游戲,刷手機等(但是主動選擇,適可而止,是放松)。而不是“用力過猛”的要求自己一絲不茍的做到,最終早早放棄。即自律帶來的是放松和快樂,非對抗和自責?!潘桑河幸庾R的滿足身體和心理的需要。放縱:用刺激來逃避困難和擺脫無聊,往往短暫快樂后會更自責,依然無聊。
? 6、自律者擁有平衡的時間價值觀。積極的方式看待過去經歷(感恩,小確幸),適度的享受當下的生活(活在當下,但不會及時行樂)和適度的未來導向。
7、主動碎片化,把大任務分解成小模塊,階段性的去做,中間甚至可以穿插一些休閑娛樂?!蝗ヅR時抱佛腳,因為自律者對待任務不會簡單區分成“完成“和”“未完成”,而是會思考以下事情:? ?
? (1)任務完成的質量如何?
? (2)完成任務的過程給自己帶來的收獲和價值的高低。
? (3)在此過程中自己的感覺和體驗。
? (4)實際投入的時間。
? (5)由于在上述方面偷工減料所導致的事后需要付出的成本。
? 8、每個人都是習慣的載體。因此自律就是關注如何養成習慣,有意識的把有效行為轉化成習慣,行為固化(而非忙時一套,閑時就忘),形成一套良性運轉的任務處理系統?!胂胧旰蟮哪闶鞘裁礃幼樱孔月烧卟粫酵诵莺蟛湃ラ_始自己的晚年,而是時刻按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會把時間平衡地分配到家庭與人際關系、飲食與健康、閱讀與思考、興趣愛好和有建設性的事務之上。
? 二、實現自律的方法
? 9、學習的目的是滿足內在需要,如解決問題、提高修養等。和上學時不同,行動實踐是成人學習的目的,看書等信息獲取只是輔助手段。做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滿足于書面上的學習。帶著你的問題,思考和實踐哪怕一個小改變,或是去傳授給他人,都是更有效的學習。
10、改變不是線性思維,如定好目標,制定計劃,然后一絲不茍的執行,不成功就成仁。改變是有機思維,過程是持續動態變化的,是從行動中探索和發現的,沒有固定的方程式,在不斷調整變化中,實現最終的目標。如果把改變視為旅行,那么更像是說走就走的自由行,甚至沒有目的地。路上一直根據自己的需求而調整行程,而非受旅行路線、旅行導游控制的跟團行。改變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時間不一定:
? (1)醞釀與準備階段:反思自己是否應該做出改變,搜集信息來探尋改變的策略,采取很多行動來進行準備工作。
? (2)探索與發現階段:采取大量的行動,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更好地行動方案,繼續新一輪行動,整個過程中會不斷迭代、調整,最終趨向于穩定在一個方案中。
? (3)鞏固與升華階段:思考自己在整個過程的收益,進一步,讓我們的改變發生根深蒂固的變化,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11、 別怕爛開始——醞釀和準備階段:
? (1)不要用力過猛(會導致三分鐘熱度),最好將熱情冷靜下來,讓頭腦回歸理性,撇到那些不切實際的期待。好好權衡自己的利弊得失,為接下來的一系列困難做好充足的準備。
? (2)不要追求過高,改變一點也是勝利。
? (3)分析改變的顧慮與困難。首先檢查合理性,你的顧慮和擔心是合理的還是庸人自擾,因難是客觀存在的還是只是自我設限?----其次檢查你是否能采取行動來消除順慮和困難,或者降低它們的影響,如果不能,你能否接受它們的存在?---然后,如果可以采取行動,寫下可能的行動,并開始逐項實施。
? (4)準備改變所需要的物品,要注意是不是真的需要買物品,同時要買有便攜性和良好的體驗的物品,而非最貴的。
? (5)請專家來幫助破題,如“過來人”。
? (6)請以試試看的心態嘗試開始行動,在行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2、探索與發現階段是由行為分析、自我調節、問題解決三個循壞連接的部分組成。
13、行為分析:讓改變清晰可見。
? (1)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想變成什么樣。因為大多數人只是不想要現在的自己,并不真正清楚想要改變什么。實際上,規避性動機使我們改變,成長性動機才能幫助我們完成改變。
? (2)其次我們要知道改變是一大堆具體的行動。無論那個改變,都會最終產生若干具體的行動。如早起,就需要考慮確定時間、定幾個鬧鐘、環境是否合適、起來干什么等一系列行動落地。
? (3)第三是新行為必然會影響到舊的行為,因此必須分析與之競爭舊行為,并設計一些行動去規避、削弱、消除它們。任何行為都可能成為競爭對手,不僅是娛樂休閑的,也有可能是另一種帶有“廢寢忘食”困難的工作(如寫東西)。
? (4)那些行動是關鍵:①目標行動:它是整套行動的最終目的,它的發生標志達成行為結果。要注意難度,如跑步可以定“開始跑”,而非“跑多少”這樣容易受挫的目標。
? ? ? ? ? ? ? ? ②提高發生目標行動的行動:為行動開始掃清障礙。具體有:提醒(提醒物、他人)、提升動力(目的的意義思考,恐懼)、增加趣味、制造監督、增加便捷(工具、物品或流程的優化)、預備練習(實踐或想象)。
? ? ? ? ? ? ? ? ③削弱競爭行為的行動:消除提醒(如把手機鎖起來)、降低動力和趣味、增加困難、制造監督。
? ? (5)抽象的改變也可以具體化。如變“樂觀”可以具體為學習應用樂觀者的語言。還有消除“脾氣”具體為改變生氣時的面部表情、說話語氣和身體姿勢。
14、自我調節:打一場改變游戲。
(1)找到衡量改變的量化指標。改變的過程,就是目標行動發生概率從低到高的過程。目標行動發生的概率都是非常好且非?;A的衡量指標。可以使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記錄:①每周頻率的記錄,是對目標行動的頻率觀察②每周/月度概率變化,是對目標行動發生概率的變化來審視自己,能夠看見自己在一個較長時期的進步。③記錄行動的數量。④記錄行動的效果。⑤記錄所見、所思、所感(行動發生前后自己的思維、行為和情緒),能夠更好地了解行動的前因后果。---記錄目標行動的發生還不夠,它的發生過程可能更重要。
? ? (2)沒有足夠的實踐,很難制定出靠譜的目標。自我觀察和記錄就是改變目標的依據。-----在改變的過程中,目標的作用不是用來衡量成功與失敗的,而是用來加強你對自己的認識和判斷能力的。------目標應該被我們是作為一種反饋,我們應該多設定短期的目標來加強自己反思和調整的機會,在改變的道路上,只有判斷的失誤,沒有徹底的失敗。
? ? (3)制造出“我能”的感覺,為改變提供動力。一些小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增加動力:①用卡片提醒自己,放到手機電腦屏保上;貼在冰箱、柜子上等。②用圖像吸引自己,視覺形象能夠激發強烈的情感反應。③想象成功后的自己。④和他人談論自己的改變:增強使命感,加強對行動的專注度。⑤獎勵。達成目標或階段性目標的小獎勵。
15、解決問題:IGOR模型。問題總會出現,要相信大多問題能夠被解決,真的無能為力的,接受現實。實際上順其自然也是一種解決。-------一個定義良好的problem包括四個部分:現狀initial state、目標goal state、可能的行動operator、可能的限制、障礙、困難restriction。
? (1)你的現狀是什么,即客觀事實。要問題具體化、數量化、客觀化,如時間、地點、行為發生頻率和程度等等,主管感受也是一種客觀事實,過去進行的努力及其結果也要分析。
? ? (2)你的目標到底是什么。要清晰界定,具體化、數量化、客觀化。如果目標太大太遠,就切分為可抓住的子目標。
? ? (3)是什么在阻礙你。分析所有的限制。包括:可以克服的困難、自我的心理設限以及客觀的無法逾越的限制。前兩種可以采取方法消除,最后一個必須要學會接受。
? ? ? 實際存在的困難很少不可逾越,但考驗我們的決心。包括如下幾種情況:①沒時間:時間有限不能完成所有事情。②沒錢:財力不足。③沒動力:壓力、疲勞、疾病等原因導致缺乏干勁。④沒人支持。⑤目標沖突。⑥沒有技能。
? ? ? 心里設限方面:① 害怕:這是最大的障礙。②貪心,不想犧牲任何東西。③惰性,想保持原樣。④猶豫,總希望行動前有保障,有確定的結果,或是在多個方案中徘徊。
? ? ? 還有一些困難,客觀存在,但是暫時不改變只會產生更多問題:① 無聊刷手機。②狀態不佳不想做事。③ 突發事情打亂計劃。
? ? ? 現實中的困難,需要提前鋪平道路,有時需要取舍,有時需要放棄舒適,有時需要溝通等。但總有潛在的克服辦法,只是需要你根據資源和現狀進行選擇。心理上的阻礙,可以把所有自我設限的想法都寫在紙上,針對每一種想法,都給出一種新的替代想法,來推動改變。
? 16、鞏固和升華階段:? ? 如果你能夠盡早將改變與更大的生活目標聯系起來,就可能提高改變的成功率。當我們眼下的改變目標與我們的人生目標相符,我們更有可能為之努力。從心理學家歸納出的,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為之而努力奮斗的四類人生目標中,你會發現自律的改變與這四類目標完全契合:體驗諸如愉快或放松之類的積極情緒;保持積極的自我評價;感到與他人聯系,經常關心他人,并得到他人的接納;精力旺盛,充滿活力。
? ? 三、核心方法
? ? 17、自律者的技能清單:? ?
? ? (1)隨手記出行動力。腦袋里的壓力來源、靈感、待完成事項、計劃總結等,不分大小急緩,隨時隨手記錄。? ?
? ? (2)以隨手記形成的待處理清單為行動依據。不用刻意區分優先級,憑感覺,看心情去做就好。? ?
? ? (3)把困難、復雜的任務進行合理切分,切出來的能夠達成一個明確的結果,行動半小時能完成的為誼。遇到暫時無法切分出一個明確結果的行動,必須依靠行動過程產生結果的,可以先干半小時再視情況切分。? ?
? ? (4)細化出效率。在計劃階段就把一個行動的具體步驟和執行過程思考清楚,進而相對準確的預計完成時間。———和上一步一起就是先思考,再行動。這樣是思考前置,做的時候更高效。(我:可以嘗試一下,拿到任務的時候先進行思考和分解:明確任務要做成什么樣才算是達到要求;明確需要哪些步驟才能達成目標,為每一個步驟設定預期的時間,在每一個時間過后,需要檢查自己是否達成為了單位時間的預期)? ?
? ? (5)學會切換目標。你不可能幾個小時保持專注,學會將休息和任務穿插,主動碎片化。做到有收有放。?
? ? (6)日清。每天清理你的隨手記分類歸檔,用碎片時間或者安排固定時間處理清單上的事項。? ?
? ? (7)分段,保持時間彈性,分場景,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根據自己的精神狀態,彈性地分配精力,并合理的利用每一個場景,比如洗澡的時候聽外語等。
? ? (8)早起的力量。早起能提高睡眠質量,使全天保持好的心態。早晨睡懶覺,不僅睡眠質量差,還白白浪費很多寶貴時間。
? ? (9)制定能被完成的計劃。開始每天應從3個任務開始,慢慢的增加。追求成功率,開始最好100%。——這些任務應該你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要在最高效的時間中集中完成。
? 18、自律者的五大核心習慣:
? ? (1)無論什么年齡,保持健身和健康飲食。健身是以自然活動為基礎,碎片化健身為習慣,其他如跑步、游泳等為補充。飲食盡量不圖口舌之快,追求營養和幸福感。
? ? (2)滋養大腦,保持對大腦的良性刺激,保持好奇心(三方面:對某領域的興趣,某問題的求解,某方面的改變訴求)。多讀書、寫作、聽課、游戲、與人討論。
? ? 關于讀書:自律者會用自己的語言,融入自己的理解,去重新表達作者講述的內容。通常會通過分享的方式倒逼自己這樣做。
? ? ? 自律者會把學到的東西和自己發生關聯,會思考自己過往這方面的經歷、思考,甚至會跳躍式的聯想到其他一些關聯的問題。這使得他們在頭腦中構建起了新的知識結構。
? ? ? 自律者會嘗試產生可能的行動,這使得在他們身上發生了真正的改變,這才是學習最大的價值所在!
? ? (3)保持平和的情緒狀態。自律者對于焦慮和憤怒,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方式。通過每日修行來保持情緒的長期穩定。比如有意的深呼吸等。
? ? (4)維系高品質的人際關系。為之投入時間和精力,保持交流的品質,充分溝通?!獪贤ㄐ畔⑼暾?,包括:觀察到的客觀事實,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自己期待看到的結果。
? ? (5)發展高層次的興趣愛好。培養玩手機之外的休閑方式。比如手工,閱讀,美術,鍛煉等等。平行休息與生產,凡事不走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