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至蒲公英網)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市教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館校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建設北京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課件庫”,中小學各學段每學年安排1次以上博物館主題教學實踐活動。各中小學將根據教育教學計劃合理安排,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和實踐活動。同時,在各學科課程中增加博物館教育有關內容。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博物館資源豐富,但未必所有資源都適合中小學生參觀?;谀挲g認知以及學習時間等因素限制,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在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整合當地現有博物館資源,結合本區域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形成一批優質并掛牌對外公示的博物館、展覽館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同時做好與之配套的“館校合作”實踐課程或“資源包”“課件庫”等,以便供區域內中小學校自行下載選擇使用。
第二,開展多樣教學。目前各地博物館、展覽館等大型公益場所基本都建在城市中心地帶。就實際效果而言,能夠組織學生到博物館現場參觀學習,直觀感受豐富館藏資源的魅力,當是最有效的教學形式。而區域內中小學校所處位置也是各不相同,有的距離博物館較近,有的很遠。因此,教學形式必須多樣靈活,比如可以組織學生現場參觀,也可以采取遠程線上教學,云旅游參觀,還可以邀請博物館人員到學校現場給學生授課講解。教學形式多措并舉,靈活變通,以滿足各類學生的不同需求。
第三,強化過程監管。教育主管部門在前期反復論證基礎上形成“館校合作”相關規定之后,督促學校必須認真貫徹落實,比如每學年組織“館校合作”具體次數(1次,還是2次,或其它),大致時間(上學期,下學期,暑假,還是寒假等),合作形式(現場參觀,還是線上云學習,邀請專業人員到校等)等,每一次合作或活動方案必須提前上報相關部門備案,待批準后方可實施。同時,對區域內相關學校組織的活動進行過程監管跟進,以確保合作正常有序進行,達到預期教育教學效果。
第四,建立評價機制。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對“館校合作”實踐課程實施情況進行適時跟進評價,從主管部門相關規定落實情況、活動方案質量、過程組織情況,以及活動效果、后續跟進延申等方面,分門別類,建章立制,并形成一定的評分細則與對應分值,在主管部門的組織下,及時邀請專家、博物館人員、家長、教師、學生等多方人士,對學校組織開展的“館校合作”實踐課程進行評價打分,以此督促學校與博物館必須扎扎實實開展好合作,從而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助力學生成長。
總之,開展“館校合作”,不失為充分利用現有優質社會資源,助力學校持續發展的一次有效嘗試,值得期待與探索。只要做好頂層設計、變通教學形式、強化過程監管、建立評價機制等配套措施,那么此項工作就一定會有更大更有力的合作共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