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式到內核,家校合作新生態
——讀《建設學生、家長、教師的命運共同體———家校合作的教育追求與生命意蘊》有感(第1稿)
上海市臨港實驗中學?? 董雪梅
2020年11月10日的《光明日報》,教育部陳部長發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一文,文中有這樣的表述: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建議》在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礎上,明確要求“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全社會要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等系列重要論述精神的集中體現。《建議》部署“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對新發展階段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又作出新的闡釋和布局。衡量高質量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要看數以千萬計教師、數以億計學生的素質能否不斷提升和增強。今后,多方位提高師生素質,重點將落在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層面,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到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發展素質教育,形成有效的實踐模式,努力匯聚起教育系統和社會各方的更大合力。
華師大教育學部“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教授撰寫的《建設學生、家長、教師的命運共同體———家校合作的教育追求與生命意蘊》一文中,有這樣的邏輯架構和學術表達:
一、信念:根植于人性觀
家校合作是一種信念。
其一,我們是否相信家長愿與教師合作?
其二,教師是否相信家長能參與合作?
其三,教師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或能夠發展起相關能力以與家長合作?
二、理念:融入于教育觀
家校合作是一種理念。
首先,家校合作實踐一定內蘊理念嗎?
其次,現有家校合作的理念有誤區嗎?
最后,當代家校合作實踐需要怎樣的理念系統?
三、實踐:生發于當下
家校合作是一種實踐。
首先,每個人的投入,都可能促成家校合作系統的發展。
其次,每件事的意蘊清晰與價值實現,都可以促成家校合作新質的生成。
最后,每一天的累進,都可能形成日新月異的系統躍遷。
結合本人班主任工作中的實踐體會,有如下感悟:
一、家校合作的客觀性存在
有學校的地方,就有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存在。以前以教師、教材為中心,逐步轉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前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逐步向家長教育參與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邁進。家校合作正以“多主體”共同參與教育管理、設計實施、評價反思為主要途徑和合作形式。
問題一:偏遠農村和城鎮新城的家校合作有何不同?
家校合作是否存在,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家校合作的形式和效益有哪些?家校合作是互相的,還是配合的?
教師觀,教書育人——協同育人
教育觀,教人成才——引領成長
學生觀,以學為生——學習為生
學校觀,集中辦學——協同辦學
成長觀,教分育人——全面育人
學習觀,書本課堂——實踐體驗
合作觀,師生合作——多方合作
協同觀,主次關系——交互關系
二、家校合作的系統性思維
從什么時候起,“復雜性”“系統性”“思維建構”等詞匯進入了班主任工作的視野和領域,自從參加了2018年6月4日-5日,在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舉辦的全國“新基礎教育”研究共生體“學生工作與學科教學的綜合融通”——暨“學校日常生活中的學生發展”第五次現場研討會,會上專家點評環節提到的“復雜性”“系統性”“思維建構”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原來,看似平常的“班級工作”,一旦有了“學生立場”“學生領導力”“綜合融通”等方面的思考,班級工作的感性和理性、簡單和復雜、行動和思維就交織在一起了。
問題二:家校合作的系統性如何建構?
家校合作家庭家長家庭教育和學校保持
理念一致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培育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孩子習慣品性
其他成員間接熏陶
學校教師學校教育和家庭保持
行動一致
學生學習人品
教輔人員間接影響
社會成年公民社會教育和學校、家庭
保持目標一致
未成年公民社會融入
社會人員間接導向
問題三:家校合作的內核指向是什么?
1、人的理智、情感、價值觀
2、人的理解、認同、存在感
3、人的習得、實踐、參與性
4、人的起點、發展、共通性
我國現階段的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家校合作的創造性生成
(一)“班級家委會”的新合作
1、全員、全程、全方位原則
2、學習、生活、紀律各方面
3、服務、引導、合作性體現
班級家委會雖然有家長代表,但是全員參與班級活動的全過程。通過線上的班級群和家長群,發布通知、商量事宜、分工合作、全員共育、收費服務等。通過線下活動,參與家長智慧課堂、班級活動組織、班級保障機制等。
(二)“家長智慧課堂”的新生成
1、主動積極參與
2、堅持兒童立場
3、全面育人原則
從開學到現在,有6位家長主動積極報名參與“家長智慧課堂”。《福建周寧研學游》《孝道立本的傳習》《黃道12宮和黃道13星座》《四旋翼無人機》,四場“家長智慧課堂”微講座,給學生帶來視聽、實踐、體驗的“認知+行動”盛宴。還有值得期待的《航海——通向未來之路》《讓人嘆為觀止的無人駕駛》等,將會精彩呈現或正在積極準備。
以《航海——通向未來之路》為例,家長是中國航海博物館志愿者負責人,家長對航海知識或現場講解已經頗為熟悉了。但是為了能給學生上好精彩的一課,以家長的身份,嘗試以往沒有開展過的風格。PPT發過來后,我發現家長的課堂設計更趨向于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滿足學生“求知需要”,有點“科幻+動漫”的意味,兼容了航海的意義、航海的團隊、航海的精神、航海的軟實力、航海的大憧憬等,一定會深受學生歡迎。
“家長智慧課堂”絕不是形式上的走秀,而是學生能參與其中、浸潤其中,并能在興趣導向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符合教育的“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真正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服務。
(三)“家長學校活動”的新溝通
1、專業閱讀引領
2、焦慮情緒疏導
3、合作共育對話
更多地滿足個體需要,為學生的健康、快樂、幸福成長保駕護航。以下是一段“家校合作共育”中的一段對話:
班主任和家長的對話:
學生家長:老師好,上周五課上,老師有放電影《八佰》,雖然他平時看著性格比較外向,實際上他膽子特別小,基本打斗類他從來不看,所以上周五晚上害怕得不能睡覺,一直到很晚,12點半多,爸爸加班回來拉著他的手才睡著,上周五一直和我說,讓我給老師說下,能不能再放電影,他去老師辦公室寫作業,我和他講太晚了,我們白天再和老師講,第二天他覺得不需要媽媽和老師講,他自己可以處理好,如果老師再放電影,他可以去老師辦公室。今天又到周五了,他昨天放學就開始緊張了(他盼著今天不下雨,這樣課上就不會看電影了),說老師如果放電影,他把耳朵捂住(昨天還找我問家里有沒耳塞),不看屏幕,能看出他很緊張,我問他需要我和董老師說么?你如果害怕可以去老師辦公室,他說不用的,他自己會處理好,所以如果他沒找您,您不用特別關注,謝謝老師!
班主任:好的,明白了。(和任課老師取得聯系和溝通。)任課老師接受建議,以后看輕松、勵志、有意義,能考慮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影片。每個孩子的個體情況不一樣,戰爭或血腥的場景,不適合集體觀摩。謝謝您及時反映情況。
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對話:
任課老師:好的,以后如果天下雨,我讓他們自習或者播放空中課堂進行學習。那我應該單獨找一下他,安慰他一下嗎?或者跟他說一些什么話嗎?
班主任:我沒想到他膽子這么小。上一屆學生說有些電影畫面他們覺得受不了。可能是心理承受能力強弱的關系。建議放《音樂之聲》、《放牛班的春天》等輕松、勵志類電影。
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能起到“粘合劑”的作用。把“任課老師”和“學生家長”粘合起來,搭建溝通合作的橋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四)“線上線下互動”的新格局
1、全員化教育
2、個別化教育
3、高品質教育
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在線上線下開展了《開學第一課》50/44、《周末才藝秀》31/44、《周末廚藝秀》34/44、《祖國在心中,愛國少年行》38/44、《班徽我設計》18/44等活動,從活動參與率來看,分別是113.6%、70.5%、77.3%、86.4%、40.9%,活動參與度最高的是《開學第一課》,活動參與度最低的是《班徽我設計》,但是無論哪一項活動,大多數學生都投入了熱情,發揮了聰明才智,在實踐體驗和互學互鑒中,增長了知識和才干。
家長的專業閱讀,在第一次家長學校活動后的班級家長會上,我向家長們推薦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特別狠心特別愛》《正面管教》《積極心理學》四本專業類或準專業類書籍。在第二次家長學校活動“青春期教育”專題講座后,心理專業老師向家長們推薦了《解碼青春期》等專業類書籍,全班有29位學生家長參與兩本書的團購。
一位家長在談及自己的閱讀感受時說:我深知一個道理,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也是最應該給孩子關心、幫助和正面引導的人,責無旁貸。我開始有意識地閱讀類似《青少年心理學》這樣的書籍,渴望在書中了解孩子的需求和變化,反思我應該做的努力和轉變。孩子的成長環境無非是家庭和學校,家庭教育是父母的事,學校教育是老師的事。孩子的成長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并有機融合在一起,最終體現在孩子身上。
這位家長大概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這四本書,感覺受益匪淺。前三本比較容易讀懂,書中例舉了關于家庭教育的諸多案例,切合實際且深入淺出。后一本概念術語較多,有點費解。她還特別列舉了“有償機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愛的名義延遲滿足”等教育引導孩子的方法,并對書中的“父母適當地給孩子留一點空間,這是人性的呼吸,是維護親子關系的重要環節”“教育的目的,是要我們的孩子有更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是要讓孩子得到一定的鍛煉”等觀點產生共鳴。這位家長還領悟到:對我們的孩子,不應該急于求成、要求過于嚴苛。這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事,沒有永恒,學習是持續的,認識也是不斷變化的,盡心盡力,順其自然就好。有愛、有堅持、有努力,就一定會有好孩子。好孩子不是給別人看的,更不是用來攀比和炫耀的,而僅僅是一個健康快樂成長的“我的孩子”。
四、家校合作的社會性效益
(一)育“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人
20201127晚上10點多,上一屆四位學生在臨港新天地小聚后,突然決定要來我家。因為天黑找不到和電話聯系不上的緣故,只能作罷。但是第二天的溝通和聯系,讓我得知他們深夜造訪的原因是想要上門告訴我好消息。一個孩子在區重點學校年級第六名,一個孩子在區重點學校年級第九名,一個孩子在市重點學校從年級最后一名上升到年級中等水平,他們都為自己的成長進步感到高興,想要和我一起分享這份喜悅。
(二)育“自信自新、自強自立、自我完善”的人
在“我愛我班”的作文指導中,100%的學生表示“我愛我班”,而且每個學生“愛”班級的“點”有所不同。很多學生對體育節上同學們為了班級榮譽竭盡全力、奮勇拼搏的細節記憶猶新。有同學在50米迎面接力賽上,中途鞋掉了,但是他顧不得去撿,光著腳跑完全程;有同學在足球比賽中踢了一腳烏龍球,全班沒人求全責備;操場上,數我們班的啦啦隊喊得最響、最有氣勢、最鼓舞人心等。有同學對“周末才藝秀”和“周末廚藝秀”活動中同學們的精彩表現,予以夸贊。有同學對班級經常有老師上公開課,對自己和全班同學的課堂表現非常滿意和由衷高興。也有同學對個別學科紀律出現問題時,有同學站在正義的立場上進行勸阻或制止的行為表示高度認可。
(三)育“互學互鑒、互動合作、互相影響”的人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針中包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
班級服務類,有的學生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忘記值日工作等,有的學生早上到校后主動幫忙檢查衛生、倒垃圾,放學后主動檢查衛生、協助值日等。有的學生在中午午餐時,忘了把餐盒蓋放回飯箱,有同學發現后主動把它放回去。有同學看到酸奶連在一起,給拿飯端湯的同學帶來不便,就主動拆分酸奶,為同學們熱情服務。
當這樣的“主人翁精神”“服務意識”“集體觀念”蔚然成風的時候,我們的家校合作已由“人人為我”向“我為人人”發展,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也在自然而然中形成。
學科比賽類,我們每天早上都有背誦詩文比賽。有的學生為了爭第一,每天到校很早。有的學生一開始背書有些困難,哪怕晚上留下來繼續背,還是勉為其難。但是當習慣成自然之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取代了原先“背不出”的心理障礙,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逐漸突破自我,對語言的感覺也在日積月累中培養出來。
初中階段的同伴影響、正面效應不容小覷,初中階段的家校合作更是體現在方方面面,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培養學生熱愛集體、關心同學、服務他人的意識,更是建班育人的價值觀體現。
(四)育“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的人
體育競技類,在體育競技類比賽中習得合作的方法和技能。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曾指出:孩子參與體育運動能夠獲得樂趣、健康,還能挖掘出自身的一些潛能,并養成良好的品質,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如果在孩子學習成績過得去的基礎上,讓他們學一點符合身體特長的技能,適當多參加一些體育比賽,這將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他們的心智稟賦,孩子會終身受益無窮——懂得如何去競爭,懂得團隊合作,有難以擊垮的信心和號召力。
集體榮譽類,人是集體中的人,人是社會中的人,一個人只有融入集體,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正如“人活著的意義,在于為社會做力所能及的貢獻”等。
綜上所述,家校合作是一個家庭和學校共同參與建設的合作系統。它的復雜性、系統性、思維建構,使它具有不可或缺的研究價值。它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班級文化即群體心聲,因而需要從班級成員中看到各自不同的狀態、聽到各自不同的聲音,而班級成員包括學生、家長、班主任、任課老師,和其他對學生生命成長和學習發展有裨益的人。教育新生態,是建立在構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支持系統的基礎上的人人合作、事事合作、時時合作,以共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