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爽”與快樂,往往是父母的“怒”與困惑
要點提示:
父母常因孩子快樂方式與自身期待沖突而憤怒困惑。化解關鍵在于溝通技巧:1.描述具體行為;2.說明對自身影響;3.表達真實感受;4.詢問孩子意見。用欣賞化解對抗,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通過尊重協商實現雙贏。四步溝通法助家庭和諧,避免指責升級為沖突。
我們都說孩子隨父母,但現實世界中,你發現孩子的快樂來源與父母很不一致,并因此常常發生沖突。當孩子覺得開心快樂的時候,我們總是隱隱擔心和困惑,緊接著怒其不爭,再加“一頓輸出”……
以下場景你是否熟悉?
接孩子時你總是接不到,孩子與一幫同學吃學校外面的小攤去了,晚飯也不吃,衛生也難以保證。
回到家,孩子沖進自己的房間,并“呯”的一聲關上房門,開始玩起了平板、手機。
一到周末,就開始不想睡覺,玩手機、看電視、手表找同學聊天等等動作,就是停不下來。
周末的早上也總是起不來,叫了一遍又一遍。
孩子長大了一些,父母希望可以獨立些,可孩子的內褲總洗不干凈,碗筷時常會結殼。
當孩子與同學聊天時,你發現他們臟話說得很溜。
孩子的才藝學習(興趣班)剛開始都挺有激情,堅持不了多久換了一個又一個。
父母想與孩子聊聊天,卻被孩子?得無言以對。
孩子與你說著學校的八卦,你發現處對象的八卦特別多。
你希望孩子多出去活動活動,但孩子更愿意待在房間不出來。
你準備了一桌好菜,孩子意思了一下,說了聲“沒胃口”,然后用零花錢買了零食回房間吃。
水是生命之泉,你讓孩子多喝水,他們更愿意喝飲料,吃甜食。
當你覺得孩子內向時,你發現他與同學聊得“海闊天空”。
……
在親子關系中,一般會有四種情況:1、家庭沖突;2、父母困惑;3、孩子困惑;4、家庭和諧。
一般情況下,我們當然希望是第四種——家庭和諧,但實現生活,比較常見的往往是第二種,孩子們過得挺爽,父母看不慣,想糾正,恨鐵不成鋼,有很高的期待,于是父母的困惑變成指責、批評、說教,最后變成了第一種情況——家庭沖突。
至于第三種情況——孩子困惑,可能是孩子受了委屈,有了情緒,需要有恰當的方法讓孩子得到情緒的緩解與釋放,從而釋放孩子的壓力,讓孩子身心健康。(后續會再寫相關文章。)
今天我們主要探討父母困惑的情況,舉自己的實例:
作為父親,我為了做好表率,一般都會選擇在家看書,希望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主動看書。然而,我在看書時,孩子卻坐在沙發上看手機視頻(我們家是不禁止手機使用的,我們始終認為堵并不是一個好的辦法),而且,視頻聲音很大,女兒很爽,我卻有點生悶氣。
請問,你會怎么辦?
別的父母我不敢保證,如果是我以前,我可能會說:
“女兒,爸爸在看書,你怎么看手機?你也看書去。”
“女兒,不要干擾爸爸看書,你卻玩手機,聲音還那么大,怎么回事?”
“女兒,爸爸很生氣,書不看書,卻玩手機,還影響我看書,你很過分。”
諸如此類的,帶有指責、批評、期待等類似的話語。所以,當孩子很爽的時候,可能恰恰是父母怒的時候,孩子爽的原因恰恰是父母怒的理由。
現在的我,那一天是這樣與女兒溝通的:“寶貝,你看,你在看視頻,聲音也挺大的,而我在看書,手機的聲音已經影響到我的閱讀,讓我的心情有點煩躁,你看呢?”
女兒聽到后,看了我一眼,對我微笑了一下,把手機聲音調低了。當然,并沒有停止玩手機,但我們并沒有轉到家庭沖突,并且我對她看手機視頻的行為表示了理解,從而雙方都比較愉快。而且,女兒對我的那種帶點歉意的微笑,我相當滿意。
其實這是一套溝通話術,有四步流程:
第一步,詳細闡述對方具體的行為;
第二步,描述此類行為對我產生的影響;
第三步,由此,我產生了什么樣的情緒,有什么樣的感受;
第四步,詢問對方的意見與想法。
在此過程中,可以找到對方的優點進行欣賞,給予一定的鼓勵,以安撫對方的心情,從而彼此有更好的狀態進行溝通,以達成目的。
欣賞是非常重要的添加劑、潤滑劑,很多父母在困惑時往往心情不佳,看不到優點,即使看到也因為情緒不好而拒絕欣賞,容易做相反的動作而事與愿違。
我記得有一次孩子突然發怒,其實這是正常的,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生理發育不平衡,容易導致有情緒、易怒。但當時我也是有點不舒服,就與孩子說:“你應該向我道歉,我受傷了。”孩子回?說:“受傷你貼創可貼。”我停頓了好幾秒,突然反應過來說:“你還挺幽默。”化解了這一次的沖突。
以輕松的語氣表達了一下欣賞,化解了尷尬,孩子也不好意思?笑臉人。請父母要記得一個原則:關系好壞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性前提。同樣的一句話,父母說偏偏聽不進去,而朋友說偏偏什么都愛聽,因為不是話的本身在起作用,而是關系好壞在起作用。
最后總結:
人的天性中可能更多是對自由的向往,有一定的惰性和隨意,而不愿意接受太多的約束與規則,可能也不太愿意努力,因為努力的結果他們感受不到。
但父母偏偏對孩子有太多的期待,這種期待變成了條條框框,并且,這種期待是父母傳統價值觀導向的一廂情愿,而孩子們不合期待的行為也經常導致父母的指責、批評與埋怨,從而不斷地與孩子發生沖突,導致孩子的壓力與壞情緒,嚴重時會導致心理問題。
時刻銘記: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如果因為孩子的行為讓父母產生很多的困惑,父母并不能因此強制要求孩子做這做那,而應該有恰當的表達方式,在尊重的基礎上與孩子溝通、協商,最終實現孩子愿意接受并滿意,實現雙贏。如何表述,請見上文“四步流程法”。
如果您覺得有些許幫助,歡迎點贊、評論、收藏、轉發文章、關注作者:黃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