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頂立
自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自貢看見老師評論了三個同學,自己忍不住了,突然起來發問,老師,你看我怎么樣?孔子對他說,你是個東西,我們曾經提到過,中國人罵人的習慣,往往會說你是什么東西?人要構成一個東西,可也真不容易,等于說你有什么名堂?我自己想想,的確什么名堂也沒有,只會吹牛。可是在這里孔子等于說自貢,你已經成了一個典型了。自貢又再問,那我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呢?孔子說,你是個瑚璉。瑚璉是古代的玉器,這個 玉器,還不是民間普通老百姓可用的。是古代用來供于廟堂之上的,相當于中央政府,皇宮的布置,擺在上面,非常簡潔莊嚴。為什么呢?它是高貴清的象征。自貢形成這種精神的典型,未免有點太高,太貴,太清了。古代要在國家有大典的時候,才請出瑚璉來亮一下相,平常的時候,只好鎖在柜子里藏起來,保護起來。
一天,同學拿了張鈔票說,好臟,要當心細菌,我說,這就是人生者哲學的寫照。人如果拿了一個新鈔票,喜歡它,總想多保留些時候,舊的鈔票,先拿來用掉,所以鈔票越舊越容易流通,同樣道理,好的東西深藏不露,保存起來,自貢就是這樣一個被存起來,保護起來的 人物,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后來孔子自己的父母 之國,魯國---有難,孔子想要自己 出馬解決,同學們勸孔子,您老人家不要去,讓我們出去替國家辦外交。孔子說,自己國家的事,不能不管了,還是要去。后來自貢來了說,老師,我去。孔子立刻答應讓自貢去,自貢是政治,經濟,外交,工商,樣樣皆通的大通才。國際上走一趟,游說諸侯,就把魯國穩定下來了。我們知道吳越之戰等等大戰爭,最后的決戰,他就吳齊之戰開始的,自貢為什么要把戰爭挑起來?因為齊國要打魯國,他就吳齊之戰開始,一路挑下來,把越晉也挑動了,這么一來,于是魯國就泰然無事,他才具之高,本事之大,于此可見。但是后面還會講到自貢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后來他官不想當,什么都不想做,專門去做生意,而且 做生意總發財,孔子晚年的生活好像都靠他照應的,自貢這個人就是豪邁慷慨,什么都不能拘束他,但是他絕不驕傲,所以孔子說他形成了高貴清的風格。對低下的事情不屑去做,就成了瑚璉的典型了。
深深海底行,下面再說一個孔子的學生冉雍,號仲弓,比孔子少29歲,是平民出身,但是孔子認為這個學生有帝王之才。顏回固然是道德學問都好,可以傳道,但不一定能成帝王之才,或者做驚人的事業,這里提到冉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或是不定詞,不知道誰看到孔子對冉雍太好,有點不服氣,就對孔子說,你經常說冉雍非常好,他人是蠻好,仁慈,愛人,寬宏,厚道,優點不少,就是有一點,說起話來不大動聽,態度上也不隨和。--不佞,這個佞字的意義。以現代化來解釋,就是即會吹牛,又會拍馬,不佞就是口才不好,態度也不是很好的樣子,孔子聽了這個人的話以后,對他說,焉用佞,一個人為什么要耍嘴皮子呢?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他說耍嘴皮子是最可怕的,會講話的人常犯一個毛病,喜歡用嘴巴得罪別人或刻薄別人,說話刻薄別人的人,常常被別人討厭,有時言語給人的傷害,比殺人一刀還 痛苦,所以御用以口給,用嘴巴和別人對抗的人沒有做到仁的修養,光是利嘴有什么用嗎?這一節首先講明人格修養 的標準,其次說明了孔子再三強調以冉雍為榜樣 的道理。
立己易,立人難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漆雕開是孔子學生中專門研究歷史的,從史記上知道,他曾隨孔子學習尚書,尚書就是現在說的書經,是孔子所整理中國上古的歷史 資料。他年紀比較大一點,只少孔子11歲,漆雕是姓,名開,字子若。
這里提到,孔子有一天對漆雕開說,你的學養已經可以為社會服務了,出去做官吧,可是漆雕開說,老師,謝了,對這件事,我沒有自信,這句話蘊含的修養很高,他是說你讓我出去做事,我真能夠替國家,為社會做得了什么事嗎?我的學問夠嗎?你吩咐我做什么都可以,但是出來為別人擔當大事這一點,我沒有自信,我不想出去做官,孔子聽到這樣的話,高興極了,因為在他的學生中,也有許多是急功近利的。
孔子 周游列國,自己盡管窮,盡管倒霉,但每個諸侯對于他的推薦,還是要買賬的,同時,孔子的學生在外面了不起的也很多,當軍事統帥的也有,當行政首長的也有,權位很高的也有,只是每一個諸侯都不敢用他,因為他的學生太多了,在當時那樣少的人口---大約幾百萬人口,他就有三千弟子。以今日人口比例 來說,他該有多少學生?而且學生們對他都很忠實,他只要動一下,任何一個諸侯之國都可能會動搖,誰敢用他?但是他的學生一個個出來都吃香,因此有些孔門弟子,很可能也想走他們老師的路線,又少到多的聚眾講學,拉走了孔子許多學生的例證。便可推想而知,但是漆雕開,聽到孔子叫他出來他反而說對 做官這件事沒有自信,由此可見他為學之城,行道之篤。所以孔子聽了非常高興。
孔子要出國
老師論評學生的記載到這里,又一轉,來一個輕松題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其材。
這是孔子晚年感覺到,文化 衰頹的振興以及社會風氣的挽回,猶如海上仙山,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他感嘆說,今日文教,德育的路是走不通了,世界變了,大家都現實,對于文化沒人 研究了,還是出國吧-----這個出國, 不比現在是好事,那時出國是很痛苦的,海外都還沒有開發,完全是原始狀態,那是去受罪,現在出國還了得,如果孔子要想為功名富貴而 出國,就不是圣人,跟大家一樣了,他當時還不是坐船出國,而是乘桴。
古代交通不發達,把一根大木頭中間挖空,就成為桴了。當時江南一帶是用木筏,竹筏,在北方多半用桴。他感嘆的說,萬一自己在中國無法傳道,無所作為,那只好做個獨木舟,到海外野蠻的地方去歸隱,默默無聞以終此生。到那時候,大概子路還會跟我一塊走吧(子路武功好,是弟子中軍事成就最大的 ,有統帥之才)子路在旁邊聽了老師 這句話非常高興,好像孔子馬上就準備出發發樣子。所以孔子說,子路的武功,勇氣都超過我,但是他的暴躁也超過我,對于事情,不知道仲裁,不明段,太過偏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