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長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名列第二十。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
相傳通鳥語,并因此無辜獲罪??鬃映鲇趯χT侯開政的不滿,又因對公冶長身陷囹圄而痛惜,將女兒許他為妻。
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深受孔子賞識。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曾經說:我的子弟當中,有個叫南宮子容的,他讀到《白圭》這首詩的時候,禁不住反復讀了三遍。他平日里一向謹言慎行,是個有德的君子。遇到國家有道,君子得到重用的時代,象他這樣有才干抱負的人,一定會得到眾人的舉薦。讓他得以身處要位,施展自己的才能,一定不會被埋沒。遇到國家無道,小人得志的時代,他既能言語謹慎,不取怨于人,又能保全自己,遠離刑罰災禍。不論在亂世還是盛世,都能安然處之,真可謂賢人啊。于是,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和前面一樣,孔子遴選賢人為自己的親人尋找配偶。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有自學成才的天才,但是這樣的天才太少了。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痹唬骸昂纹饕??”曰:“瑚璉也。”
瑚璉,是祭祀中較為尊貴的禮器,里面盛放的是“黍稷”,故而,我們可以將瑚璉視作“社稷之材”,“可以在重大禮節中擔當大任”。
子貢問孔子:我怎么樣?孔子說子貢是祭祀時盛糧食的瑚璉。孔子把子貢比喻為瑚璉,肯定子貢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才能的,這是很可貴的,但又認為子貢還沒有達到“君子不器”的高度,提示子貢要努力修身,不斷提高自己,爭取做一個真正的君子。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經查“佞”常做貶義詞,這里的“佞”為巧言善辯,不是貶義詞。
在那個著書立說不太容易的年代,授業傳道切磋等的主要途徑應該是討論吧。從這句可以看到,孔子其實還是認可巧言善辯的,但是要用好是有一定要求的。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覺得不能勝任,為什么孔子反而高興呢?如果孔子是真心想要漆雕開做官,說明漆雕開已經具備了做官的才能,應該鼓勵漆雕開行動才是。這里孔子聽到漆雕開的回答很高興說明孔子是試探性的詢問。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這后半句怕是孔子的調侃子路的吧,說明孔子跟學生的關系非常好。
但是這樣一句玩笑話放到論語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告訴后人們不要得意忘形嗎?還是孔子的學生在編纂的時候為了突出老師孔子的鮮活個性呢?也許都有吧。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p>
從本段得知,孔子其實對自己的弟子非常了解,但是為什么說“不知其仁也”?!安恢淙省辈皇遣恢浪麄儾蝗剩赡苁撬麄兇_實還沒有達到“仁”的地步,所以孔子委婉地說“不知其仁”。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玻崤c女弗如也!”
從側面反應孔子的教學過程中其實是強調舉一反三的,而不是死記硬背,前面也提到過“溫故而知新”。
我們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應該貫徹這樣的學習方式。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p>
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孔門十三賢”之一。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于提問,是孔門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
也許是孔子對宰我有一定的偏見,也有可能是孔子恨宰我不成鋼,才說出這么嚴厲批評的話。
子曰:“吾未見剛者?!被驅υ唬骸吧陾枴!弊釉唬骸皸栆灿?,焉得剛?!?/p>
孔子這里所說的剛強,不是一時之勇,是說人有天地之正氣,又有道德禮儀,所以能行事光明磊落,深沉而果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是大丈夫的行為,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所以孔子慨嘆剛強之難。有些人不能理解孔子的意思,見申棖血氣方剛,就對孔子說:你的弟子申棖不是很剛強嗎?孔子回答說:剛強的人不會被物欲擊敗,申棖物欲太強,不能時刻以道德禮儀做行為的標準,凡是世間能夠引起物欲的東西,都能讓他動心,心以動,思想就會隨之搖擺,志向就會被拋在一邊,這怎么是剛強的表現呢?孔子此言的意思是,有物欲就不會剛強,唯有剛強才能抑制物欲。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的這番言論是自己求學的心得,表明了他的志向。他希望自己能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的境界,但是,孔子卻認為子貢很難達于此境。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p>
有些東西我們可以通過看和聽而學到,但有些東西,例如孔子說的人性和天道,就不是看和聽能學到的。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后,在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從子路這個心態里頭可以體會到,子路是一個非常實干的、很踏實的一個人。聽到了,一定會力行。不能力行,他寧愿不要再多聽,聽一句做一句,學到一條做一條,不貪多、不浮華。
這段給予我很大啟示,我就是每次剛學到的還沒有學精就又想學別的,看到好的就被誘惑想去學,但最后總結,都沒有學好,也沒有多大收獲。還不如學子路,學一項精一項,路一步一步走。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p>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p>
君子的四種道德:行己,事上,養民,使民。這四項道德應該是做官方面的。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p>
說明晏平仲的為人不錯。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孔子說:“臧文仲養著一個大神龜,用祖廟的裝飾來供奉它,這樣的行為怎么能叫聰明呢?”
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臧哀伯次子,因謚文,故死后稱臧文仲。春秋時魯卿,世襲司寇,歷事魯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四君。登上魯國政治舞臺時,正值齊桓始霸、齊魯力量對比懸殊,受命于危亂之際,負斡旋之重任,顯示了過人的軍事、外交才能。他高風亮節,從善如流,博學廣知,不拘常禮,廢除關卡,以利經商,重國民,輕財物,思想開明,盡職盡責,對魯國的發展起過積極作用,揚名于當世,為世人所景仰。
臧文仲從其謚號來說,也是一個才能出眾的人,但是孔子并沒有稱贊他的才能和功績,而是對其提出質疑。一說明孔子對“仁”的要求很高;二是提醒弟子,即使才能如此出眾的人,也有可能做出不明智的舉動。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孔子對仁德的要求,有自己的一套判斷標準。道聽途說,只能了解人很少的一部分或者根本就不能了解,所以孔子說“未知,焉得仁?”
我們做判斷時,如果缺少自己的方法和標準,就只能人云亦云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一直流行的是“三思而后行”,難道是又一例斷章取義嗎?在目前讀到的幾章論語里,好像這樣斷章取義的還有幾處。看來還是得讀原文,結合上下文來理解。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是衛國有名的大夫,姓寧,名俞,武是其謚號。寧武子的事跡主要在其相國有道上。
寧武子的“愚笨”是一種“大知”的表現,或者說是一種智慧,表面上顯得愚笨,實質上是在用一種更巧妙的方法把政治力量引導到正道上。寧武子的這種智慧,不是一般人說做就能做到的,非得經過一定的修養方能達成,所以孔子說“其愚不可及也?!?/p>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p>
本章是孔夫子對其得意門生之一的冉求說的,是夫子對冉求的殷切希望:希望他回到魯國,擔起掌門師兄的教學督導責任,更好地教育在魯國的年輕弟子。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p>
伯夷、叔齊: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后,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以為這是以臣弒君,攔在馬前勸阻。周滅商統一天下后,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山中以野草充饑,餓死在首陽山中。
伯夷、叔齊不知道是不是君子,但至少是道德高尚的人,他們不念舊惡,為什么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很少呢?缺少上下文,不好理解。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有人向他求點醋,他卻向自己鄰居那里討點來給人家。”
典籍里有多處記載微生高是一個直爽之人,那應該不會錯。這件事可能是微生高家里沒有醋了,又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就向鄰居借了點。
這個舉動孔子覺得微生高有點虛偽,沒有就說沒有,非要為面子去借呢。
我覺得孔子有點上綱上線了,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呢?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左丘明:魯國史官,姓左丘,名明。相傳是《春秋左氏傳》和《國語》的作者。
在這段話里,孔子表達了他鮮明的是非好惡態度。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p>
閑暇之余,孔子與弟子談起了志向。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p>
孔子說:“算了吧!我從未見過看到自己有錯誤便自我責備的人?!?/p>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面對錯誤,我們要有直面的勇氣和改過的決心。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