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孔丘著 陳典譯注
72個筆記
公冶長篇第五
>> 子謂公冶長[1], “可妻也。雖在縲紲[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 【注釋】
[1]公冶長:姓公冶,名長,齊國人,孔子的弟子。生卒年不詳。
[2]縲紲(léi xiè):捆綁犯人用的繩索,這里借指牢獄。
[3]子:古時無論兒、女均稱子。這里指女兒。
>> 【譯文】
孔子談到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做妻子。他雖然被關在監獄里,但那不是他的罪過。”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了。
>> 子謂南容[1], “邦有道,不廢[2];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 譯文】
孔子談到南容,說:“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做官不被廢棄;在國家政治黑暗時,能免于遭受刑罰。”于是就把侄女嫁了給他。
>> 子謂子賤[1], “君子哉若人[2],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3]。”
>> 【注釋】
[1]子賤:姓宓(fú),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歲。
[2]若人:這個人,此人。
>> 【譯文】
孔子談到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啊!假如魯國沒有君子,他從哪里取得這樣好的品質呢?”
>>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1]也。”
>> 【注釋】
[1]瑚璉(hú liǎn):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具,上面鑲嵌著玉,華美而貴重。這里孔子以瑚璉比喻子貢。
>> 【譯文】
子貢問道:“我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你,是一種器皿。”子貢說:“是什么器皿呢?”孔子說:“是祭祀時才用的尊貴的瑚璉。”
>> 精通一門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德才兼備,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則更加可貴。做學問貴在先通后專,而后由專轉通。這樣不斷深化自己所學的知識,循序漸進地擴展自己的視野,日積月累,必然會成為一個無所不知的通才。
>>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1]。”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2],屢憎于人,不知其仁[3]。焉用佞?”
>> 【注釋】
[1]佞:能言善辯,巧言之才。
[2]口給:言詞不窮,嘴快話多。給:足。
[3]不知其仁:指有口才的人有沒有仁不可知。
>>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卻缺乏口才。”孔子說:“為什么要有口才呢?強詞奪理與人辯論,常常會遭到人痛恨。我不知道這樣的人是否真的有仁德,哪里用得上能言善辯呢?”
>> 子使漆雕開[1]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2]。
>> 【譯文】
孔子讓他的學生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對孔子說:“我對這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從[2]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 【注釋】
[1]桴(fú):用來過河的木筏子。
[2]從:跟隨、隨從的意思。
>> 【譯文】
孔子說:“禮樂之道如果不能實施,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人,就只有子路了吧?”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又說:“子路的勇猛超過了我,這就沒什么可取的了。”
>>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2]也,不知其仁也。”“赤[3]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4],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真的仁德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啊,在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兵役的事,但不知道他是否仁德。”孟武伯又問:“冉求怎么樣呢?”孔子說:“冉求啊,在擁有千戶人家的城鎮里,或者在有百輛兵車的封地里,他可以做總管。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么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啊,穿上官服,立在朝廷之中,讓他接待賓客,和他們交談應對還可以。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德。”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成就一番事業,但是評價這個人是否仁德,則需要天長日久的觀察。
>>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2],賜也聞一以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與[4]女弗如也。”
>> 【注釋】
[1]愈:勝過、超過。指更好、更強。
[2]十:指數的全體,舊注云:“一,數之數;十,數之終。”
[3]二:舊注云:“二者,一之對也。”
[4]與:贊同、同意的意思。
>>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誰更好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我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孔子說:“不如啊!我同意你的話,是不如顏回啊!”
>>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1]之墻不可杇[2]也。于予與何誅[3]!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4]改是。”
>> 【注釋】
[1]糞土:腐土、臟土。
[2]杇(wū):抹墻用的抹子。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
[3]誅:責備、批評的意思。
[4]與:語氣詞,無實際意思。
>>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了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不能再粉刷了。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責備他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說:“起初我對人,聽他怎么說,我就相信他會怎么做;現在我對人,聽他說的話,還要考察他的行為。是宰予讓我改變了這個態度。”
>>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1]。”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 【注釋】
[1]申棖(chéng):姓申,名棖,字周。是孔子的學生,春秋末年魯國人。
>> 【譯文】
孔子說:“我還沒有見過剛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這樣的人。”孔子說:“申棖啊,欲望太強,怎么能稱得上剛毅不屈呢?”
>> 貢曰:“我不欲[1]人[2]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3]也。”
【注釋】
[1]欲:想。
[2]人:別人,其他人。
[3]及:達到,做到。
>> 【譯文】
子貢說:“我不愿意別人強加給我的事,我也不想強加給別人。”孔子說:“子貢啊,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2]與天道[3],不可得而聞也。”
>> 【譯文】
子貢說:“老師關于詩、書、禮、樂等典籍的學問學說,我們可以聽到的;老師談論人的本性與天道的理論,我們是聽不到的。”
>>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 【譯文】
子路聽到的新知,還沒有能夠去實行,只怕又聽到新的事情。
>> 子貢問曰:“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注釋】
[1]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謚號,“子”是尊稱。
[2]敏:敏捷、勤勉的意思。
>> 【譯文】
子貢問道:“衛國的大夫孔文子為什么謚號為‘文’呢?”孔子說:“因為他聰敏而又虛心好學,不以請教別人為恥辱,所以才稱他為‘文’呀。”
>> 子謂子產[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譯文】
孔子評論鄭國賢相子產有四種行為符合君子之道:“自己的言行謹重;侍奉君主恭敬;對人民施以恩惠;使用人民合乎情義。
>> 嚴于律己;忠于君主;以恩惠教養人民;以道義役使百姓。
>>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
>> 【注釋】
[1]晏平仲:名嬰,春秋時期齊國著名賢大夫,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時執政。事跡見于《晏子春秋》和《史記·管晏列傳》。《史記》卷六十二有他的傳。“平”是他的謚號。
[2]久而敬之:“之”在這里指代晏平仲。
>> 【譯文】
孔子說:“齊國大夫晏平仲善于與別人交朋友,時間越久,人們越是敬重他。”
>> 子曰:“臧文仲[1]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 【譯文】
孔子說:“魯國大夫臧文仲為保藏大龜建造了一間房屋,屋中的柱子上雕刻了山一樣的形狀,梁上短柱畫著水藻樣的花紋,這樣的人怎么可以說是明智的呢?”
>>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1]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2]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3]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 【注釋】
[1]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于宰相。子文:姓鬬(dòu),名豰於菟(gòu wū tú),字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已,罷免。
[3]弒:地位在下的人殺了地位在上的人。
>> 【譯文】
子張問道:“楚國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這樣的官,沒有欣喜;三次被罷官,也沒有怨氣。自己做令尹所制定的政令,全部都告訴新令尹。這個人怎么樣呢?”孔子說:“這可以說是忠于國家了。”子張又問:“算得上仁德嗎?”“不知道,怎么能說他是仁德的呢?”子張又問道:“齊國大夫崔杼殺了齊莊公,齊國的大夫陳文子有四十匹馬,全舍棄不要了,離開齊國,到了別的國家,就說:‘這里的人和我國的崔大夫一樣啊。’便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里的人好像我國的崔大夫啊。’就又離開了。這個人怎么樣呢?”孔子說:“他清白得很呀。”子張又問:“他仁德嗎?”孔子說:“不知道,怎么能說是仁德呢?”
>>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2]可矣。”
>> 【譯文】
季文子每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斟酌再三、反復考慮。孔子聽到了,說:“想兩次就可以了。”
>> 事不想一想就行動叫做莽撞,往往會后患無窮;
>> 子曰:“寧武子[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就顯出聰明;在國家政治混亂時,就顯得愚笨。他的聰明是人們所能做到的,但是他的愚笨別人卻很難做到。”
>>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1]狂簡[2],斐然[3]成章,不知所以裁[4]之。”
>> 【譯文】
孔子在陳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魯國的那些學生都志向遠大卻行為粗率,寫文章文辭華美,卻不知道如何自我節制。”
>>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舊怨,所以怨恨他們的人也很少。”
>> 子曰:“孰謂微生高[1]直?或乞醯[2]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 【注釋】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當時人認為他為人直率。
[2]醯(xī):即醋。
>>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有人向他要一點醋,他卻向鄰居家要了一點給那人,而不直接告訴那人他沒有。”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模作樣,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可恥,孔丘也認為可恥。心里藏著怨恨,表面卻與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孔丘也認為可恥。”
>>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3]善,無施勞[4]。”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
>> 【注釋】
[1]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
[2]盍(hé):意思是何不,為什么不。
[3]伐:夸耀的意思。
[4]施勞:施,表白。勞,功勞。表白自己的功勞。
[5]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懷。
>> 【譯文】
顏淵、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說:“你們為什么不談一談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說:“我愿把我的車馬,好的衣服,都拿出來和朋友一起使用。即使壞了也沒什么遺憾。”顏淵說:“我愿意不夸飾自己的長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子路問孔子說:“我們想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說:“我愿意使老人生活得安逸,讓朋友之間相互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1]而內自訟[2]者也。”
>> 【譯文】
孔子說:“算了吧!我還沒有見過能發現自己的過失,并且在心里自我批評的人啊!”
>> 子曰:“十室之邑[1],必有忠信如丘[2]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 【譯文】
孔子說:“就是在有十戶人家的小城中,也一定會有像我這樣講究忠信的人,只是不會像我這樣好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