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two 成功學的解藥(2/2的3/3)
十三、打游戲的三個境界
游戲之所以讓人上癮是因為它滿足了人的心理需要:一個人在現實生活很平庸無聊,而在游戲中卻可以呼風喚雨、橫三千軍。
打游戲有三個境界。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如果你隨便玩,你只能體驗到小小的快樂。如果你陷入即時正反饋系統不能自拔,你會獲得更大的樂趣或痛苦。只有你進入更高的境界,你才能成為游戲界的泰格·伍茲。
第一個是好玩。首先是“現實感”或者是“超現實感”。一個游戲讓人覺得好玩,憑的就是它能讓玩家特別逼真的“做事”。一個游戲要做到有趣,還需要“隨機”。人的天性喜歡隨機性、熱愛小意外,好賭。對于這種游戲玩家來說,游戲只是消遣和點綴,他們淺嘗即止、走馬觀花。
第二個是追求成就感。即時正反饋是游戲上癮動力學。即時的回報會給做事的人一個正反饋,使他更投入地繼續工作,這種正反饋一旦運行起來,只有人的生理極限才能限制工作強度。而玩家一旦陷入這種即時正反饋系統之中,他就成了游戲的奴隸。
第三個是體育和科學的境界。他們不是玩游戲,而是“訓練”甚至是“研究”游戲,追求的是技藝。
十四、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
真正有用的關系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系”,而是“弱聯系”,也就是那些并不經常見面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里。“弱聯系”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人脈的關鍵不在于你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
“弱聯系”的理論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許是跟不太熟悉的對象進行的。強聯系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來也有可能發現;弱聯系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沒告訴你,恐怕你就發現不了。人們的大部分知識還是來自弱聯系。
風險投資的最佳合作伙伴,應該是一個從來沒跟你進過同一個大學,從來沒跟你在同一個公司工作過的,而且跟你不是一個種族的高學歷者。當我們考慮找人創業,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了解什么信息的時候,“弱聯系”才是最佳選擇。
part three 霍金的答案
一、亞里士多德為何不數數妻子有幾顆牙(他認為女人的牙齒少于男人)
破解世界有兩個辦法。
一個辦法是看書,從已知推未知,只要掌握基本原理,似乎在理論上你就應該能推導出所有的現象??磿鴮W科學并不容易。真正懂科學的人不但得對所學知識倒背如流,還得能舉一反三,乃至于用這些知識解釋身邊的現象。能活學活用才是真本事。
另一個辦法是直接上手干。因為現有的科學原理遠未完備且復雜現象涉及的數學計算和各種相關因素多到根本不可能用理論推導的情況。
科學知識是一種高度結構化的知識,其有一個很酷的性質:只要學會了一般原理,就能解決無窮多表面看來千奇百怪的問題。哪怕問題是全新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也能用舊的知識解決它。掌握科學知識的人有憑借理論推導就能破解世界的力量。
二、物理學的邏輯和霍金的答案
判斷一個物理理論的好壞不在于這個理論是否符合人的直覺,或者是否足夠漂亮,而在于它能不能做出預言。物理定律應該適用于所有時間和地點,所有事件都必須精確地符合物理定律的數學方程。
物理學具有兩個邏輯。一是必須處處管用,以至于上帝存在也無事可做。二是必須不但能解釋已知的現象,還能對未知的現象做出預言。
三、怎樣用統計實驗檢驗靈魂轉世假說
科學的態度是檢驗。單個案例總是偶然出現,不具備可重復性,從而無法讓人信服。
四、一個關于轉世的流行病學研究
現有的科學理論已經能夠很不錯地解釋整個世界,似乎并沒有哪些事情非得用人有靈魂來解釋不可。
科學家不關注靈異事件,可能不是傲慢,而是這些事件很難認真對待??茖W研究的第一步是證據。除非能夠大規模地重復驗證一種靈異現象,才有可能讓科學家認真起來。
在醫學界和心理學界,如果科學家想要研究某個因素對人的影響,往往無法直接做實驗,而只能采取搜集案例做統計分析的辦法,這個方法叫做“流行病學”。但其結果遠遠不能作為最后的科學結論。
一個好的研究應該不但能印證人們心目中已有的觀念,還能告訴我們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五、擺脫童稚狀態
科學家強調事實??茖W放棄了從一套最基本的哲學出發推導所有結論的嘗試,改為在每一個領域內就事論事地搜集事實??茖W家其實不迷信任何理論——很多情況下他們完全用不上絕學,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事實搜集在一起,就好像集郵一樣。只要有證據,反駁一個理論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想用證據建立一個理論就要困難的多。只有運氣好,才能在大量事實中發現一些規律,然后不斷形成科學理論。
最簡單的規律叫相關性。相關性研究知識科研的初級階段。但它也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思維本能?!耙怀簧咭昱虏堇K”,是人這種動物最自然的思維,而使用大規模統計發現實在的相關性這個簡單的科學方法,是我們擺脫童稚狀態的第一步。
發現相關性足夠發表科學成就,但相關性結論并不能指導實際生活。有相關性未必有因果,這是一個重要的思維。要發現因果,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實驗。當不能做實驗的時候,就只能進行流行病學,也就是被動地調查。最容易的流行病研究是回顧性的問卷調查。這種調查的難度在于病人的記憶常常不準確,甚至是有偏見的。一個更可靠的方法是前瞻性調查。但是需要多年的研究。要想從流行病學中發現因果性,就必須盡可能的統計各種影響因素。
好的科學除了證明因果關系外,還必須有一個機制,得能解釋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相關性思維和因果性思維只是思維方式的轉變,科學研究的真正關鍵在于發現機制。機制提出來之后,這個機制中的每一步也必須是可驗證的。有時候這個過程也會反過來,也就是用現有的機制去推現象,再去尋找證據證實。但探索未知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證據,然后謀求建立因果關系,然后是提出機制。
六、怎樣才算主流科學
一個論斷想要被科學界全面接受除了要求超乎尋常的證據,還必須有一個機制??茖W要求解釋。
“主流科學”在某種意義上是故步自封甚至以權壓人的代名詞。但是主流科學并沒有打壓任何人,也沒有做錯什么??茖W研究是一個充滿爭論的過程。科學家要是不爭論,科學就死了。
必須得用現有的理論去解釋新理論才算主流科學。什么新東西都得從我這里長出去,這是科學的態度。只有這樣的態度才能建立一個高效而嚴謹的學術體系。才能確保一個實驗結果可以經得起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重復,一個技術可以隨便復制使用,既不要求使用者道德高尚、人格完美,也不要求他掌握什么不可言傳的心法。
七、科研的格調
所有學科都有“道”,蓋爾曼的格調論和費曼的鄙視,是不客觀的,但是有道理的。因為一個人如果對所有東西都感興趣,他將無所適從。也許要想干好一行,就必須愛這一行。而愛這一行,就意味著“不愛”其他行。所以一個科學家應該學會從心理上“鄙視”自己專業以外的其他學科。科學本身是客觀的,但是科學家是主觀的。最好的科學家甚至可能是極端主觀的。有愛恨、敢說不,才是真正的科學家。
八、喝一口的心理學與喝一瓶的心理學
目前大多數的心理學是“喝一口”的心理學,而不是“喝一瓶”的心理學。其實驗的弊端是只做一次而且還是在實驗室里,而沒有進行重復驗證性實驗。
九、醫學研究能當真嗎?
當一些問題產生爭議的時候,我們應該:
1)以最權威科學家,比如諾貝爾獎得主或者《自然》上的論文的意見為主。
2)科學家中的“主流”意見(如果“主流”真的存在的話)為主。
3)以最新發表的意見為主。
4)別當真,科學新聞可以當娛樂新聞看。
所有搞醫學研究的科學家都知道這個秘密:醫學研究根本不靠譜。
科學家是有偏見的。他可能為了拿資助或者發表論文而追求某些效果。采取不同的數據要求、是否進行多次重復試驗都會影響結果。
大多數人對科學有兩個重大誤解。第一,認為科學研究絕對真理。第二,認為每一項科研都是在生產我們日常決策的答案。真實的科學研究其實是一個充滿曲折,甚至有時候錯進錯出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科學的野心其實比公眾設想的小。很多論文不嚴謹甚至錯誤,并不表明科學沒有正確答案,只是表明得到和判斷正確答案并不簡單。
科學是成年人玩的東西。我認為抱著謙卑的情緒去“仰望科學”是個錯誤的態度,正確的視角應該像下棋一樣,是俯視。
十、真空農場中的球形雞
所有物理定律,乃至所有科學理論,都只不過是主觀模型。物理學革命其實就是一個模型取代另一個模型??茖W從來不直接追求那個“最后的,真正的現實”,而只是不停地用不同的模型去模擬現實??茖W研究從來不涉及絕對真理,它研究的是“有效、有限的真理”。
用模型來預測未來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越復雜的模型就越困難,而且越細致的未來就越不好預測。不要特別相信那些復雜的模型能對未來做出的復雜預測。
科學家玩模型最大的目的其實是想解決小問題,是想通過模型來發現和證實一些小機制。所有玩模型的科學家都知道自己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