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看世界》

首先,讀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里面新穎的觀點,獨到的見解,不一般的思考方式都很豐富。而且作者的語言風趣,犀利,讀起來很有趣。里面也提供了不少可操作性強的方法,全書主要分為三部分,不過最后一部分就可以看得快一點了,個人覺得沒講到什么很有價值的東西,而前面兩部分則不一樣。這本書盡管是把作者的許多文章堆砌在一起,可是不可否認里面的文章寫的很不錯啊,以下是我的一些摘錄和個人看法:

一:如何追求“真理”

1.人做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后下結論;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了結論再去找證據。世界上科學家很少,大多數人都愛看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我們不但不愛看,而且會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的證據。

2.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觀點鮮明的文章和報道,它們或罵的特別犀利或者捧的特別動人,觀眾看的很過癮。但是,這些文章從不會提出什么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不會說什么能改進我們思想的信息。它們只是迎合和肯定他人已有的觀念和看法。因為它們的生產者不需要取悅所有人,只要取悅他們的粉絲就足夠獲利了。他們是“肯定販賣者”。那些刺激的消息和報道只不過是一種娛樂罷了。

3.“確認偏誤”:如果你已經相信了一個東西,那么你會主動尋找能增強這種相信的信息和事實。一旦我們有了某種偏見,我們就很難改變主意了。

4.如果人人都只接受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甚至只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會形成一個“回音效應”,觀念將會變得越來越極端。

5.主動刻意的吸收有可能修正我們觀念的新信息,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吸收對自己的肯定。

6.如果是兩個理性而真誠的真理追求者爭論問題,爭論的結果必然是兩人達成一致。即:如果爭論不歡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虛偽的。

二:概率論的智慧

1.概率論最基礎的思想是:有些事情是無緣無故發生的——隨機。

2.很多事情都是被偶然因素所極大的影響的,我們所能做的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如果在這一前提下,仍然沒能達到預期目的,也不應該對自己有過多的自我譴責,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你努力了,就能做好的。

3.用成績來評估一個人的能力,來決定是否讓他入學,是否加薪,是現代社會的普遍做法,對此人人都服氣。可是,在此之上,我們必須明白,成績可能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失敗者沒必要妄自菲薄,成功者也應該明白自己的成功中是有僥幸的。

4.未來不可精確預測,這個世界不像鐘表那樣運行。

5.不能只看個例就對某件事情下定論,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樣本數據,得出的結論就毫無價值可言。

6.林肯: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里欺騙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欺騙所有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時間內欺騙所有人。

7.并不是什么事情發生都是有目的的!

8.拿健康來換取金錢乍聽之下,我們都會認為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可是,要知道如果你去考慮付出的成本——健康,與為此所獲取的收益——金錢來比較,似乎就不是那么愚蠢的事情,因為每個人在心里對自己的健康成本有個基本的衡量,當收益大于成本時,自然愿意付出代價,只不過這個時候的代價是健康。那些越是在金字塔頂端的人,一天到晚的忙碌程度是最高的。當你計算了,收益高于成本的時候,你就不會輕易的認為這是很愚蠢的事情了。

三:成功學的解藥

1.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讓受試者做一套“認知反應測試”題,這些題目中有些陷阱,一不小心就會答錯。實驗者發現如果把測試試卷印的很難看,比如字非常小,讀起來很困難的情況下,受試者反而能進行更多的思考,成績反而更高!(欲速則不達。。。)失讀證患者閱讀的時候,就有點這個影響,因為讀的慢,所以被迫要深入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說失讀癥反而是一種有價值“的障礙”:他們記憶力都很好,能用最小的閱讀量把一件事情搞明白,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要點,而且還能給別人解釋清楚。這就是為什么失讀癥患者經常出人才。(把缺點轉換成優勢,沒有絕對的強弱)

2.維護現有的社會格局和強調遵守游戲規則,都是高富帥的事。而改變規則則是想逆襲的屌絲的事。

3.第一,你要知道你的不利條件,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條件;而敵人的有利條件,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他的不利條件。

第二,你絕對不能按照對手的打法去跟他玩,你有時候得使用非常規手段。

四:什么是有價值的“練習”

1.努力的方法——刻意練習:

(1 只在“學習區”練習,學習區指的是不熟悉的,對你而言是困難的那一部分;

(2 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復的練習;

(3 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4 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2.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工作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不斷的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最外的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及時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

3.我們經常聽說這樣的民間傳說,說有一個學生,他對課本的掌握已經到了這種程度,你隨便說一個東西,他都能告訴你在課本的哪一頁。請問這個學生學的怎么樣?答案是,他已經練“廢”了。一旦你會了,就趕緊進入下一關。把這一關的攻略倒背如流完全沒有任何意義。我國的高考制度其實就是鼓勵學生自動化,因為考題難度有上限,一個好學生反復練習的結果就是對結題的“自動化”。他本該把時間放到學習更高級的東西上去的!——脫離舒適區,不斷的學習各種知識!世界上有一幫人,他們一天不進步就難受。

4.練習是對人體的改造,對大腦思維和神經的改造。

(1 必須進行大量的重復訓練;

(2 訓練必須有高度的針對性。

5.想要把一個動作,一個套路,一個技能,哪怕是一個生活習慣,甚至是一種心態,“長”在大腦之中,唯一的辦法就是重復,重復,不斷重復!

6.所有的訓練必須有針對性,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必須一切從實戰出發,且有明確的每次訓練要完成的指標。

7.即時反饋,反饋者不見得比你水平高,關鍵的是他們不是你,他們可以從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看不到結果的練習等于沒有練習,如果只是應付了事,你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會對好壞不再關心。在某種意義上,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練習者必須要對錯誤極其敏感,一旦發現自己錯了就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

8.所謂的“一萬個小時”實在是個誤導人的概念。練習時間的長短是不能真正決定什么的,真正的核心在于你“刻意練習”——你真正專注的投入的時間,即有效值。

9.單獨練習的價值更高。【單獨練習并不意味著,學習的整個過程都是獨自完成的,至少在有困難的時候要主動去請教別人】

10.紀錄片對于科學的作用并不在于讓觀眾學到什么知識,而是激發觀眾對科學的興趣。電視和電影是一種很好的激勵手段,但不是好的教育手段。如果你想學到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找本書——最好是正規的教科書或者專業著作——然后老老實實地找個沒人的地方【之前看到一個觀點說在嘈雜的環境里讀書這樣能提升專注力,這樣能不能提升專注力我不知道,反正這樣的閱讀效果肯定不好】坐下來反復讀,而且還要自己整理筆記,甚至做習題獲得反饋。

11.練習需要重復,而重復一點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娛樂一定注重好玩的部分。所以娛樂與學習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娛樂,你就不是在學習,你可以用娛樂的手段號召人去學習,但娛樂本身絕不是學習。

12.博茲曼:教育哲學家認為獲得知識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認為其中必然有各種約束的介入。他們認為學習就是要付出代價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個人的興趣要讓位于集體的利益。要想獲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對年輕人來說絕非易事;它是異常艱苦卓絕的斗爭。西塞羅說,教育的目的本就是應該擺脫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不過首先我們至少要學會怎么不被這個世界改變啊】

五:閱讀的意義?

1.接受信息的效率是可以量化的。本文中提出一個概念,叫做“思維密度”。比如一個人以正常的思維速度邊說邊想一個小時,那么對他說這一小時話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思維密度就是1;然而寫文章完全不同,它可能需要經過修改和潤色,一個小時寫出來的文章,可能別人5分鐘就看完了,那么這篇文章的思維密度就是12.“思維密度=準備這個讀物所需要的總時間 / 閱讀這個讀物需要的時間”。

2.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多,因此時間不是金錢。時間是圍棋:你走一步,牛人也走以步,牛人獲勝并不是因為他走的比你多,而是他每一步都走在最有價值的地方。執行這樣的效率,需要鋼鐵般的意志。誰能做的不看無聊的文章,誰能做的不去刷新網頁,誰能做到不看電視新聞?牛人都能做到!【這里很重要的一點是自控力,據說有研究去考察決定大學生成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然后綜合比較了許多因素,最后得出結論最重要的是——自控力。有一本叫自控力的書,關于自控力的講述說的很不錯,而且書里說了很多提升自控力的方法,值得一看哦~】

3.如果獲得信息很容易,我們就會傾向于短小輕快的內容。這有一個心理學的原因,那就是期待和嘗試的樂趣。比如說,我們收到一個禮品盒,打開盒子的過程本身就是個很愉快的經歷,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愛看最新電子產品的開箱視頻。點開一個鏈接就如同打開禮品盒,各種短小的信息構成了一種期待——嘗試——發現快樂之泉,我們享受這源源不斷的小樂趣。

4.上網的關鍵態度是——要成為網絡的主人,而不做各種超鏈接的奴隸。高效率的上網應該就像自閉癥患者一樣具有很強的目的性,以我為主,不被無關的信息左右。就算是純粹的為了娛樂上網也無可厚非,這時候讀的快就是優點。一個真正的智者不會為了上網而占用讀書時間,他應該能夠平靜深入的思考,只有電話接線員才隨叫隨到。

5.“窄框架”——就是遇到一個東西做一次決策,一事一議;“寬框架”——把所有的東西都擺在桌面上集中選擇。【寬框架更有優勢,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處理信息顯然后者要高效的多】

6.真正的專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套體系就如同長在他們心中的一棵不斷生枝長葉的樹,又如同一張隨時變大的復雜的網。每當有新的知識進來,他們都知道該把知識放到體系的什么位置上去。有人把這套體系叫做心智模式,有人管他叫矩陣。【學習就是一個在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讀書就是給自己的體系添磚加瓦,并且讀書的過程需要把知識之間的聯系搞清楚,就像武俠小說里的打通任督二脈,體系構建好了,才能更好的去看這個世界】

六:正確的閱讀方式

1.世界上有很多藏書和愛書的人,他們買書就精心包上書皮供起來。而真正的高手只藏筆記。把一本書買回來放在書架上,不等于擁有這本書。把PDF文件存入硬盤確保能夠被搜索到,不等于擁有這個文件。把好文章收入印象筆記,不等于擁有這篇文章。只有你把他們全部拆開,撕碎,再重新組合成你自己的東西,他們才真正屬于你。——我們要做的就是“吃進”很多信息,然后生產筆記本。【生產筆記本之后,還要時不時的去回顧,復習,把知識印在你的腦海里】

2.一本書應該讀兩遍,而且只讀兩遍!

第一遍,是正常通讀,只要放松的欣賞作者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求讀的快,值得時不時停下來思考一下的書才是好書。

第二遍,讀的同時寫下讀書筆記,這時候就不要每個字都讀了,書中作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過,要專注于思想脈絡。讀一章,記一章筆記,直至讀完。然后這本書就可以束之高閣。

3.讀書筆記的要求:

(1 清晰的表現每一章的邏輯脈絡;

(2 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

(3 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 發現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它書和文章的聯系。

4.閱讀要求的是理性的思考,一個好的讀者不會因為偶然發現了什么警句妙語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的鼓掌——一個忙于分析的讀者恐怕無暇顧及這些。讀書筆記的第一作用就是拋開故事記住文章,讓一本書從厚變薄,從具體的山川景色變成抽象的地圖。要從高處俯瞰全書,清晰的了解全書的脈絡。

5.藏書人認為書的干凈最重要,所以他們不看書;低水平的讀書人會在看書的時候畫滿了重點線;而高水平的讀書人會在看完的書上寫滿了批注。對于書中一段好的話,你可以寫下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還可以寫下對作者的質疑和肯定,甚至寫下自己看到這段文字而產生的靈感。

6.書與書之間是有聯系的,極少有書的思想獨立于世界,真正的知識往往建立在舊的知識上。對于某一個問題,在其它書里是怎么看待的,有那些是支持它的,又有哪些是反對它的,主動去找出書與書之間的聯系。

7.好書讀兩遍的原因在于,更好的獲得那些心得體會,靈感,聯系。對一本不太熟悉的書,在讀第一遍的時候,往往會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主要的想法都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只有當你讀第二遍的時候,你才有足夠多的精力去給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第一遍讀是為了陷進去,第二遍讀是為了跳出來。

8.世界上有很多比讀書重要的事情,在做事和讀書之間,做事優先。讀書固然能提升思維能力,增加思想內涵,可是如果離開了實踐,讀再多書頂多也就是紙上談兵罷了。但是,讀書是除了實踐外迅速積累見識的最好的方法!

9.The best way to read quickly is to read lots and lots.And to have started a long time ago. Then maybe you know what is coming in the current book.

七:何謂創新?

1.不是落后者要學習領先者,而是領先者要學習落后者。因為如果你是落后者,而你去按照領先者那套做法去與之競爭,必敗無疑啊。因為無論是資本還是對于那套做法的熟悉程度,都是領先者要有優勢的多的,所以落后者要想贏就必須另某出路,出其不意,敢于冒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因為一窮二白所以敢于冒險,而領先者則不敢貿然采取行動,因為他承擔的風險要高的多。這就是要利用好自身的優勢和敵人的劣勢。而領先者則是在看到落后者的不走尋常路的做法有實施的價值的時候效仿落后者。

八:冒險的價值

1.風險悖論:如果你一輩子謹慎小心,干什么事都謀定而后動,你的生活再差也不會差到哪里去;而如果你敢于冒險,大膽嘗試,你可能會特別失敗,但也可能特別成功。如果就平均而言,到底是冒險一點好還是謹慎一點好呢?

一篇發表在《自然》的論文,答案是說冒險好。生活中有不自信,自信和過度自信的人。過度自信的人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嘗試一些即使實際能力比他們高的人都不敢做的事情,而這種人往往能夠僥幸成功。而且平均而言,他們必能正確評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這個主要還是看你愿不愿意承擔風險,能不能承受冒險失敗后的損失,畢竟在這一點上世界還是比較公平的,承擔的風險越大,可能得到的收獲就越高,當然失敗之后的損失也更大,畢竟這里只是整體而言的可能性,我一直認為平均值對個人而言完全沒有意義,無論是你所處的那個集體的平均值高還是低,都不能決定你的價值高低】

2.對于以上的假說,有一個數學模型:設想一個每個人憑自己能力爭奪資源的世界。假設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力值”,以及一個對自己能力的“評估值”,那些過度自信的人的自我評估值顯然大于他們的實際能力值。在這個世界里的游戲規則是:任何一個人面對一份資源的時候,都可以選擇是否“爭奪”這個資源。如果你選擇爭,而恰好沒人和你爭,那么你無需付出任何代價,這個資源就是你的了,你在進化的“適應值”就好增加r。

如果你選擇爭,而有另一個人也選擇爭,那么你們二人就要產生沖突。沖突的可能結果是每個人都會損失適應值c,但那個能力值高的人將會取勝從而獲得資源適應值r。也就是說在沖突中獲勝的人獲取的適應值是r-c,而敗者白白損失c。每個人根據對自己能力的評估值和對周圍其他人能力的判斷(這個判斷并不就是其他人實際的能力值)來決定是否爭奪。——然后,這個游戲設計成進化模式,那些獲得高適應值的人將會獲得更大的存活和繁育的機會。研究者進行了幾十萬次,結果發現只要獲取的獎勵足夠比沖突代價大,也就是在r/c > 3/2的情況下,那么在進化中活到最后的全是過度自信者!

【可是假定人數足夠大,那么有人與你爭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而且那些與你爭的人的實際能力值比你高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因為除去冒險者,剩下的敢于爭奪的人必定能夠確認自己的能力足以爭奪那個資源,更何況還有其他冒險者會來搶奪這個資源,這個時候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一個叫運氣的東西了,不可否認運氣是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過,這個理論似乎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那么多的美女最后落在了各方面條件非常一般的男生手里,其實這個風險真的很有去嘗試的價值,就是搭訕,因為搭訕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任何風險,即使失敗了,頂多也就是被罵一頓,而且如果你有禮貌的話,這個也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最大的損失就是浪費了點時間嘛,可是如果成功,那么回報是很大的,自行腦補。雖然說成功的概率并不高,不過我們可以從嘗試的次數上增加成功的次數,只要嘗試的次數足夠多,不可能沒有成功的機會,所以如果真的想脫單的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而前提依舊是你真的想嗎?這個可以套用在很多場景,比如你真的不想掛科嗎?我堅信,對于很多事情,當然不是全部,只要你那想要實現的欲望足夠強烈,都是可以做到的,對,我堅信這一點!所以,真的“想”脫單的話,就去搭訕吧~】

九:競爭

1.男女的不同競爭模式:男人什么時候都想競爭,每時每刻都想跟人比,而且還過度自信,即使輸了也不能拉下臉去尋求幫助,拒絕承認自己輸了,實在不行干脆就放棄這個項目。男人在決定參與競爭前不在乎失敗的風險,可是競爭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放棄。而女人,在競爭時會主動尋求幫助,而且往往也能獲得幫助,在競爭前能合理評估風險,一般不愛競爭,但是一旦參與了,就算競爭也能堅持下來。【女生宿舍有學霸,基本上其他舍友也會受到良性影響成為“學霸”宿舍,男生宿舍一般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

2.睪酮激素幾乎可以稱為競爭激素,睪酮基礎水平高,競爭力越強,而睪酮基礎水平高的人往往無名指比食指長!【經過調查了周圍的人,基本上都是無名指比食指長,貌似這個結論然并軟】

3.“戰士”——多出來的多巴胺會被迅速清理掉的人;“顫士”——多巴胺不能迅速清理掉的人。戰士在戰時的表現超過顫士,在平時則相反。【優勢和劣勢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10.游戲的境界

1.游戲為什么使人上癮?

首先是“現實感”和“超現實感”,游戲里的世界往往是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這就給了玩家新鮮,刺激的感覺,在游戲的冒險世界里就像在做一個好夢。其次是,隨機——殺死一個怪物之前,你不知道它會掉落什么寶物,玩家往往沉迷于這種隨機性,熱愛這種小意外。再就是“即時的回報”——當你打贏一場戰斗,經驗值,財富值就會立刻提升。而這種即時的回報給人一種強烈的正反饋,叫人對于玩游戲樂此不疲。然而,這似乎只適用于簡單體力勞動,對于腦力工作者,他們是需要自由的空閑時間來思考的,一個科學工作者,如果陷于這種正反饋之中,比如寫完一篇論文就能獲得幾萬塊獎金,他就好變成只會寫論文的機器。而一個玩家一旦深陷于游戲的這種正反饋系統之中,他就成了游戲的奴隸!【的確是,無論什么事情都有其利弊,以前當我得知這種“即使回報”系統的觀點的時候,只是看到了它那非同一般的激勵效果,可是卻沒有想到,這種體系的可行性以及如果沉迷其中的話,即使做的事情看上去是有利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寫論文”也會使得深陷其中的人忘記初衷,單純的為了得到“回報”而瘋狂的工作。不過,這種情況是否又太極端了呢?畢竟把“即使回報”的機制運用于現實生活中,必然是不大可能出現如此極端的情況的,關鍵在于運用的方式才對,使用得當的話,依然是利大于弊的】

11.人脈

【本來是最討厭什么人脈的觀點的,因為我認為你自身的實力決定了你的人脈的質量,畢竟你想從別人那里獲取資源的前提是等價交換,即別人也能從你身上獲取他想得到的東西,雖然這么說很功利,不過這就是現實。誰也不愿意一直無償的給某人提供資源,所以如果你只是扮演者索取者的角色是不可能有優質的人脈的,所以,想獲取高質量的人脈的必要前提是,你自己是個優秀的人,當你足夠優秀時,自然你身邊的朋友也不會差到哪里去,相應的,如果你是個loser,難道會有優秀的人愿意與你交朋友嗎?所以看到什么講人脈的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扯淡。然而,下面的觀點不是哪些俗不可耐的言論】

1.真正有用的關系,不是親朋好友之間的強聯系,而是那些弱聯系。對此的解釋是——整體與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能干的事情和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的東西,他們也多半不知道。

2.人脈的關鍵不在于你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觸多少圈子。認識各行各業的人很重要。這里體系的關鍵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親朋好友間信息的傳遞重復性太大,共性太多,信息交換的意義不大。而最有效的信息交換是與哪些你不熟悉的人進行的。

3.創業的伙伴找弱聯系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要大的多。【原因的話,還是那一定強聯系的人,你們之間的想法,觀點,思維方式的交集是很大的,這樣一起能產生的好的想法的可能性,相較于弱聯系而言就低的多】

12.科學探究

1.不能重復做得同一結果的實驗的結論是沒有價值的。【如果只是因為一次實驗得出的某個結論,受偶然因素的影響的可能性很大,即不能確定通過此次實驗得出的因果關系是否可靠。只有能重復得出同一結論,才能說明問題】

2.兩個誤區:第一,認為科學研究都是絕對真理;第二,認為每一個科研都是在生產我們日常決策的答案。

3.科學在很多時候只是不停的用不同的模型去模擬現實。【世界是由很多因素構成的,一件事物也是由多種因素影響的,我們目前不可能把所有這些變量考慮進來去研究問題,所有要把問題簡化,比如說“質點”的提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