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生活與發展研討會上的發言
文/張春江
【按】最近出席了由杭州市發展研究會、光明日報社、浙江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2016生活與發展研討會”,在第五圓桌會議“共享與鄉土文化復興”專題討論中作了發言。本文據現場記錄整理而成。
大家好!
與前面發言的教授和企業家不同,我是咨詢業的一名老兵,從事決策咨詢顧問二十多年。面對學者,不算做學問的;面對企業家呢,談實踐的資格也不夠。職業要求,需要不斷進入客戶立場,去觀察,去閱讀,去理解學問,去應用學問,去理解實踐,去干預實踐;要幫客戶架構概念體系、生成文本、建構論述;也要讓自己的學習與思考保持獨立,訓練自己像學者一樣去開展研究。長期穿行多邊視角,所以就從比較邊緣性的觀察,來談幾個我覺得值得深入思考的點。
先來看幾張照片——
這是在杭州,離西湖的直線距離兩公里,路面距離也僅僅五公里。大家看,一個老人局促地站在馬路邊。對,這是一個公交車站。公交站,在杭州這樣一個城市里應該是怎樣的好,已經能做到怎樣的智能,不用講,大家已經見得很多了。但是,在能夠把G20都辦得很成功的這座城市,偏偏有照片里這樣的情形存在。
在這個幾乎等于沒有車站面積的地方,公交車的泊車港灣很窄,欄桿卻是全封閉的,硬生生把查看站名牌和候車上下車分割成兩個空間。乘客要想看到站牌上的文字必須沿欄桿繞行靠墻看,而要候車上下車又必須暴露到欄桿外面,極端接近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流。繁瑣、不便、局促、危險。
好了,不渲染了。我的問題是:在這樣的一個場景里,一個人有尊嚴嗎?作為一個候車乘客有尊嚴嗎?作為一個公交公司服務的消費者,有尊嚴嗎?作為一個杭州人,在這里,有尊嚴嗎?沒有,肯定是沒有的。
那為什么會這樣呢?
讓我們來試著理解一下:因為旁邊有工地,因為工地的圍墻把候車空間擠占得只有這么一點,所以,作為公交車站標配的風雨亭、簡易座位統統取消?因為本就狹窄的人行道還要通過電瓶車自行車?因為旁邊在施工,要等完全建好之后再來成全這個公交車站?我們可能無法知道,決定這個場景成為這種狀態的決策者和執行者,到底是怎么看待和怎么思考的,但是只要愿意去體會,就不難發現,這個場景里面,其實暗含著一個影響公共細節處理的決策理念:人是不重要的!人在這里會有什么樣的感受,是可以不顧的。不然,很難理解:為什么,看圍墻里建筑工地的進度,等完工起碼也要再累月經年,卻要讓天天都會在這里上下車的人,忍受不適、承擔風險?
為什么要拿上下公交車這么個細枝末節的粗疏來說事兒?不僅是因為,誰都不愿意看到,這種安全隱患一旦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就意味著當事人受災納稅人也間接受損;更是因為,在我們觀察和思考的意識中,人,必須成為人,必須被當作人來對待。如果,在城市公交的運務中,乘客市民只是被當作運來送走的物件,當然是不用來思考這樣的問題。但既然談論文化,就離不開談論人這個本體。是人,就會有人的感受,就會有感受的表達和尊重的問題。
為什么,我要在今天這樣的場合,用這個公共設施細節里體現著的顢頇甚至是蠻悍來開頭?因為,我想強調的,不是那些宏大敘事中的儀式,而是與生活日常緊密相關的品質化的感受。
談論儀式感,其實就是要面對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可以任由事務牽人走,而不管不顧人的心理感受?
日常,如果不重要,如果老是用“物資大”而“人利小”的思維來想問題的時候,文化可能就沒有了,或者說文化可能就跑偏了。昨天我們在這里聽國廣喬治先生講述的日本神山町案例,今天又聽了十一位藝術家花六年光陰在龍泉寶溪鄉做成國際竹建筑雙年展的案例,洪鋼先生剛剛講述他發起的暖巢公益基金在若爾蓋為山民們建造溫暖居所的鄉土建設——這些事情之間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把人的尊嚴放到了第一位。只有把人當作了真正的本體,才會那樣去想問題,才會那樣去做事情,做得讓生活的日常,具有了儀式感。
共享的前提是要同感。不管是建設,還是享用,首先要能夠感受得到,而且這個感受,得有必要的共同性。這里,我把自己思考中想到的幾個關鍵詞做了一個簡單的羅列。
首先我想強調,儀式不等于儀式感。
因為,現在的社會生活,成本很高。交互的成本、時間的成本、物資調用耗費的成本,都已經非常高了。跟祖宗一樣繁文縟節儀式十足,是不現實的。在儀式上完全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很多儀式已經隨風飄散了。但是,我們的人心,對于儀式感受的需求,一點都沒有改變,甚至更深刻,甚至更普遍,甚至更細膩。
儀式,意味著非必要耗費。深入思考會發現,對儀式涉及的物資,僅以經濟性考量而言,只衡量物資人力的實際功能效用,可以說,那是一種“非必要”的耗費。昨天,國廣喬治先生講到日本神山町的故事里就有例證。二戰之前,有美國的民眾捐獻了一些門送給神山町的村民。二戰期間,大部分美國門都被銷毀了,但還是有人把門保留了下來。并且幾十年后又不嫌麻煩尋找美國的捐贈者,漂洋過海,把來自美國的門送回美國去還給原主人。這個事情僅僅從門這個物件兒的功能上來講,有必要嗎?有必要這么耗費地尋找原主奉送歸還嗎?這就是非必要耗費。但恰恰是這個非必要耗費,把人的精神狀態、情感狀態表達了,也把施者與受者各自以及彼此作為人的尊嚴,體驗了,同感了。
儀式,讓行為可以預先被規范引導。儀式,有利于在社會互動上,使人際行為變得可以預期。在自我的體認上,儀式感使人們能夠進入“非日常”。那些日常的細碎的事情,在有了儀式或者說經歷了儀式以后,就區隔出來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儀式也是一種切換通道。比如昨天我們大家進會場來開大會,就有一個開幕式,提示大家調整心情,把精力集中到開研討會的狀態中來。
我想更多強調一下“儀式感”。儀式感,重點在“感受”,感受非日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感受“非日常”,或者說能不能感受到對日常的重視,與我們的幸福感、尊重感、莊嚴感、親切感、自如感從哪里來的意識,密切相關。剛才葛老師講到了他在寶溪鄉設計建造那座雙螺旋橋的細節,洪鋼會長講到了如何讓建在若爾蓋的暖巢既溫暖又不增加使用成本的細節,這些細節,都讓我們體會到了,在支配著建設過程中那么多大大小小方案決定的意識中,對居住者使用者作為人的深切尊重。對比一下,剛才大家看到的那個公交車站的情境中,作為一個人的窘迫,又是什么造成的?我們生活的場域,是不是應該有一種更積極良好的心理體驗?是不是應該有一些精準而且確定的細節,催生并且容納日常生活中與更好價值觀、更優心境相伴隨的儀式感?如果我們都能夠重視日常,對日常有感,那么我們的心靈就一定是豐富的,細膩的。如果說人生的符號本質就是記憶的話,儀式感,就是導通回憶的按鈕。
儀式感,其實也是對失控焦慮心理的一種補償。小到一個母親,大到一個族群、城市甚至國家,于事于人,因為力有不逮,總會有太多的無力感。又因為實在重視,總會有很多放心不下的失控焦慮。這時候,祈禱,就是對焦慮的補償。而祈禱,是最講究儀式感的。
儀式感,重點在“感”。那么這個“感”的關鍵點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是重視。比如,重視喝茶這件事,重視在喝茶過程中的自我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于是就有了承載和生發許多細節的茶器茶具和茶禮茶儀。重視,是基本的態度。
第二個是尊嚴。尊嚴,意味著權利,意味著被尊重,意味著不被侵犯,意味著不被忽視。這既涉及人際互動中的彼此對待,也與內心深處的自我對待有關。
第三是信任。信任使細節變得可以預期,預期因為可以驗證而變得穩定,穩定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令人安寧和欣悅的可靠感。時間關系,不展開了。
小結一下,談儀式感的關鍵詞,離不開談重視、談尊嚴、談信任。其實,從儀式感的生成與傳達來說,操作上的本質,也就是談細節。
最后幾分鐘,談一下對我們這個“共享與鄉土文化復興”圓桌議題中“鄉土”的理解。
關于鄉土,談得比較多的,大都直接指向了鄉村。鄉村固然有文化以及文化復興的議程。但是,這么多并不是在鄉村而是在城市里生長的人,難道沒有鄉土嗎?沒有鄉愁嗎?這些人的鄉思,難道只能投射到城市外田野里的鄉村去嗎?人,無論來自都市還是鄉村,都有自己文化意義上的原鄉。
所以,城市里面照樣有鄉土文化的議題。
關鍵就看我們怎么去定義這個“鄉”。鄉,可以是空間性質的地理位置;也可以是時間性質上的成長經歷。思鄉懷鄉所指的鄉土,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可資品味的回憶。從文化討論的角度,我試著做一個概括——“鄉土,是一種幼態回憶的指代”。人,不僅有生理意義上的幼年期,也有社會能力和社會權利意義上“幼態”。幼態,就是未成年,就是不能獨自面對生存挑戰。初生嬰兒,非常脆弱,餓了冷了輕易就能要了性命。但是,正因為嬰兒無力抵御饑寒,反而能獲得成人世界給予的充分保護。所以,幼態,在人際關系上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需要被照顧。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幼態”的回憶,本質上也就是對“被呵護”的重溫。也不妨直接說,幼態的本質就在于被呵護。被呵護時候的安全感,非常的舒服,也非常令人懷念。這種“舒服”,正是人的鄉土記憶聯想中,我認為最本質的關鍵所在。被呵護的舒服體驗,是不分城市與鄉村的。所以,鄉土文化的討論,不應該把城市生活狀態排除在外。至于具體用什么詞匯術語,大家可以再研討。但是,我覺得至少在范疇上,我們的討論,不要把鄉土,局限在鄉村。城市生活,照樣有鄉土、鄉土文化的議題,照樣需要有關涉“鄉土文化復興”的議程。
以上發言,比較零散,只是對本次研討議題的一點進入性的思考。
好,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補記】2016年12月21日,本文開頭部分提到的那個公交車站的封閉隔離欄桿已經拆除了兩段,方便乘客候車站立和上下車了。
【補記2】2017年10月25日,微信群友對話中出現了這個局促的公交站臺上安裝了簡易候車座位的消息——
顯然,這張椅子出現在這里,證明了,作出這個決定的決策者的公共事務思維的態度和方式,發生了較之前狀態的進步。雖然慢了些,但畢竟是進了一步。該點個贊。
還沒有獲得證據,說明那次會上的發言以及前文的談論與現在這張椅子的出現,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不過這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察思考談論表達與行動效果的關系,逐步默認到城市的公共思維意識中。
所以,再問:這就該點贊了嗎?
繼續觀察,繼續思考,繼續在微觀到塵埃一般的層次上,表達和傳播這種形形色色的城市細節上的思考和談論。
此刻,出現在腦中揮之不去的一句話,得記下來:這里是杭州。
【補記3】2019年6月,在杭州電視臺《我們圓桌會》節目中參與城市規劃討論時,談了一些對杭州城市規劃如何進一步以人為本這個話題的個人理解,其間也提到了這個公交車站的案例。
節目編輯要我提供當年的現場照片,便將本文發給了節目組,并特別提醒:站臺欄桿阻斷乘客候車與上下車動線的狀態拍攝于2016年,之后有改進。
節目錄制后,又收集了以下這幾張拍攝于于2019年6月上旬的現場實景,羅列如下,以便有心人繼續觀察思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