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儀式感,看到這三個字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馮小剛對徐帆的一段評價。他說,“我特別喜歡看徐帆疊衣服,她能把衣服疊得跟那商店買的似的,每天我早上醒過來的時候,她會把一個熨得整整齊齊的,從里到外,到襪子,隔兩天就,哐,這一份給你擺在這兒的時候,你覺得這些衣服是有尊嚴的,她讓我也找到了做人的尊嚴。”
? ? ? ?不知為何,想到這個畫面,我總覺得每天早晨,哐,把疊好的衣服放在那與其說是一個動作,一種習慣,不如說是一種儀式,一種對愛人的尊重的儀式,而這個儀式也給了自己一份尊嚴。這種儀式感傳遞著愛、心疼和溫暖,通過衣服傳給了愛人。
? ? ? ?而我們,在沒有什么儀式感的生活中,是否也缺少了一份對自己的尊重?身處繁忙都市,總喜歡給自己找許多理由,不去關注那些或有或無意義的儀式。似乎認為那些都是形式主義,既帶來不了能力的提升,也給予不了物質的回饋。所以,忽略無疑是最好的辦法。可是,當內心越來越空虛,欲望越來越龐大,我卻發現,節約下來的時間只是用來玩了手機,聊了八卦。寧可這樣蹉跎歲月,也不愿以儀式之名,關注一下自己的心靈過的到底好不好。
? ? ? ?偶爾停下來,看到周一升旗儀式上,稚嫩的小學生們虔誠的打著隊禮望向國旗,我會有一種莫名的敬畏,孩子的眼神清澈卻充滿了力量。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只要電視上一想起國歌,就會拉著老爸老媽站起來行注目禮,搞得他們哭笑不得。其實,儀式真的不止可以高大上,它也可以很平易近人,很接地氣,很草根,因為它就活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心中充滿對生活的敬畏,尊重,熱愛,儀式感就在一言一行中,甚至在我們不自知的日常里。就像地鐵的電梯上永遠排著的長隊,就是城市里打拼的人群一起塑造出來的儀式;就像春運中背著行李的異鄉人擠上的火車,就是專為見證他們歸心似箭而舉行的儀式。又比如我那個特別喜歡過節日的老媽。每一個傳統節日到來,她都會跟隨老習慣做這個,買那個,忙里忙外,樂此不疲,像個少女迎接新婚之日一樣歡天喜地。那一刻,我感受到的儀式感是老媽給的,有溫度,有情感,有意義,重要的是,她也享受其中。而今,我也做了媽,可手忙腳亂的自己卻根本不知道今天到了哪個節氣,更談不上做那天應該做的食物了。與此相伴的是,我對自己的關愛也沒有更多,甚至比起老媽年輕時候的愛打扮愛生活只有退步。也許是因為我在忽略儀式感的同時也忽略了自己吧!少了那份對儀式感的感知與關注,是否也不太容易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有溫度的東西?
? ? ? ?或許,太過注重內容的我們,有時也需要關注一點“形式”,好比愛的表達,好比一句噓寒問暖,雖然缺乏實質作用,但一定會給平淡的生活注入一股暖流。只要我們心中保有一份對自己、對家人的尊重與關注,尤其是內心上的,也許就不會忽略那本該屬于自己的儀式。它可以是為家人而做的一頓早餐、可以是為自己而買的一本好書、可以是午后躺椅上的一次酣睡,也可以是哭過之后照耀在臉上的一樓陽光。它是心靈桃花源,帶我們懂得,生活中的每一個美好、每一次花開,其實,都不應錯過。
? ?2016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