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營銷的兩種協調方式
第一節 自然分工與組織
1.分工與供求分離
2.西安半坡遺址
3.社區與自然分工
4.組織與供求一體化
5.供求一體化的實質
----------------------------
這一節可能是整本書中最讓讀者抓狂的一節了,為何?因為包政老師在這里提出了完全與我們的常識不同的幾對概念:
分工與組織;
勞動關系和利益關系;
成就與成就感;
自然分工與社會分工;
自組織與有組織;
“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
市場協調方式和管理協調方式。
什么是分工?在我們一般人理解,所謂分工不就是分派不同的工作任務嗎?所謂組織,不就是把一群人整合起來共同去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的過程嗎?然而,在包政老師介紹的概念體系中,這些名詞具有著特殊的涵義。
為了便于學習和備查,我在這里簡要整理了本節中的重要概念(如無說明,方括號中的內容皆摘錄自包政老師的著作《營銷的本質》):
————————————
【分工的結果是“供求分離”,組織的結果就是“供求一體化”。
或者也可以說,“分工”就是供求分離,“組織”就是供求一體化。】
【自然分工的兩個自然動因是“成就感”和“成就”;
自然分工的外在條件是守望相助的自然社區,有了社區,有了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的關系,人們才可能有良好的預期,在“預期的供求一體化”關系中,謀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有了社區及其社交關系,供求分離與供求一體化開始同步發生,一些人開始嘗試著從事某項專業化作業,以響應另一些人的請求。換言之,在自然社區的基礎上,供求分離與供求一體化是同時發生的。】
【社區的本質特征,是人與人之間結成的生活圈,這種生活圈存在的價值與理由就是“守望相助”;有了守望相助的社區關系,人們才有可能發展各自的專長,結成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商務關系。】
【在傳統社會以及守望相助的社區中,情感與理性往往交織在一起,“社區”(一體化關系)和“社區商務”(供求一體化關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供求兩者”的對立統一,“產銷兩個過程”的對立統一,有賴于組織。】
【組織是一種手段,也稱“組織的協調手段”。組織就是實現“供求分離之后一體化”或稱“供求一體化”的協調手段。
組織起來或供求一體化的全部難點,是如何協調供應者與需求者之間的關系。
供求一體化的難點,是如何協調供求者之間的勞動關系和利益關系。
供求之間的關系,說到底,就是利益關系與勞動關系。
供求一體化的實質,是供求者之間的“勞動關系”與“利益關系”。】
【企業可以借助于“看不見的手”(市場協調的方式,自組織),也可以借助“看得見的手”(管理協調的方式,有組織),去構建供求一體化的關系。】
【營銷就是這樣一項職能,一項“自覺應用組織理論”的商務職能,通過營銷職能,自覺地應用市場協調的方式,或管理協調的方式,去構建“企業-客戶”之間的一體化關系。】
【對企業來說,
所謂“自組織”就是借助于市場協調方式,構建供求一體化關系;
所謂“有組織”就是應用管理協調方式,構建供求一體化關系。】
【在宏觀經濟層面上看:
在“自組織”的情況下,依靠“看不見的手”,以市場協調的方式,協調著供求者之間的勞動關系與利益關系,去構建供求一體化關系。這時供求者關系的特性,是交換關系,包括“勞動交換關系”與“利益交換關系”。
在“有組織”的情況下,依靠“看得見的手”,以管理協調的方式,協調著供求者之間的勞動關系與利益關系,去構建供求一體化關系。這時供求者關系的特性,是分配關系,包括“勞動分配關系”與“利益分配關系”。】
【無論是哪種協調手段,都需要有權威的力量:市場競爭及其價格體系,或者共同認定的管理當局及其規則。】
【交易與合作之間的區別:
交易是一種方式,或稱交易方式,即市場協調的方式;
合作是一種狀態,或稱合作狀態,即供求一體化狀態。
供求一體化狀態就是“合作”,合作(供求一體化)有兩種協調方式——市場協調方式(交易)與管理協調方式。】
——————————
第二章第一節讀后感:
分工與組織理論很早就有人提到了,但是直到包老師才第一個將它們作為理解人類活動方式的根本的一對概念放在一起提出來,這是包老師的一個創舉。
回到歷史開始的地方,當年我們得益于亞當.斯密的理論創新,正式發現了分工對于提升勞動者個人的生產效率、改進專用勞動工具,進而提高整個組織的系統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這種分工的魔力并未局限于組織內部,很快,社會分工也在自然而然地不斷深化,人們日益享受到了組織內部分工和組織之間的社會分工所帶來的好處。
然而,為什么不可以如亞當.斯密那樣,大談分工而忘記了組織?就如同我們現在看到的,人類社會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很好地懂得了分工的妙處,充分享受到了由分工帶來的勞動者的專業度提高,以及由于分工而給整個社會帶來的福利的增加。這個世界有陰必有陽,所謂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既然人們看到了分工的益處,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擔分工可能導致的弊端。
包老師說:【分工的結果是“供求分離”,供求分離之后,為了維持企業再生產的良性循環,供求之間必須形成一個整體,這就是“組織”。組織的結果就是“供求一體化”。】換言之,企業之所以必須在關注分工的同時也要關注組織,甚至在目前的情況下要特別關注于組織這件事,根源在于供應者和需求者天然具有形成為一個整體的內在需要,供求雙方只有實現了這種一體化的結合,才能保證供求雙方的企業再生產進入良性循環,從而才能推動著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對于“一體化”、“供求一體化”以及“一體化關系”、“一體化關系體系”、“供求一體化”、“供求一體化關系體系”等概念的辨析也并不容易,稍后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我們會逐漸解開這一系列名詞背后所蘊含的概念的內涵。這里我想說的一點,是關于“一體化”這個名詞應該如何理解?怎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關系才能算作“一體化”、“一體化關系”、“一體化關系體系”?然后才是如何才能打造或構建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這種一體化關系體系。
包老師在書中說:
【供求一體化的實質,是供求者之間的“勞動關系”與“利益關系”。
組織起來或供求一體化的全部難點,是如何協調供應者與需求者之間的關系(實質是
勞動關系和利益關系)。】
企業通過什么具體方式來構建供求一體化關系以達成供求一體化狀態呢?
包老師接著告訴我們:【企業可以借助“無形的手”(即市場協調的方式,市場競爭及其價格體系作為協調的權威力量,所謂“自組織”),也可以借助“有形的手”(即管理協調的方式,共同認定的管理當局及其規則作為協調的權威力量,所謂“有組織”)兩種方式,來構建供求一體化關系,以達成供求一體化狀態。】
時代雖然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然而分工和組織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原則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是分工和組織的外在表現形態,這就為我們理解互聯網時代商務活動方式乃至更廣泛的人類社會活動方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