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主義哲學有兩個主要的前提假設:(1)社會需要不斷改造或變更;(2)這種社會變化需要對教育進行重構,也需要將教育作為改造社會的手段。
?改造主義者對變化所持的態度是,鼓勵個體努力使生活變得比過去或現在更好。
?改造主義哲學一直在非常有效地去除社會的慣性,改變物質主義、傳統文化價值及社會的穩定性。社會價值、人道主義的正義、人類共同體、世界和平、經濟公正、機會均等、自由及民主,這些都是改造主義的目標。
?改造主義促使教育者去重新思考教育的作用。作為一個當代的教育哲學流派,改造主義站在時代的前列,促使教育成為社會改革的積極力量,他們支持教育著成為社會變革的代言人,改變學校是指出城美麗新世界的實現。改造主義者認為教育不應該是一個象牙塔內的事務,而應該是一種變革世界的途徑,他們把教育作為社會變革的主要方式。在改造主義者看來,教育應該成為這樣一種工具,它能使人們從容地應對事物的瞬息萬變。改造主義者關注社會文化狀況,以及什么樣的社會文化結構才更易于人們的廣泛參與。改造主義推動了科學方法,問題解決,自然主義,人文主義的發展。
?康茨和布拉梅爾德是改造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康茨在改造主義方面留下了一本短小,但被廣為傳閱的著作,即《學校敢于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嗎》。他認為教育者不應該舒舒服服地滿足于現有的狀態,支持社會目前的局面,而應該承擔更為困難的任務,成為社會的改革者。他認為學校應“使學生具有向前發展的視野,并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努力去激起他們的忠誠和熱情”。布拉梅爾德既是一位夢想家也是一位實干家。他將改造主義看作一種關于價值、終極目標和意愿的哲學。在他看來,處于現代文化當中的人們面臨著眾多的困惑和沖突:一方面,人類有著使社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巨大能力;另一方面又有著走向毀滅的強大力量。他認為,為了生存,人類必須擁有明確的目標。廣義而言,這要求全世界范圍的聯合,要求人們放棄狹窄的民族主義偏見,使全世界成為一個大的聯合體。這就需要建立世界性的政府和全球文化。“在這種文化下,為了世界和平這一共同目的,所有種族,國家,膚色和宗教信仰的人走到一起,團結在維護國際秩序的旗幟下”。哲學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探究世界聯合這一核心目的下不同概念的含義。人們需要一種民主的價值取向,“在這種取向下,人們仍然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引導和控制自己,并進而影響相關的人”。
?改造主義者喜歡烏托邦式的思考,他們希望建立一個沒有饑餓和斗爭以及富有人性的理想世界。他們相信,規劃未來、思索未來都能夠讓人們更好的選擇未來的發展道路;而且他們相信,學校應該激發學生形成這種想法,教師也能激勵學生成為一個引領未來生活的人。
改造主義者希望更多的人能成為社會變革的主體,改變自身以及周圍的環境。改造主義者反對重知不重行的抽象或空談的哲學。改造主義者希望結束象牙塔式的精神狀態,使每個人都以某種形式參與到社會行動當中。教育者應更多地參與社會事務,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改善自己的教育,并能夠去教育他人,使他們獲得在任何課堂中學不到知識。
?改造主義者堅信世界共同體、兄弟情義和民主終將能實現,并希望這三個理想目標能夠貫穿到學校和社會中。學校應該通過課程、管理和教學實踐來培養這些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