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列強爭雄,紛紛尋找富國強兵之道,齊魏韓等國先后走上變法圖強的道路,齊有管仲改革,魏有李悝(kui)變法,韓有申不害變法,都取得了一時之成效,可這股勁過了之后,舊勢力復辟,變法也付之東流。當時在秦國也有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他為什么成功了呢?
秦國地處西陲,周王室東遷之后,這里被蠻夷包圍,老秦人殺出一片地,堅強的生活。一直到秦孝公時期,秦國都不被中原國家看成是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會盟什么的從來不請秦國,被牢牢的鎖在函谷關內。當時的秦國,無論是經濟,文化,軍事,人口,全面落后于山東諸國。
孝公繼位,痛定思痛,發《求賢令》,招攬人才決心要強大秦國。于是乎招來了商鞅,這一對千古君臣相知相輔,經歷了數十年的努力,終于使秦國煥然一新,一躍成為最強大的國家。
秦國變法能夠成功,商鞅功不可沒,但我覺得居功至偉更應該的秦孝公,自古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剛毅果敢有決心的君王。他《求賢令》中態度誠懇,數落先祖罪狀,而且將“諸侯卑秦,丑莫大焉”這樣痛到根的話大白于天下,可見痛定思痛,最后說“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真是大手筆,大氣魄,秦孝公確實做到了,最后把商地封給了商鞅。
有了最高領導人不遺余力的支持,商鞅便可放開手腳去做,變法必然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商鞅凡事按法律辦事,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從這里就開始了,孝公的兒子犯法,被流放,太子傅被割去鼻子,從那以后,皇室宗親們便也不敢犯法了。
這里說到了另一個重要原因,秦國變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明文法律,有一個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其他國家變法革新,往往沒有這么做,所以主持變法的人一死,變法也就隨之東流了,而秦國有法可依,人們學習新法,遵守新法,逐漸形成習慣,稱為社會上不可逆的力量,都看到了新法帶來的好,所以在孝公和商鞅逝世后,新法得以延續。
新法能得以延續,繼承人很關鍵,秦惠文王很好的繼承了孝公的遺志,他本是新法的受害者,現在卻成了守護者,非常難得,幸虧秦惠文王是個明君,支持新法是秦國的萬幸,他為了緩解新法帶來的負面影響,殺了商鞅,秦國的老士族們出了一口惡氣,但事情也到此為止,新法繼續。
秦國貴族勢力不像山東六國那樣大,也變相減少了變法的阻力。山東六國都是老牌諸侯國,像齊燕,都是周朝初立時就有的,大幾百年了,貴族勢力根深蒂固,攀枝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秦國建國時間短,又得在戎狄之間生存,貴族沒有發展成山東六國那樣,也算是因禍得福。
秦國地理位置優越,在穆公時期,開疆拓土,稱霸西戎,雖然不能東出,但自己這塊地是相對安全的。到了孝公時期,開始變法,便沒有受到太多來自山東六國的干擾,國際關系安穩,國內生產安定,秦國悶聲發大財,靜靜的發展了起來。相比于韓國就沒這么好運了,夾在魏齊之間,在人家眼皮子底下練兵變法,動不動干擾一下,不厭其煩。
秦人是從血泊中殺出來的民族,勇武好斗,頭腦簡單,民風彪悍,這樣的人容易塑造。關西大漢豪爽,重情義,沒那么多小九九,出來一個政令,大家都遵守,而且大多數都跟軍功有關,秦人最喜歡這個,一直到明清時期,這里都是出職業軍人的地方,大家都樂意殺敵建功,結合制度,加上秦人的血性,打造了一支鐵虎狼之軍。
商鞅變法,是秦國所迫切需要的,幸得天時地利人和,終大獲成功,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以后歷朝歷代樹立了一個標桿,一個藍本。變法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