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
? ? ? ? 聯系時代背景,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被貶,第二年重修岳陽樓,請朋友范仲淹(當時也被貶在鄧州做官)寫篇文章,并寄了一副《洞庭晚秋圖》給范。范仲淹憑借他豐富的想象寫下了這千古名篇。
二、讀講
? ? 采用反復朗誦課文并當堂背誦的方法,在不斷吟誦中深化對重點問題的理解。
第一節: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節:欣賞洞庭湖全景。體會轉折句的作用。
第三節、第四節:把握景與情的關系,落實對字詞、表現手法的理解。
第五節: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學過程中,朗讀形式多樣,背誦則結合講析逐步進行;以讀為主,讀讀講講。
三、辨異
羅列一些意見不一的解釋性內容,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判斷,去決定取舍。
? ? ? ? 如“而或長煙一空”有兩種解釋:
①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
②霧氣充滿天空。 要求學生對比著結合課文分析。
? ? ? ? 又如“浮光躍金”文中解釋為:浮動的光像跳動的金子。月光照耀下的水波不是銀色或白色嗎?金子不是黃色嗎?
與下文靜影沉璧,玉壁,金玉是一塊的,比如,金玉良緣,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等。還有就是,此處的金,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金,它就指,白色或灰色。
四、歸納
著重從語言方面去探究,分別從詞語、句式、修辭、節奏等方面去概括、歸納:
1、詞語——爐火純青,如“銜遠山,吞長江”。
2、句子——精練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語、對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辭——巧妙運用,如比喻、對偶、排比、借代等。
4、節奏——抑揚頓挫,具有音樂美。
五、補析
還強調了文章開頭及結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開頭似乎平淡,其實包含了作者對滕子京的贊頌,對當時政治的不滿,結尾既是對古仁人的愛慕稱贊,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對朋友的勸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